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關於「禁/限塑令」助力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2021-01-19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固廢網訊:摘要:海洋塑料垃圾與微塑料已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被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本文從國際、區域和國家層面上梳理了塑料管控政策,分析了已經實施的「禁/限塑令」管控政策的實施前景、實施效果和難點,認為存在實施成本高、宣傳不到位和替代品短期難以普及等問題,導致實施效果較差。在消費模式未發生根本轉變的背景下,「禁/限塑令」是推進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有效手段,但不是解決海洋垃圾問題的「治本」方法。為此,從政策制定、宣傳教育、經濟技術和加強部門協調等角度,提出強化經濟手段應用、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和完善政策宣傳方式等政策建議,以期為建立我國海洋塑料垃圾汙染防治長效機制提供參考。

引言

塑料作為一種新型材料,被廣泛應用在工業、農業、包裝和電子等各個方面,和鋼鐵、木材及水泥並列為四大支柱性材料[1]。2018年全球塑料的年產量接近3.6億噸,累積產量接近90億噸。塑料製品的優良特性,如良好的延展性、耐用性、穩定性和輕質便攜等,恰恰成為了危害環境的「缺點」,即塑料在帶給人民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環境汙染問題,如「白色汙染」。據世界銀行數據,2016年全球塑料製品生產量達到了4.22億噸,而塑料垃圾產生量則高達2.42億噸[2]。

近年來全球對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關注日益增加。據估算,2018年全球1518條主要河流塑料垃圾入海通量為5.7×104~26.5×104噸(中值13.4×104噸),並在2028年達到峰值[3]。塑料垃圾在海洋中長久地存在,所引起的海洋生態危害日漸嚴重並被廣泛關注,並被聯合國環境大會列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耗竭、海洋酸化並列的全球重大環境問題[4]。自2011年以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將海洋塑料垃圾,特別是微塑料引起的環境問題列為重點議題,鼓勵各國採取措施有效應對海洋塑料垃圾問題[5]。隨後各國開始對海洋塑料垃圾問題開展大量研究,制定了諸如禁/限部分塑料製品生產和使用的政策。本文從國際和國家層面對「禁/限塑令」管控政策進行了分析,深入探討通過禁止使用塑料製品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效果、難點、前景及替代措施,以期為我國海洋塑料垃圾汙染防治提供參考。

海洋垃圾問題備受矚目

塑料垃圾是海洋垃圾的主要組成。根據2018—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的數據,塑料垃圾平均約佔海洋垃圾數量的85.5%,說明海洋垃圾問題更多的是指海洋塑料垃圾問題。20世紀70年代,Carpenter等[6]首次對海洋塑料垃圾汙染髮出警告。1972年,聯合國會議通過了《倫敦傾廢公約》,附件Ⅰ中規定禁止向海洋傾倒的廢物中,就包含塑料製品[7]。1982年,《聯合國海洋公約法》規定禁止成員國向海洋傾倒船舶及陸源汙染物,但未明確針對塑料垃圾[8]。自2014年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開始,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連續被列入每屆大會主要議題,並相繼通過了《海洋塑料廢棄物和微塑料(EA.1/6)》《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EA.2/Res.11)》《海洋垃圾和微塑料(EA.3/Res.7)》《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EA.4/L.7)》和《治理一次性塑料製品汙染(EA.4/L.10)》決議。201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塑戰速決」,呼籲各國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齊心協力解決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2019年5月,全球187個締約國通過修訂後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同意大幅度減少流向海洋的塑料垃圾。據UNEP統計,截止到2018年就已有67個國家和地區採取了嚴格的管控政策以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9]。

全球海洋垃圾現狀

1997年夏季,Charles Moore(查爾斯·穆爾)等[9]在美國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州之間,首次發現了太平洋上漂浮的垃圾帶,如今它已發育成為160萬千米2(面積超日本國土面積4倍)的「垃圾島」,並且裡面基本全是塑料,被戲稱為「世界第八大洲」[10]。據UNEP估計,1997年有超過640萬噸垃圾進入海洋,2005年每平方千米的海洋表面有超過13000件的塑料垃圾[11],2006年這一數據則增至18000件[12]。國際海洋環保組織初次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地球上所有海洋中總共有14285萬噸的塑料垃圾[13]。

2010年北太平洋海域每平方千米的塑料垃圾數量已達1.3萬個,比20世紀70年代初增加了100倍[14]。法國、義大利北部及西班牙的地中海海域10~15釐米深的海水中,90%的樣品都含有塑料碎片,據此推測整個地中海海域大約有2500億個塑料碎片(約合500噸)[15]。澳大利亞近岸海域塑料顆粒也達到了4000多個/千米2[16]。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海面漂浮垃圾的平均密度為50個/千米2,表層水體漂浮垃圾為4027個/千米2(約為6.8千克/千米2),海灘垃圾為280043個/千米2(約為1828千克/千米2),海底垃圾為6633個/千米2(約為15.9千克/千米2)。儘管當前無法準確估算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數量,但現有研究已在全球各大洋海灘、近岸海域,甚至極地大洋都發現了塑料垃圾片[17-19](見表1)。

