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化學所所長張德清:立足基礎,追求卓越—新聞—科學網

2021-01-21 科學網

①所長張德清

馬卓敏攝

②化學所園區規劃圖

化學所供圖

③④化學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院重點實驗室

馬卓敏攝

■本報見習記者 馬卓敏 通訊員 李丹

「雖然化學所被國際評估專家認為是中國最好的化學研究機構,但與國際一流化學研究機構相比,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張德清表示。也許正因「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讓化學所有了更大和更多的發展空間。

成立於1956年的中科院化學所,即將迎來自己的六十華誕。六十年彈指一揮間,化學所不斷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加強高技術創新和集成,高度重視化學與材料、能源、環境、生命等領域的交叉,在分子與納米科學前沿、有機高分子材料、能源與綠色化學以及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領域取得了眾多突破性進展。據了解,近期中科院對研究所的「一三五」規划進行了驗收評審,化學所的「三個重大突破」皆被評價為優秀,顯示了化學所在化學和材料領域的雄厚實力。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與新中國「共成長、齊奮鬥」的科研機構是如何堅守基礎科學陣地,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化學研究機構的,《中國科學報》記者專程走進中科院化學所,對所長張德清進行了實地採訪,就化學所在「一三五」規劃中的分子科學發展、產學研結合以及交叉學科研究、「卓越中心」建設等相關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分子科學前沿領域成就顯著

「十二五」期間,化學所圍繞分子反應基礎和器件研究中的重大、前沿性科學問題,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在複雜反應的過程與調控、納米結構可控制備、有機柔性電子器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分子科學是研究分子的結構、合成、轉化與功能的科學,是化學科學的核心,是創造新物質的源泉,是化學所的重點研究領域。」張德清向記者介紹說。

多年來,化學所以基礎研究為主,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在分子科學研究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一三五』規劃制定中,『分子反應基礎與器件』被確定為三個重大突破之首。為此,在過去的五年間,化學所緊緊圍繞分子科學前沿的若干重大科學問題,從分子反應與合成、分子組裝、分子功能三個層次組織了研究隊伍進行協同創新,目前已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張德清介紹。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化學所成功開發出了被譽為「羅-程催化劑」的仿生有機小分子催化劑;建立起了單原子水平精準調控化學反應的新方法;首次合成了最接近光合作用水裂解催化中心的模擬物並成功發展了基於輪烷的分子機器;系統研究了功能分子在表面的組裝規律,建立了構築手性組裝體的新方法,在手性非線性放大方面取得突破;通過控制在金屬銅表面的化學反應,首先建立了石墨炔的合成方法;發展了系列高遷移率有機半導體及有機熱電材料,並在有機柔性電子器件和有機光子學器件等功能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

產學研結合彰顯實力

「化學所的變化與國家的發展變化是一脈相承的,化學所能取得今天的成績與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緊密相連。」張德清的感慨彰顯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時代情懷。張德清強調,化學所作為以基礎學科為主的研究機構,時刻思考國立研究機構的國家功能,不斷延伸創新價值鏈,強化產學研結合。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把研究成果放大,才能真正顯示出研究成果的科學價值和社會貢獻。同時,他指出,化學所還積極通過把企業的技術難題轉化為科學問題來進行研究和技術攻關,有力支撐了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

在化學所的「一三五」規劃中,「三個重大突破」之一,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納米綠色列印製版技術。化學所通過重點攻關納米材料綠色列印製版綜合集成技術,在納米複合轉印材料製備、版材納微米結構構造、浸潤性精確調控和匹配技術、高精度列印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可喜的是,如今建成的北京懷柔和密雲綠色製版中心,輻射周邊40餘家印刷企業,並開始向山東、遼寧、四川等地推廣。

張德清還指出,化學所充分發揮其在高分子科學和材料的研究優勢,加強產學研結合,有力支撐了我國在高分子產業的技術進步,特別是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方面滿足了我國在重大工程方面的迫切需求,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交叉學科研究碩果纍纍

