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化學所:成果轉化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新聞—科學網

2021-01-21 科學網

 

■本報記者 甘曉 通訊員 李丹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讓高科技為經濟增長加足馬力,對全國各地政府而言都是相當迫切的需求。

對此,中科院化學所副所長王篤金在深入地方的多次調研中感受頗深。「以科技的力量打造地方經濟的『新引擎』,化學所責無旁貸。」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近年來,化學所在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同時,與地方政府和國有大企業及行業龍頭企業密切合作,不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聚醯亞胺填補空白

聚醯亞胺(PI)薄膜主要應用於微電子製造與封裝、高性能電氣絕緣、航天航空等多種高技術產業領域,對於推動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0年,我國PI薄膜的年需求量超過3000噸,但生產技術都掌握在美國和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手中。科研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發展高性能功能性PI薄膜材料的國產化規模生產技術,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和商業價值。」

1998年,化學所科研人員前瞻性地開始探索PI薄膜材料結構對其性能的影響規律。經過十多年的基礎研究,研究人員不僅攻克了科學上的難題,還形成了低熱膨脹係數PI薄膜、耐電暈PI薄膜、高透明性PI薄膜等各類材料的綜合性集成技術。

隨後,他們與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於2010年建成3條1200毫米幅寬的高性能PI薄膜連續化生產線,年生產能力超過350噸。

對此,科研人員自豪地表示,長期積累的基礎研究和有效的技術轉化雙管齊下,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只能生產低檔PI薄膜產品的落後局面。

醋酸催化劑實現高額利潤

羰基合成醋酸催化劑是化學所技術轉化的又一亮點。上世紀80年代初,醋酸成為一類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當時,世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醋酸來自美國的低壓羰基合成技術。

化學所研究員袁國卿表示,我國生產的每年約30萬噸醋酸產品,主要來自環境汙染嚴重的傳統生產工藝。「當時,科研團隊意識到,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新型催化劑,是我國醋酸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的關鍵。」他說。

1982年,袁國卿開始帶領團隊進行低壓均相羰基合成醋酸催化劑的研究。多年來,他們在實驗室成功研製出性能強大的強弱配鍵共存的銠配合物催化劑、以碘為負離子的螯合型配合物催化劑和雙金屬配合物催化劑。

2001年,這些研究成果開始逐漸走出實驗室,走向醋酸生產一線。江蘇索普(集團)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建立了國內唯一一套年產量400噸的醋酸中試裝置,與化學所合作開展催化劑的工業開發。幾年後,新型催化體系開始應用於該公司的醋酸裝置。

據了解, 2004—2014年,該公司使用新型催化劑共生產醋酸778.54萬噸,累計銷售額達240億元,利稅超過40億元。生產者表示,如今,高質量產品和高額利潤的取得都與科技力量的大力投入分不開。

有機光導鼓技術成功轉化

有機光導鼓是雷射列印和複印技術中的核心部件。在承擔國家「863」高技術項目中,化學所成功研製了高性能電荷傳輸及電荷產生材料。

研究人員介紹,在此基礎上,他們藉助獨特的小計量塗布技術,開發出系列有機光導鼓(OPC鼓)。驗收中,專家們發現,這些產品性能指標與國外產品相當,是化學所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研發的又一項高科技產品。

深受鼓勵的科研人員決定將這一產品推向市場。以有機光導鼓技術作為無形資產,化學所開始了與邯鄲漢光機械廠、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等單位的深入合作。

化學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幾家單位一起組建了邯鄲漢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光電材料合成和OPC鼓製造技術,從事雷射印表機、數碼複印機、普通紙傳真機和多功能一體機用OPC鼓、墨粉及相關有機光電材料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目前,公司已形成年產各類型號OPC鼓2400萬隻、墨粉10000噸的生產能力,銷售收入超過4億元。

瞄準國民經濟緊迫需求,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是化學所人不懈的追求。未來,他們還將繼續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向生產一線。

