「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解讀,含固廢處理、海洋塑料汙染

2020-11-21 中國水網

  6月1日,由《世界環境》雜誌主辦、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和資陽環境科技職業學院支持的「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解讀活動今日在北京舉辦。

  《世界環境》雜誌於2019年末啟動全球十大環境熱點的評選活動,通過專家評選和網友投票,最終涉及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海洋塑料汙染、固體廢物處理等內容的「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在眾多環境新聞中被評出。

  在「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中,有的熱點展現全球環境已受到嚴重破壞。歷時5年完成,2019年3月發布的《全球環境展望6》稱,「地球已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如果不採取緊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動來保護環境,地球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事業將日益受到更嚴重的威脅。」

  而地球生態超載日也在繼續提前。2019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比以往時候來的都要早。2019年夏季,由位於美國奧克蘭的國際研究組織——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發布最新版的年度全球《生態足跡》報告,數據通過生態足跡工具計算得來。報告顯示,2019年7月29日,人類已耗盡全年的自然資源分配量進入了生態赤字狀態。自1970年12月29日地球首次進入「欠費」狀態以來,超載日每一年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提前到來,2019年堪稱史上最快。

  出席解讀會的全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執行理事、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吳昌華表示,「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從根本上破解『庫茲涅茨曲線』的魔咒,也沒有真正找到經濟增長與生態和環境安全全面『脫鉤』的妙計。破解『脫鉤』,需要全方位理解人類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聯。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由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支柱支撐。」

  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5),在經過40多小時的「加時賽」之後,於2019年12月15日閉幕,成為史上延期最長的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大會未能就包括《巴黎協定》第六條實施細則在內的一些關鍵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此外,美國於2019年11月4日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程序,凸顯氣候變化多邊進程面臨複雜的形勢和挑戰,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增加了更大難度。

  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建宇就「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未能實現預期目標」熱點進行了解讀,他表示,「我們需要更多的溝通和協作,共同解決本世紀決定人類命運的重大議題,這其中缺少不了全球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希望我們總結經驗和教訓,吸收對全球未來治理結構潛在的影響,改進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結構的設置和運作機制,為共同迎接挑戰和全球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攜手共治,應對全球資源環境挑戰和全球環境問題,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全球面臨的挑戰和必然選擇。在「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中,可以看到,人類正在積極採取行動,守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共識。

  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於2019年3月11日在肯亞召開,大會的主題是「尋找創新解決辦法,應對環境挑戰並實現可持續消費與生產」。自2014年第一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召開以來已經召開了三屆,本屆大會規模為歷屆最大。它之所以引起廣泛的重視,在於大會的主題:「尋找創新解決方案,以應對環境挑戰並實現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

  出席解讀會的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研究員李俊峰表示,「自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來,世界各國逐步達成了摒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識,也為之進行了鍥而不捨的努力,但是日益惡化的全球環境仍是人類發展與生存的最大威脅。」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世界環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賈峰表示,「迄今,全球環保的巨輪已駛過近半個世紀。一方面,公眾對環境的關注前所未有;另一方面,環保引領者方陣中出現了發展中國家的身影。全球應對資源環境挑戰,中國後來居上。中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引,做出一系列積極貢獻,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國舉辦2019年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分享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經驗。中國向全世界展示了控制空氣汙染、改善空氣品質、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和取得的成果。

  2017年中國出臺全面禁止「洋垃圾」進口政策。在中國禁止洋垃圾進口後,印度、馬來西亞、越南、泰國隨後相繼出臺「洋垃圾」進口限令,美國、日本、英國等國都開始重新審視垃圾回收這一重大議題,全球處理廢物的方式發生了巨變。根據美國廢棄物回收協會(ISRI)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美國向中國內地出口的廢塑料較2017年初減少89%,廢雜紙出口減少96%。在此期間,美國向所有國家出口的廢塑料總量減少64%,廢雜紙出口減少42%。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就「中國禁止『洋垃圾』進口兩年半以來,全球廢物處理方式巨變」 環境熱點進行了解讀。馬軍講到,「在中國、菲律賓等國家相繼出臺『洋垃圾』進口限令後,發達國家正在重新審視垃圾回收的議題。在西方國家重新對垃圾回收做出調整的同時,中國也需要做好自身的應對。在中國出臺『洋垃圾』禁令之後,造成國內部分品類的原材料緊缺,價格上漲,同時自身的垃圾產生量在快速增長,中國迫切需要加強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循環再生利用,推行垃圾分類制度。」

