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化學所產業化基地:輕鬆列印綠色世界—新聞—科學網

2021-01-21 科學網

 

綠色製版印刷樣張。

中科院化學所供圖

不用感光衝洗,也不產生廢水廢液,報紙、書籍的版樣就可以列印出來;電腦、手機的線路板,不用刻蝕,同樣也可以輕鬆列印出來……這些看似神奇的技術,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已經成為現實。

在位於北京懷柔的中科院化學所產業化基地,我們現場感受了納米綠色印刷技術的神奇魅力。只見, 生產車間裡擺放著幾臺看似不起眼的製版機,工作人員們正將一張鋁板放進其中的一臺機器內,不到3分鐘,一張印版就從機器尾端出來了。沒有刺鼻的化學藥水味,沒有排汙的管道,甚至沒有大的噪音,整個報紙、雜誌的製版過程就在不到10平方米的空間裡輕而易舉地完成了。

解析度高、節能環保、成本低,納米綠色印刷技術正以其顯著的優勢對傳統印刷產業和印刷電路板行業進行著革命性改變,也將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改變。

1.傳統的雷射照排相當於「膠片照相機」,計算機直接製版技術如同「拍立得」,納米綠色製版技術就像是「數位相機」

5年前,在深刻意識到傳統印刷產業鏈存在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之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宋延林帶領他的團隊開始進行綠色製版技術的中試研究。

納米綠色印刷製造的核心理念是將納米材料和印刷技術相結合,實現印刷產業的綠色化、功能化、立體化和器件化。傳統印刷製版的原理是感光成像、化學顯影,而綠色印刷製版技術是利用納米材料製作出特殊的板材和墨水,直接列印使印版表面呈現出親水的空白區和親墨的圖文區,就可以直接印刷了。

「簡單來說,納米材料綠色製版的原理就是在親水的版材上列印出親油的圖文區,通過親油和親水的差異形成圖文區和空白區的差別。製版的版材本身是親水性質,這使它不沾染油性的油墨;而印刷品上的圖文區,則列印上親油的納米材料。這樣,印版上機印刷時,列印有親油納米材料的區域就得到圖片和文字,而沒有列印的區域還是空白一片。」宋延林進一步解釋。

雷射照排技術需要兩次曝光顯影,過程繁瑣,而且使用的顯影、定影液等化學物質產生大量汙染。即使目前最先進的計算機直接製版技術(CTP),也需要感光預塗層和化學處理過程。印刷油墨中所用的溶劑主要是芳香烴類、酯類、酮類、醚類等,印刷乾燥後約70%—80%的溶劑直接揮發到空氣中;油墨中的重金屬等有害成分還存在嚴重的健康和食品安全隱患。

新的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則完全不需要暗室和曝光過程,也不產生廢水和廢液,成本還比傳統雷射照排製版便宜1/3以上。

對此,宋延林做了形象的比喻:「通俗地講,傳統的雷射照排相當於『膠片照相機』,較先進的計算機直接製版技術相當於『拍立得』,而納米綠色製版技術就像是『數位相機』。」

2.用納米塗層取代原來電解氧化的過程,用納米材料列印製備代替曝光成像,用水性墨代替油性墨,從源頭解決印刷產業鏈中80%以上的汙染

根據統計,2013年中國印刷行業總產值達10398.5億元,但也產生了大量的感光廢液、有害溶劑和版基電解廢液。同樣,傳統的印刷電路板行業也對環境產生巨大汙染,生產廢液中含大量重金屬離子,嚴重汙染環境。

宋延林認為,納米綠色印刷製造技術可以從源頭防止這些汙染的產生。

「針對印刷產業鏈製版、版基和油墨的生產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三大汙染,納米綠色印刷技術用納米塗層取代原來電解氧化的過程,用納米材料列印製備代替曝光成像,用水性墨代替油性墨。這樣的綠色印刷技術體系可以解決印刷產業鏈中80%以上的汙染。」宋延林說。

據測算,納米綠色印刷製造技術全面推廣以後,全國每年可減排上萬噸有機溶劑、數百萬噸廢液和廢水,節約數百噸銀和數萬噸銅等金屬。

「不同納米結構有不同的性質,比如親水性和親油性,我們找到了納米結構和表面性質控制的規律。」宋延林說,將版基材料製成超親水性結構,再在上面列印超親油性的納米轉印材料,制出的印版印刷清晰度也會大幅提高。