海洋垃圾危害

2014年,聯合國發布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4年年鑑》[25]和《評估塑料的價值》[26]兩份報告均指出,由於塑料垃圾需要200~1000年的時間才能降解,海洋塑料垃圾對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水養殖業和旅遊業都造成了嚴重破壞。據估算,海洋塑料垃圾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超過80×108美元,其中包括31×108美元的水產品損失[27]。總體上,海洋塑料垃圾產生的危害大致可分為兩類,即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危害和社會經濟的危害。

在海洋生態系統方面,輸入海洋的垃圾約有70%進入海底,15%漂浮在海面,15%衝上海灘,漂浮在海面和海灘的海洋垃圾會嚴重破壞海洋景觀造成視覺汙染[28],進入海底的塑料垃圾則會破壞珊瑚礁。丟棄在海洋中的漁網、魚線、繩索和包裝膠帶等塑料垃圾,可纏繞海洋哺乳動物、海龜、海鳥和魚類等,從而造成生物死亡,這對瀕危物種而言有可能會導致物種滅絕,最終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同時,破碎的塑料碎片可能會被海洋生物包括海鳥誤食,導致其消化道堵塞,攝食能力降低。據統計,每年因纏繞或誤食而造成死亡的海洋動物超過了10萬隻[29]。研究發現,目前全球100%的海龜物種、36%的海豹物種、59%的鯨魚物種、59%的海鳥物種以及92種魚類和6種無脊椎動物等,共計233種海洋生物體內均檢出了塑料顆粒[30]。此外,海面漂浮的塑料碎片還可能成為物種入侵的媒介[31],如塑料碎片使海洋生物遷移到熱帶緯度和其原緯度3倍以上地區的機會增加了約一倍[32]。

在社會經濟方面,海灘和海面漂浮垃圾會造成嚴重的視覺汙染,降低海洋自然景觀的吸引力,影響海洋旅遊和休閒娛樂收入;海面漂浮和水下懸浮的垃圾還會影響近岸海水養殖產業,危害航運安全,造成船舶事故;塑料破碎後產生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微塑料)被生物攝食後,攜帶的各種汙染物在生物體內富集並沿食物鏈向高營養級傳遞,最終危害人體健康。2018年,《紐約時報》報導人體內發現包括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內的多達9種不同材質的微塑料,並且這些塑料材質均是塑料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同年,《環境科學與技術》發表研究稱市場上超過90%的食鹽含有微塑料;而2019年歐洲腸道學會年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有來自8個國家的受測試者糞便樣本中檢出了9種不同材質的塑料顆粒[29]。

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與源頭預防

國際層面治理政策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就通過了禁止向海洋傾倒塑料製品的《倫敦傾廢公約》附件Ⅰ;隨後由國際海事組織制定《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汙染的公約》附件Ⅴ,對船舶垃圾(包括塑料垃圾)的傾倒做出了限制[33]。1982年,《聯合國海洋公約法》規定禁止成員國向海洋傾倒船舶及陸源汙染物,但對塑料垃圾的條款較弱[8]。1992年,由多個國家籤署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爾塞公約》[34],對固體廢物的越境轉移做出了規範,並於2019年針對塑料垃圾跨境轉移進行了修訂。此外還有《倫敦協議》(LP)、《聯合國糧農組織負責任的漁業行為守則》、UNEP《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地活動影響的全球行動綱領》(GPA)、《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或波恩公約)以及《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等都涉及了海洋塑料垃圾治理[35]。

區域和國家層面治理政策

隨著社會公眾對海洋塑料汙染關注度的日益增高,區域和國家層面也紛紛採取措施從塑料垃圾源頭開展海洋塑料垃圾治理。

1994年,歐盟出臺了《包裝及包裝廢棄物指令》及其附加條款,通過量化塑料包裝再利用率,限制塑膠袋的使用量[36];2010年,頒布了《工業排放指令》(2010/75/EU)附件Ⅰ,規定成員國須採取措施對塑料生產原料(聚合物、合成纖維和纖維素基纖維)設定排放限制[37],進而從源頭減少塑料製品的洩漏;2015年,歐盟28國一致通過減少薄塑膠袋使用的規定[38];2018年,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循環經濟中的塑料戰略》(EU,2018),指出到2030年,歐盟市場上的所有塑料包裝全部重複使用或易於回收[29],並通過塑料全生命周期限制塑料製品的丟棄量;2019年,歐盟委員會以壓倒性票數(560對35)通過了禁止包括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盤子、塑料吸管、塑料制的棉籤、塑料氣球棒、塑料製成的食品容器、含過濾嘴的煙製品,以及發泡聚苯乙烯杯等10種一次性塑料製品的法案,並於2021年正式實施[39]。

