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網訊】中國探月工程吸引全球目光。「嫦娥五號」返回器於北京時間17日1時59分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維吉尼亞大學米勒公共事務中心(University of Virginia’s Miller Center of Public Affairs)教授布朗特·沃馬克(Brantly Womack)12月16日在《外交學者》(The Diplomat)雜誌刊文指出,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將中國排斥在太空合作之外,然而,這並沒有阻止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太空計劃的成功表明美中合作才是促進科學進步的有效方法。
中國的太空項目長期以來都是美國宇航局(NASA)政治疏遠的受害者。即便如此,中國探月工程已成功完成一次月球之旅,並將樣本帶回地球。雖然以美國標準來看,此類探月計劃已是司空見慣,但這是中國太空計劃實現的首次突破。在「嫦五」月面著陸的同一日,NASA突然宣布,已聘請一家私企在月球"挖土",報酬低至1美元。幾天後,NASA為未來的載人探月任務指定了太空人。
儘管美國太空人早在1969年便登上月球,但中國並未在太空競賽中落後50年。2019年,中國成功完成33次軌道發射,而美國則完成了20次。明年,中國計劃發射其自行研發的模塊化空間站核心單元,到2022年將完成10次飛行任務搭建完成。未來,中國還計劃進行火星探測,並建造一個巨大的太空型太陽能發電裝置。
儘管在太空探索方面與美國完全脫鉤,中國還是取得了長足進步。NASA曾與俄羅斯成功進行太空合作,卻一直迴避中國。
美蘇之間的聯合太空飛行任務始於1975年,當時兩國仍處在冷戰的對立面。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便是兩國合作的巔峰之作,這一項目於1984年提出,於2000年開始運行。自此,美國將中國排除在國際空間站之外。2011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法律,將「脫鉤」政策從宇宙帶回本國,該法律禁止NASA與任何中國實體進行任何合作,甚至一度禁止中國遊客進入NASA設施。由此,中國發射的任何衛星中都沒有美國生產的零件。
目前,美國正在就與中國「脫鉤」的利弊進行討論,而中國的太空計劃就是對「脫鉤」效果的完美例證。將與中國的合作最小化,並將中國排除在高科技投入之外,有益處嗎?美國能否得到與其盟國合作的機會?中國能夠被孤立嗎?即便孤立,中國會停止進步和發展嗎?
對上述問題簡短的回答是,孤立中國更有可能導致美國自我孤立並失去合作機會。顯然,NASA並沒有令中國束手無策。而中國除獨自探索太空外,更願意構建其空間站模塊,並以此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要求兼容,為美國改變想法、尋求合作提前做好準備。同時,NASA的太空探索計劃長期資金不足。儘管政治局勢持續緊張,但與俄羅斯的合作對於國際空間站的運營至關重要。同理,中國初探者的熱情也可以與美國的專有技術相結合。
美國會因「脫鉤」損失什麼?就商品生產的規模和效率而言,中國是世界領先者。舊觀點認為,「儘管中國商品的質量和價格都在上漲,但中國能以60%的價格達到80%的質量標準」。相比之下,「美國製造」經濟模式因價格劣勢已在出口方面不具備競爭力。例如,如果美國只能通過強制方式將中國家具從國內市場中排除,那麼其他國家也可以效仿,拒絕購買美國家具。這一理論在太空競爭方面同樣適用。美國對衛星的限制,正在迫使包括歐洲在內的其他國家前往中國,獲取其衛星以及將其送入軌道所需的運載火箭。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將成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精品經濟體系,其聲望和作為全球經濟中心的作用也會減弱。孤立中國即自欺欺人、自我隔絕。
中國計劃建造的空間站是對當前政治局勢的恰當隱喻。雖然中國空間站的建造困難重重,但中國並未因與NASA的「脫鉤」而停止前進的步伐。相反,正是「脫鉤」促使中國進步。中國空間站並不是對國際空間站的威脅,而是國際空間站的排他性為自己創造了競爭對手。宇宙中有足夠空間可以容納兩座空間站,但兩者合作發展將更加有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