科研人員還通過列印出目前最小的、只含一個納米粒子的墨點,再由這樣的墨點連成最細的線,形成平整的面,攻克了納米顆粒通過印刷方式形成高精度圖案的難題。

由於納米材料綠色印刷電路技術具有價廉、靈活製備柔性電路的優勢,因此能提升傳統印製電路板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

尤為重要的是,目前電路板製造採用蝕刻工藝,一張覆銅板90%左右的銅都要腐蝕掉,並造成嚴重環境汙染。「我們利用金屬納米顆粒,通過列印印刷的方式做這件事情,就可以避免汙染環境和材料浪費。」宋延林說。

3.除了印刷書籍、報紙、雜誌,還可列印靈敏度更高的地鐵車票,未來或許會列印手機、電腦、電視屏幕,捲起來就能帶走

除了印刷書籍、報紙、雜誌,納米印刷還可以生產靈敏度更高的電子票卡。

宋延林介紹:「我們使用的地鐵票裡面就有晶片和電路。目前,印製地鐵票電路的技術已全面通過考核,在從根本上消除汙染的同時,還大大降低了成本。」

據介紹,新技術印刷的車票除靈敏度高等優勢外,更具環保效益。

現有的車票很難回收利用,而應用納米綠色印刷技術製造的車票可以重新打漿,紙漿和金屬通過重力分離,絕大部分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

「這項技術我們還在繼續改進,像身份證等各種證件將來也可以通過印刷製備出來。」宋延林說。

在宋延林的眼中,納米材料綠色印刷製造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對多個傳統行業製造技術的革命,也將催生很多戰略新興產業。

這項技術發展成熟後,可以應用在電子紙、電子服裝、物聯網、柔性顯示、電子裝飾、太陽能電池、照明導線、傳感器等諸多產業。

目前,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已經實現了在塑料、紡織面料和玻璃、陶瓷等多種材料上的圖案列印,可以解決傳統生產過程的高汙染和高能耗問題。