《中國科學報》 (2016-10-17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化學所: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雙管齊下」—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化學所所長張德清:立足基礎,追求卓越—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近期中科院對研究所的「一三五」規划進行了驗收評審,化學所的「三個重大突破」皆被評價為優秀,顯示了化學所在化學和材料領域的雄厚實力。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把研究成果放大,才能真正顯示出研究成果的科學價值和社會貢獻。同時,他指出,化學所還積極通過把企業的技術難題轉化為科學問題來進行研究和技術攻關,有力支撐了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 在化學所的「一三五」規劃中,「三個重大突破」之一,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納米綠色列印製版技術。
  • 中科院化學所高分子科學60年:走向國際前沿—新聞—科學網
    化學所是國內最早開展高分子科學與材料研究的科研單位之一。早在建所之初,高分子科學就成為化學所的主要學科方向之一。六十年來,化學所重視基礎研究,不斷拓展研究領域,按照國民經濟和國防科技需求,在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等重要學科前沿和應用領域開展了系統的創新性研究,有力地促進了高分子學科的發展。
  • 讓納米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科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聞—科學網
    從事過納米科技研究的學者,已經有88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近1/3的國家傑出青年稱號獲得者在從事與納米科技有關的研究工作,已經成為我國在諸多關鍵領域能打大仗、打勝仗的一支強大的戰略科技力量。我國正處在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進軍的關鍵歷史時期。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我國納米科技如何發力超越,提升源頭創新能力,成為我國科技經濟的動力引擎,在國家的科技布局層面上,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事情。」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化學所「一三五」規劃實施進展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來到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對研究所「一三五」規劃實施新進展及下一步發展等工作進行了調研。隨後聽取了化學所所長張德清所作的「深入實施一三五規劃,促進重大科研產出」專題匯報,並與研究所領導班子成員、院士和科研、管理骨幹等就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發展定位、人才引進與培養、園區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座談。白春禮指出,化學所是歷史悠久的研究所,有著豐厚的科研積累和文化積澱,多年來在學科發展、科學成果產出、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國家、中科院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科院成果轉移轉化:十大典型模式—新聞—科學網
    2.西安光機所自創基金模式 西安光機所模式最大的特點是「自創基金」引領科技成果轉化。西安光機所通過發起成立「西科天使基金」,在項目發展初期就介入孵化過程,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創辦企業提供第一筆資金支持,有效解決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錢袋子」問題。
  •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新聞—科學網
    1956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職的唐有祺先生受邀到化學所兼職,籌組結構化學方向。當時,唐有祺先生已在中科院應用物理所(物理所前身)兼職,籌組單晶結構分析工作。利用在三家單位兼職的有利條件,唐有祺牽頭建成了新中國首個X射線結構測定實驗室。
  • 廣東省科學院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有聲—新聞—科學網
    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梁磊表示,研究院圍繞梅州市生態發展區建設與「5311」綠色產業體系建設需求,聚焦生物與健康、新材料與先進位造、電子與信息、資源與環境、檢測與服務等五大領域,遵循「建機制、搭平臺、聚人才、融創新、強服務、興產業、促發展」的思路,邊建設、邊發展、邊貢獻。 技術與產業的精準對接,是困擾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大難題。
  • 走進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大國重器的「智造所」—新聞—科學網
    要想讓科技創新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需要讓「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走出科技圈,走進百姓視野。近一年來,中科院推出的「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截至5月15日,共吸引約5.6萬人次參觀,線上訪問量達5.9萬。
  • 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舉行—新聞—科學網
    7月2日,由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主辦,中科智匯工場聯合中科院力學所承辦的「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活動在中科智匯工場舉行。
  • 中科院180餘項科技成果來渝「找買家」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7月24日,由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主辦的2020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助渝高質量發展啟動大會在重慶舉行。活動集中推介了中科院科技成果180餘項,涉及智能製造、光電技術、精密儀器、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據了解,此次活動採取「線下發布+線上直播」形式進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等8家單位成果轉化部門相關負責人齊聚一堂。
  •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山東創新院高質量推進成果轉化
    2008年,著眼於國內醫療器械領域自主研發能力積弱的現實,中國科學院在蘇州籌建醫工所,打造院內唯一一家整建制專業從事醫療器械、試劑研發與工程技術研究的國立科研機構。2012年通過驗收的蘇州醫工所,也是中科院唯一一家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作為建所理念的研究所。
  • 山西省黨政代表團在中科院學習考察
    他指出,山西作為全國唯一的全省域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黨中央賦予山西的重大使命。我們堅定扛起這一重大政治任務,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把轉型發展作為經濟工作和各項事業的綱,堅定信心,堅定轉型,著力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一股獨大」的體制性、創新能力不足的素質性問題,轉型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 周傳忠:德國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的啟示—新聞—科學網
    大企業需要產學研合作,中小企業發展更有賴於產學研合作。為此,德國聯邦政府2000年提出「知識造就市場」計劃,幫助中小企業獲得科研成果,調動科研機構實現其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2002年,修訂了《僱員發明法》(The Employee Invention Act),規定科研機構擁有職務發明所有權,從法律上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保障。
  • 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科技成果轉化...
    會議於11月20日進行了「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課程,組織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及實踐、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專題研修,並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21日舉辦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內容更加豐富,分為9個主題演講和成果對接交流。
  • 綠色化學:為環境保護源頭供給—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甘曉 通訊員 李丹 隨著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深入,我國從東到西漸次進入由高速粗放式發展到中高速、中高端的轉型期,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保護的需求日益增加。 為保證環境保護中的「源頭」供給,中科院化學所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大力發展綠色化學研究方向,為國家環境保護事業貢獻了高科技的力量。
  • 「化」育萬物—新聞—科學網
    歷經數百年,化學學科建立了完備又嚴密的研究體系,發展出無機、有機、物化、分析、高分子等多個二級學科。面向未來發展,這種「分片式」化學學科恐怕難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同時,化學作為創造物質的學科,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展示了基礎科學與應用的強大結合能力。
  • 化學所發展CRISPR/Cas9遞送及活體基因編輯新策略
    CRISPR/Cas9是一種源自細菌獲得性免疫系統的基因編輯技術,在化學生物學基礎研究及發展新型基因治療技術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最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汪銘課題組通過設計陽離子脂質體與Cas9信使RNA (Cas9 mRNA)之間的分子自組裝製備了Cas9 mRNA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謝昌龍一行來到位於該縣十月田鎮的雪古麗共享牧場,實地察看當地企業與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合作的面源汙染處理技術現場情況。同時與昌江縣政府、當地企業召開了院地合作成果推廣交流會,就水生植物、面源汙染治理等成果技術情況進行交流,洽談合作發展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