近年,其他國家也陸續採取措施應對海洋塑料垃圾問題。2001年,愛爾蘭頒布《廢物管理修正法案》,宣布對消費者徵收塑膠袋稅[40]。2007年,美國舊金山成為全美第一個禁止在超市、藥店等地使用塑膠袋的城市[41];截至2017年9月,已有271個地方政府頒布了法令,這些法令或禁止塑膠袋的使用,或對一次性塑膠袋徵稅[42]。2008年,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在聯邦法律框架下,頒布了《塑料容器法》,對塑膠袋和部分塑料材料做出限制[43]。另外部分國家針對塑料微珠也印發了相關政策,如201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無微珠水法案2015》[44];2017年韓國發布了《化妝品安全標準規定》部分修訂案行政預告[45],2017年3月法國頒布法令「The Decree2017-291」[46],同年英國和加拿大分別發布了《關於化妝品等產品中禁用塑料微珠立法草案》[47]和《化妝品微珠管理條例》[48]。此外,澳大利亞、印度、肯亞也相繼採取嚴格措施開展塑料垃圾治理,如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實施的「限塑令」,三次違反規定就會被處以高額罰金,還可能面臨3個月的監禁;肯亞也於2018年8月28日起嚴禁生產、進口、販售、使用塑膠袋,違者將面臨長達4年的牢獄之災,或被重罰4萬美元[29]。