「也許將來手機、電腦、電視屏幕都可以列印出來,捲起來就能帶走。」宋延林說,「我們這個以印刷為開端的改變中國產業汙染現狀的技術,能延伸的領域極廣,這將是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原標題:不用感光衝洗,不產生廢水廢液,解析度高、節能環保、成本低。請看納米綠色印刷技術——輕鬆列印「綠色世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化學所: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雙管齊下」—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化學所所長張德清:立足基礎,追求卓越—新聞—科學網
    成立於1956年的中科院化學所,即將迎來自己的六十華誕。六十年彈指一揮間,化學所不斷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加強高技術創新和集成,高度重視化學與材料、能源、環境、生命等領域的交叉,在分子與納米科學前沿、有機高分子材料、能源與綠色化學以及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領域取得了眾多突破性進展。
  • 中科院化學所:成果轉化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新聞—科學網
    對此,中科院化學所副所長王篤金在深入地方的多次調研中感受頗深。「以科技的力量打造地方經濟的『新引擎』,化學所責無旁貸。」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近年來,化學所在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同時,與地方政府和國有大企業及行業龍頭企業密切合作,不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 中科院化學所高分子科學60年:走向國際前沿—新聞—科學網
    ▲1983年,化學所高物實驗室,錢人元先生(右二)和中科院化學所高分子物理實驗室的同事們討論聚丙烯丙綸紡絲的工作。   ▲複合膜生產線 ■本報記者 甘曉 通訊員 李丹 從上世紀50年代到今天,中國高分子科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這與中科院化學所的貢獻密不可分。
  • 綠色化學:為環境保護源頭供給—新聞—科學網
    為保證環境保護中的「源頭」供給,中科院化學所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大力發展綠色化學研究方向,為國家環境保護事業貢獻了高科技的力量。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綠色化學分會前主席、中科院院士、化學所韓布興研究員認為,綠色化學是化學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這要求人們重新考慮傳統的化學化工問題。」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化學所「一三五」規劃實施進展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來到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對研究所「一三五」規劃實施新進展及下一步發展等工作進行了調研。白春禮在化學所分子器件平臺和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院重點實驗室,分別聽取了平臺建設和納米磷酸鐵鋰電極材料項目進展情況匯報;在項目展廳,就納米綠色列印製版、離子液體綠色製備新材料、原油儲運降凝劑、高性能高分子膜材料、高性能聚醯亞胺材料等項目,與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
  • 中科院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功轉讓—新聞—科學網
    )今天,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轉移籤約儀式在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舉行。   「我們在這個『特區』裡大膽實踐符合產業化要求的評價方法,給他們足夠的發展時間與空間,讓這支團隊成長成能夠攻堅克難的『特種部隊』。」上海矽酸鹽所黨委書記、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主任劉巖說。2006年,上海矽酸鹽所與索尼公司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專門從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發,也就此開始了「十年磨一劍」的產業化之路。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中科院國家科創中心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中科院廣州健康院以及中科院駐瓊單位代表有關負責人參加了考察活動   在交流會上,相關人員聽取了面源汙染治理項目研發情況與產業化應用情況,以及該技術成果在瓊適應性種植情況的介紹。與會人員對面源汙染治理成果在瓊擴大示範與推廣可行性開展研究討論。
  •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新聞—科學網
    2020年6月下旬的一天午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學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布興拐進化學所通向成府路的一條小巷。他一邊走,一邊思考著和合作者、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北大化學學院)教授馬丁正在進行的有關生物質的綠色化學研究。 兩個課題組緊密合作的10多年裡,韓布興無數次穿過這條小巷,像走親戚一樣來到北京大學中關新園「串門」。
  • 中科院過程工程所離子液體綠色紡絲技術落戶新鄉—新聞—科學網
    4月3日上午,中科院過程工程所與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及洛陽常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新鄉市舉行離子液體綠色紡絲技術及戰略合作籤約儀式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高效穩定非鉛滷化物雙鈣鈦礦暖白光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國家光電研究中心的唐江教授團隊與其合作者,創新性地對非鉛鈣鈦礦Cs2AgInCl6通過Na+合金化和Bi3+痕量摻雜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單基質白光發光,突破了單基質白光螢光粉研究近半個世紀的效率瓶頸,為非鉛鈣鈦礦發光材料的研究指明了一條道路,有希望在綠色照明方面實現產業化應用
  • 「印刷術」突破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難題—新聞—科學網
    新研製的鈣鈦礦柔性太陽能電池帶動風扇轉動(中科院化學所供圖).
  • 【科技日報】我國高性能聚醯亞胺薄膜實現產業化
    中科院化學所與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今天宣布,由雙方合作研發的高性能聚醯亞胺薄膜已成功實現產業化,從而打破了國外廠家在這一領域的壟斷,加快了我國在航空航天、太陽能等高端材料領域的國產化進程。聚醯亞胺薄膜是電力電器的關鍵絕緣材料,廣泛應用於輸配電設備、風力發電設備、變頻電機、高速牽引電機及高壓變壓器等的製造。
  • 優秀: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這10名學子全部被保研到了中科院化學所!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胡峪銘 足球隊隊長 | 輔導員 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甲等獎學金等 擔任政治輔導員、化學學院足球隊隊長、高分子本科黨支部宣傳委員、團支書等截至2020年,我校與中科院化學所聯合培養本科生18批,共計140餘人。
  • 楊學明院士訪問化學所並作分子科學論壇報告
    ,化學所所長張德清為楊學明頒發了「分子科學論壇」榮譽證書和獎牌。   楊學明現任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美國物理學會會士。他曾於美國加州大學獲博士學位,並於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楊學明長期從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在化學動力學及非絕熱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以創新研髮帶動技術產業化應用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以創新研髮帶動技術產業化應用 2021-01-09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化學所等利用液滴自切割實現複雜樣品分析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綠色印刷重點實驗室宋延林課題組近年來致力於納米綠色印刷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噴墨列印墨滴控制和功能界面操控液體行為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近日,宋延林課題組與清華大學合作,通過圖案化浸潤性誘導液滴在固體表面的碰撞行為,使液滴快速自切割形成數量及形貌均精確可控的微液滴陣列,並實現了複雜樣品的分析。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1億元整體轉讓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新聞—科學網
    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何充分利用,讓全球科研人員費盡心機。第一代晶矽太陽能電池和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因受困於對太陽光的「高要求」——陰雨天、霧霾天,甚至光照角度傾斜太大,發電效率都會大打折扣,難以充分滿足全球每年約1000億美元的光伏太陽能產業市場。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工作的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1991年由瑞士科學家發明。
  • 孵化產業化公司近60家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獲批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
    蘇報訊(駐高新區首席記者 周建越)近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獲批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這是該所繼入選國家醫療器械專業化眾創空間之後獲批的又一個國家級重大創新創業載體稱號。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建設,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