  活動支持方資陽環境科技職業學院院長張仁志表示,「通過全球環境熱點的評選和解讀,可以幫助我們檢視過去一年全球發生的環境保護重大事件,有助於審視未來世界環境保護走勢,助推世界綠色可持續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面對2020年環境保護新形勢,由於突發新冠疫情,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資陽環境科技職業學院將積極投入到國家和省市環境保護宣傳和教育工作中,關注國內外的環境熱點,注重環境教育,服務生態環境保護事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了人類新的挑戰。如同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問題,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挑戰需要全球攜手共治。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世界環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賈峰談到,「與新冠疫情防控相比,應對資源環境挑戰的任務更艱巨,其影響及後果會更深遠,猶如背水一戰。只有採取系統性和綜合性的政策行動,『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攜手共治,方能『有所前進』,確保人類文明得以延續。」

  附資料

  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

編輯:徐冰冰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解讀會在京召開
    6月1日,由《世界環境》雜誌主辦、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和資陽環境科技職業學院支持的「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解讀活動今日在京舉辦,通過現場和在線方式舉行專家解讀活動
  • 「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解讀,關注地球生態超載
    6月1日,由《世界環境》雜誌主辦、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和資陽環境科技職業學院支持的「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解讀活動今日在北京舉辦。《世界環境》雜誌於2019年末啟動全球十大環境熱點的評選活動,通過專家評選和網友投票,最終涉及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海洋塑料汙染、固體廢物處理等內容的「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在眾多環境新聞中被評出。而地球生態超載日也在繼續提前。2019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比以往時候來的都要早。
  • 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在京揭曉
    日,《世界環境》雜誌和中國日報社聯合評選出「2016年全球十大環境熱點」,空氣汙染侵擾全球多個國家、美國新一屆政府環保立場搖擺不定等事件入選。「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宣講會在京舉行「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有哪些?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北極星固廢網訊:在加拿大召開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日本和美國未籤署寫入數值目標、旨在減少日益嚴重的海洋塑料垃圾的文件《海洋塑料憲章》,被環境保護團體紛紛譴責「應該感到羞恥」。聯合國推測塑料垃圾廢棄量為每年3億噸。還有估算顯示,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為每年800萬至1200萬噸。本文為您分享《10000 個科學難題˙海洋科學卷》中一個相關的「難題」。
  • 中國固體廢物管理現狀及塑料汙染治理成效
    二是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處理處置領域補短板強弱項成效顯著。2019年,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利用處置能力和環境風險防範能力的指導意見》,推動地方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印發《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能力建設實施方案》,加快推進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建設,補齊醫療廢物處置短板。
  • 多國學者聚焦海洋塑料汙染話題
    符哲琦 攝   中新網上海4月24日電(記者 陳靜)每年全球有大量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為此,多國海洋塑料汙染研究領域的70名專家學者和環保人士24日匯聚上海,共同聚焦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生態效應等熱點話題。
  • 蘇伊士亞洲首座塑料回收設施 致力於解決塑料汙染危機,緩解氣候變化
    全球每年生產3億噸塑料,其中50%用於包裝,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垃圾被棄置於海洋中,當中主要來源於東南亞。在泰國,每年200萬噸塑料垃圾中僅約四分之一得以回收。蘇伊士亞洲地區執行長郭仕達表示:「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使用和處理塑料的方式。雖然塑料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但海洋中數百萬噸垃圾產生的後果也相當令人擔憂,不僅危害環境和健康,也造成了經濟損失。
  • 美國海洋塑料汙染排名全球第三
    10月30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最新研究論文表明,美國是塑料垃圾的頭號生產國,同時,在造成海洋塑料汙染方面,美國排名全球第三。這項新研究挑戰了曾經認為美國已經充分「管理」塑料垃圾的假設,即收集、適當地填埋、回收或以其他方式包裝塑料垃圾。