作為綜合性研究機構,化學所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化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化學所在「十二五」期間的「一三五」規劃中的五個培育方向包括「綠色製備新方法和新技術」「化學儲能與能量轉化」「環境汙染分子機制與控制」「重大疾病的分子機制與預警」以及「智能響應性功能材料」,就是旨在進一步加強化學與材料、能源、環境、生命等學科的交叉,開拓新的領域。通過過去五年的努力,化學所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在綠色化學研究方面,該所創製了新型的綠色功能乳液體系和有機卡賓催化劑,發展了二氧化碳與纖維素等碳資源清潔高效轉化為重要化學品和功能材料的新途徑與新技術。在能源儲存與轉化方面,化學所發現了納米孔道限域的鏈狀小硫分子的新奇電化學反應機理,並率先報導了可充放電的新型Li-Se電池;創製了系列新型的二維共軛聚合物有機光伏材料;發明了用於含蠟原油運輸的新型納米降凝劑,並實現工業化應用。在環境研究方面,化學所提出了汙染物光催化降解過程中質子耦合電子轉移新機理以及重汙染期間二次氣溶膠快速形成的新機制;發展了水深度淨化複合吸附材料的宏量製備新方法。在與生命科學交叉研究方面,建立了腦內抗壞血酸等活體原位和在線分析新方法;設計合成了包括基因、蛋白、活性氧等新型小分子和聚合物光學探針;發展了以質譜為核心的藥物相互作用組學研究新方法與新技術。在仿生智能材料方面,揭示了仙人掌多尺度結構與其高效收集並輸運水功能的關係;發展了聚多巴胺的表面超疏水改性的通用方法以及製備了低冰黏附表面材料。

追求科學教育雙卓越

化學所按照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的部署,成立了「分子科學科教融合卓越中心」。「科學研究上要追求卓越,我們現在擁有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隊伍,具有良好的研究平臺和國際交流平臺,我們有信心通過會聚最具創新活力的化學科學優秀人才,建設高水平的分子科學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組織國內和國際重大研究計劃,形成有利於創新、合作和重大成果產出以及科教融合的新機制,成為我國分子科學研究領域重大成果的發源地;率先建成特色鮮明、國際一流的分子科學研究中心,引領分子科學領域的發展。」張德清進一步強調,「在實現科學卓越的同時,實現教育卓越;如何把科學研究的資源服務於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也是『卓越中心』日後的工作重點。」

張德清指出,化學所將充分調動研究所資源,辦好國科大化學學院,培養創新型人才,使國科大化學學院成為國際上著名的化學科學人才培養單位,成為優秀年輕學子嚮往的化學科學殿堂,為化學所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作出貢獻。

「雖然化學所被國際評估專家認為是中國最好的化學研究機構,但與國際一流化學研究機構相比,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張德清表示。也許正因「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讓化學所有了更大和更多的發展空間。