我國早在2001年就實施了《關於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緊急通知》(「禁/限塑令」),2007年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俗稱「限塑令」),要求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超薄塑料購物袋),並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49]。2020年1月19日,我國再次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新版「限塑令」),禁止生產銷售超薄(小於0.025毫米)塑料購物袋、超薄(小於0.01毫米)聚乙烯農用地膜;禁止以醫療廢物為原料製造塑料製品;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分步驟禁止生產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分步驟、分領域禁止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製品、快遞塑料包裝等[50]。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 | 關於「禁/限塑令」助力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思考與...
    北極星固廢網訊:摘要:海洋塑料垃圾與微塑料已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被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本文從國際、區域和國家層面上梳理了塑料管控政策,分析了已經實施的「禁/限塑令」管控政策的實施前景、實施效果和難點,認為存在實施成本高、宣傳不到位和替代品短期難以普及等問題,導致實施效果較差。
  • 微塑料和海洋塑料垃圾排放如此嚴重!該如何解決?
    我國海洋塑料垃圾處理對策建議  目前我國關於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的研究及對策仍處於初級階段,通過對比我國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相關領域存在的差距,從源頭控制陸源塑料垃圾的排放、有效控制塑料垃圾傳播及相關法律政策制定等方面為我國在海洋塑料垃圾控制領域提出對策建議。
  • 「禁塑令」大限將至,你準備好了嗎?
    環保組織「綠家園」在南后街就「禁塑令」開展問卷調查,受訪者在認真作答。隨著新業態的興起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塑料製品特別是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消耗量持續上升,塑料汙染成為當前最值得重視和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今年1月19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
  • 海南全面禁塑 並非可望不可及
    其理由是,2008年開始實施的「限塑令」,當初有著那麼大的聲勢,結果現實生活中,依然有著大量的塑膠袋。就拿海南來說,有志願者稱,三亞海岸線正在被塑料垃圾吞噬。確實,全面禁塑有難度。「限」改「禁」,一字之變,涇渭分明,意味著要從源頭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但也要看到,相對於過去,現在生態文明進入新境界,社會認識也達到了一個新層次。
  • 華訊投資:國家發改委下發「禁塑令」,塑製品恐遭退費危機
    華訊投資查詢資料顯示,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新版「禁塑令」,它被行業內稱為「史上最嚴禁塑令」。這份「禁塑令」釋放了一個信號:不可降解塑料將逐漸被全面禁止。如此一來,市面上的塑製品是否會面臨退費,看看專家怎麼說。
  • 「禁塑令」年底將迎第一階段大限 減塑、禁塑如何「換擋提速」?
    央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號稱史上最嚴的「禁塑令」今年年底將迎來第一階段大限,包括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攪拌棒等一系列塑料製品將被禁止使用,減塑、禁塑有望「換擋提速」。如何有效推進塑料汙染治理,讓限塑從紙面走向行動?
  • 全鏈條多維度,打造「禁塑令」閉環
    □彭沛近日,蘇州市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明確今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方案》是針對今年國家「禁塑令」的具體行動指南。2008年我國施行「限塑令」以來,經過10餘年的實踐,成果並不理想。
  • 「限塑令」即將升級「禁塑令」,誰是下一個受益的6板莫高股份?
    根據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此前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到2020年底,對於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塑膠袋等塑料製品將實行禁限管理。 意見提出,在2020年、2022年和2025年,我國將分階段禁止13類塑料製品,範圍遠遠超過「限塑令」。
  • 環保組織籲海洋垃圾所涉企業減塑 專家︰須強制執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蔣建國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坦言,須從政府、法律層面「控塑減塑」,予以強制約束。    沙灘垃圾涉及數百個品牌,零食飲料類居多    仁渡海洋2007年起便關注海灘垃圾問題,並發起「守護海岸線——科研監測」項目,建立全國海灘垃圾監測網。
  • 又一地頒「禁塑令」!河南禁止生產銷售一次性塑料製品 力爭2025年...
    又一地頒「禁塑令」!《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稱為「新版限塑令」。方案規定,在河南省範圍內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批塑料製品,包括使用量巨大的超薄塑膠袋等;禁止進口廢塑料等「洋垃圾」或以醫療廢物為原料製造塑料製品;逐步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牙膏、沐浴露等日化產品
  • 2020最嚴「禁塑令」,各省市禁塑行動一覽
    7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了《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在8月中旬前出臺省級實施方案,重點圍繞2020年底階段性目標,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7月17日,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對禁限管理的細化標準進行了詳細界定。中央兩度發文,彰顯表明了我國政府在治理塑料汙染方面的決心。
  • 全面限塑令倒計時,上市公司搶灘百億可降解塑料市場
    12月1日起,《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規定》正式實施,意味著海南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料餐飲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當日,A股可降解塑料板塊全面走強,金丹科技大漲13.55%、丹化科技封板。我國實施全面限塑令已進入倒計時。
  • 新昌:「禁塑令」帶來群眾生活方式新變化
    浙江在線-新昌新聞網1月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黃婉晶)去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浙江省也相繼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辦法》,其中要求,到去年年底,杭州市、寧波市、紹興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
  • 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   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汙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塑膠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過20%下降為目前的3%以內,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
  • 歐盟掀起「禁塑令」風暴 扇動翅膀的那隻蝴蝶在中國
    據媒體3月28日消息,歐洲議會以上述壓倒性結果,通過了「全面禁塑令」。   在新法案的禁令名單中,包含塑料餐具和一次性塑料吸管,甚至有一部分是塑料的棉籤……   是什麼讓歐盟走到通過法案來「禁塑」這一步?
  • 2020全球禁塑政策和降解塑料生產現狀分析
    該港是美國最繁忙的一個港口,垃圾廢物曾造成了港口環境的汙染,「垃圾輪先生」的安裝有效解決了港口的垃圾問題。  除了從對廢棄塑料的處理方式升級、增加回收利用的方面來解決塑料可能帶來的汙染,美國也從使用端對各種類型的塑料制定了禁令和收費規定,也採取了很多措施。
  • 武漢禁塑令元旦起生效 多數大型商超已完成禁塑「作業」
    記者採訪發現,多數大型連鎖超市對「禁塑令」落實得較好,但仍有部分超市在提供一次性塑膠袋。「現在超市統一使用可降解塑膠袋,如果你實在嫌貴,裝菜的保鮮袋是免費提供的,可以代替用一下。」昨日,在武昌一家小型生鮮超市裡,工作人員這樣向一位買菜的婆婆建議。這位工作人員說,老年人生活節儉,捨不得花錢買可降解塑膠袋,只好這樣提建議。
  • 「禁塑令」來了,記者探訪我國最大澱粉基生物降解塑料企業
    從今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格「禁塑令」正式生效。武漢市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和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等部分塑料製品的銷售和使用。目前,武漢市部分商超已開始投用新型可降解塑料購物袋。那麼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可降解一次性餐具等這些替代產品,未來是否能保障充足供應呢?
  • 最嚴「禁塑令」帶來環保市場新機遇,智能力量推動武漢垃圾分類
    用玉米澱粉做成塑料供應全球「武漢最嚴『禁塑令』出爐後,最近幾天,我們接到電話不斷,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景象,以前大多是國外企業和南方的企業聯繫我們,現在湖北省內和武漢的和很多企業都找上門了」。武漢華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立斌先生對中國綠髮會工作組介紹。
  • 「禁塑令」大限將至 產業鏈條上的企業又將走向何方?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點一杯熱乎的奶茶,店家已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在商場、藥店和書店購買商品,得到的是紙質購物袋而非塑料購物袋。隨著新業態的興起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塑料製品特別是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消耗量持續上升,「白色垃圾」問題日益突出,治理塑料汙染問題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