  • 多個氣候變化事件入選全球十大環境熱點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劉淑喬報導 4月6日,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和中國日報社共同主辦的「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揭曉。  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危機和嚴峻挑戰,也是國內外環境問題的焦點之一。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公報顯示,2016年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刷新2015年創下的最熱紀錄。同時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再創新高,突破400ppm的警示線。
  • 聯合國警告:海洋塑料微粒汙染危害全球
    聯合國即將公開發布報告,就海洋塑料汙染潛在的危害警告全世界。(圖片來源:《獨立報》中國日報網5月22日電(信蓮) 據英國《衛報》5月21日報導,聯合國近日發布報告稱,塑膠袋、瓶子、衣服等塑料汙染滯留在海裡,不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還會殃及海洋的生態環境。
  • 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應對「白色汙染」 中國發力...
    塑料是重要的基礎材料,在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中應用廣泛。不規範生產、使用、處置塑料會造成資源能源浪費,帶來生態環境汙染,影響群眾健康安全。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所有塑料製品中,只有不到1/10會被循環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環境中。
  • 面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我們在行動!
    北極星固廢網訊:近年來,國際上對海洋環境與海岸微塑料汙染及其生態效應、漁業影響和健康風險的關注日益加強。中國被認為是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排放大國。開展我國海洋及海岸環境微塑料汙染監管與治理工作重要而迫切。本文在分析塑料垃圾汙染的基礎上,介紹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的監管與治理狀態,並提出應對策略。微塑料已成為環境中的一類新型汙染物。
  • 美國是塑料垃圾的頭號生產國 海洋塑料汙染方面排名全球第三
    美國是塑料垃圾的頭號生產國 海洋塑料汙染方面排名全球第三 2020-11-03 10:56:50 來源:科技日報 10月30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最新研究論文表明,
  • 在造成海洋塑料汙染方面,美國排名全球第三
    10月30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最新研究論文表明,美國是塑料垃圾的頭號生產國,同時,在造成海洋塑料汙染方面,美國排名全球第三。這項新研究挑戰了曾經認為美國已經充分「管理」塑料垃圾的假設,即收集、適當地填埋、回收或以其他方式包裝塑料垃圾。
  • 海洋微塑料:亟待解決的全球性重大海洋環境問題
    我國在海洋塑料垃圾應對方面也積極行動。原國家海洋局早在2007年就組織開展近岸海域海洋大型垃圾監測,並於近年開始進行海洋微塑料業務化監測試行。近幾年,我國海洋微塑料研究進展較快,特別是科技部2016年啟動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項目,是全球較早的由國家投入巨資針對微塑料汙染的科研項目。目前,我國海洋微塑料研究處於國際並跑水平。
  • 專家解讀 | 關於「禁/限塑令」助力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思考與...
    北極星固廢網訊:摘要:海洋塑料垃圾與微塑料已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被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本文從國際、區域和國家層面上梳理了塑料管控政策,分析了已經實施的「禁/限塑令」管控政策的實施前景、實施效果和難點,認為存在實施成本高、宣傳不到位和替代品短期難以普及等問題,導致實施效果較差。
  • 榮晟環保:2019年度環境報告書
    5 浙江榮晟環保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度環境報告書 環境總監環境管理員環境監督員環保專員各部門負責人總經理助理企業環境管理制度為確保公司環境管理體系科學地實施和保持,確保公司各項環境汙染治理設施正常穩定運行,確保各環境汙染源得到有效監管和控制
  • 專家解讀|關於「禁/限塑令」助力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摘要:海洋塑料垃圾與微塑料已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被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本文從國際、區域和國家層面上梳理了塑料管控政策,分析了已經實施的「禁/限塑令」管控政策的實施前景、實施效果和難點,認為存在實施成本高、宣傳不到位和替代品短期難以普及等問題,導致實施效果較差。
  • 塑料海洋:全球海岸線發現的海洋垃圾90%與塑料製品有關
    對這些東西來源的好奇,和對於背後可能存在的環境問題的思考促使她拿起相機,前去海灘記錄這些垃圾的來去與命運。  近十年來,Mandy Barker一直追蹤海洋塑料汙染,開拓自己的攝影主題。她與科學家合作,深入海洋塑料汙染的第一線,拍攝全球各地的海洋垃圾。Mandy拍攝的塑料垃圾造型各異,看起來甚至還有些美麗。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深海就像一個「水槽」,匯聚著大量微塑料。塑料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白色汙染也在持續增加,部分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海洋,形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