《中國科學報》 (2015-10-19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張德清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圖/簡歷)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月24日電 (記者 王爔旋)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網站日前發布中國科學院關於張德清等職務任免的通知,全文如下: 中國科學院關於張德清等職務任免的通知  科發人任字〔2012〕87號 北京分院: 經研究,決定: 張德清任化學研究所所長
  • 「化」育萬物—新聞—科學網
    對於中科院分子科學科教融合卓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分子科學卓越中心)的科研人員而言,在分子科學概念下,化學逐漸成為一門中心學科,形成「化」育萬物的繁榮景象。 「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迅猛,作為重要基礎科學的分子科學,正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分子科學卓越中心主任、化學所所長張德清表示。
  • 楊學明院士訪問化學所並作分子科學論壇報告
    14日,中囯科學院院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訪問化學研究所並作題為Elementary Chemical Processes of Photocatalysis of Methanol and Water on TiO2: A New Perspective on Photocatalysis 分子科學論壇報告,報告由化學所副所長毛蘭群主持
  •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化學所「一三五」規劃實施進展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來到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對研究所「一三五」規劃實施新進展及下一步發展等工作進行了調研。隨後聽取了化學所所長張德清所作的「深入實施一三五規劃,促進重大科研產出」專題匯報,並與研究所領導班子成員、院士和科研、管理骨幹等就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發展定位、人才引進與培養、園區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座談。白春禮指出,化學所是歷史悠久的研究所,有著豐厚的科研積累和文化積澱,多年來在學科發展、科學成果產出、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國家、中科院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科院化學所高分子科學60年:走向國際前沿—新聞—科學網
    ▲1983年,化學所高物實驗室,錢人元先生(右二)和中科院化學所高分子物理實驗室的同事們討論聚丙烯丙綸紡絲的工作。   化學所是國內最早開展高分子科學與材料研究的科研單位之一。早在建所之初,高分子科學就成為化學所的主要學科方向之一。六十年來,化學所重視基礎研究,不斷拓展研究領域,按照國民經濟和國防科技需求,在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等重要學科前沿和應用領域開展了系統的創新性研究,有力地促進了高分子學科的發展。
  • 中科院化學所: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雙管齊下」—新聞—科學網
  • 首屆中美女化學家學術研討會在化學所召開
    會議期間還設牆報展和牆報獎,有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醫藥大學、中科院化學所、過程所、理化所、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等單位的50餘位女科研工作者參加會議。學術報告會後還就如何促進女化學家職業發展、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女化學家國際影響力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新聞—科學網
    2020年6月下旬的一天午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學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布興拐進化學所通向成府路的一條小巷。他一邊走,一邊思考著和合作者、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北大化學學院)教授馬丁正在進行的有關生物質的綠色化學研究。 兩個課題組緊密合作的10多年裡,韓布興無數次穿過這條小巷,像走親戚一樣來到北京大學中關新園「串門」。
  • 「明星」pi-分子養成記—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學所)聯合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圍繞pi-分子體系開展深入研究,創造出一批「明星」分子,引領了分子材料和器件研究,奠定了柔性光電子應用的核心物質基礎。 今年8月,這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 中科院化學所:成果轉化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新聞—科學網
    對此,中科院化學所副所長王篤金在深入地方的多次調研中感受頗深。「以科技的力量打造地方經濟的『新引擎』,化學所責無旁貸。」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近年來,化學所在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同時,與地方政府和國有大企業及行業龍頭企業密切合作,不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 化學所建立「理論與計算化學平臺」
    11月8日,「理論與計算化學平臺」在化學所建立。成立儀式由劉鳴華副所長主持,萬立駿所長致詞,他說,化學所是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研究所,理論與計算化學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希望理論工作能與化學所的實驗研究密切結合起來。
  • 悼中科院化學所老所長胡亞東:狙擊「水變油」—新聞—科學網
    5月2日,從中科院化學所的朋友處得知了一個不幸的消息:化學所老所長胡亞東先生於4月29日因病與世長辭了,享年91歲。
  • 首屆全國基礎醫學前沿創新研究生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近日,首屆全國基礎醫學前沿創新研究生論壇在中科院微生物所舉辦。
  • 中科院神經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發原創藥—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丁佳)1月23日,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松江區G60腦智科創基地舉行。
  • 張德清/趙睿組線粒體自噬過程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策略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清課題組、活體分析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睿課題組合作,近年來開展了以四苯乙烯為關鍵骨架的腫瘤靶向螢光分子設計,取得系列進展:設計合成具有腫瘤細胞特異性的探針分子,建立成像指導下的腫瘤治療新方法,發現陰離子的改變可調控分子聚集體的尺寸、螢光發射和表面性質,進而可實現腫瘤細胞選擇性、穿透能力和亞細胞定位的調節,實現了腫瘤細胞的高效殺傷
  • 中科院化學所產業化基地:輕鬆列印綠色世界—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化學所供圖 不用感光衝洗,也不產生廢水廢液,報紙、書籍的版樣就可以列印出來;電腦、手機的線路板,不用刻蝕,同樣也可以輕鬆列印出來……這些看似神奇的技術,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已經成為現實。 在位於北京懷柔的中科院化學所產業化基地,我們現場感受了納米綠色印刷技術的神奇魅力。
  • 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成立—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1月20日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今天在滬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