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並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

2020-12-18 中國青年網

美國脫鉤未能阻擋中國航天進步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2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太空計劃表明,美國推行的脫鉤政策不會像它所希望的那樣奏效中國的太空計劃——長期以來遭到美國的政治疏遠——正在完成一次月球之旅,帶回月球樣本。作為嫦娥五號任務的一部分,一個著陸器從月球表面收集月壤,然後將其轉移到軌道器上,後者於12月17日返回地球表面。這是中國開展雄心勃勃太空計劃以來的第一次。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中國的太空計劃表明,美國推行的脫鉤政策不會像它所希望的那樣奏效

儘管美國太空人早在1969年就登上了月球,但中國在太空競賽中並沒有落後50年。2019年,中國完成了33次成功的軌道發射,而美國是20次。明年,中國計劃發射本國模塊化空間站的核心單元,該空間站將在完成10次任務後於2022年建成。

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績是在與美國完全脫鉤的情況下取得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俄羅斯有成功的太空合作,但對中國避而遠之。美俄(蘇)之間的聯合太空任務始於1975年,當時兩國是冷戰的敵人。國際空間站正是這種合作的巔峰。但美國將中國擋在國際空間站之外。後來,美國國會在2011年出臺法律,禁止NASA與任何中國實體合作,甚至禁止中國遊客進入NASA設施,從而將脫鉤推向極致。中國發射的任何衛星也不能含有美國部件。

中國的太空計劃堪稱當前美國對脫鉤利弊討論的最佳案例。儘量減少與中國合作,阻止中國接觸到高科技是不是好主意?美國能讓盟友配合嗎?中國可能被孤立嗎?中國的進步能被阻止嗎?

簡而言之,試圖孤立中國,更可能導致美國自我孤立,失去合作機會。顯然,美國並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但中國其實也不想在太空單幹。中國正在建造空間站模塊,以兼容國際空間站的對接要求,也是考慮到美國人日後可能會改變主意。與此同時,美國的太空探索長期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儘管政治關係持續緊張,但美國與俄羅斯的合作對國際空間站的運行至關重要。同樣,中國作為新手的熱情,也可以與美國作為老手的技術相結合。

誠然,中國受益於美國的技術創新、市場和資本。迫使中國放棄美國的關鍵零部件會給中國高科技產業帶來嚴重危機。但重新發明輪子並不像第一次發明輪子那樣困難。正如經濟發展大師庫茲涅茨早就指出的那樣,創新既能產生需求,也能催生手段。中國有需求,就會想辦法對美國的零部件重新設計。脫鉤後,中國會損失一些時間,也多了一個敵人,但這都不會對其發展造成根本性影響。

美國選擇脫鉤會損失什麼?在太空領域,美國對衛星部件的限制,促使包括歐洲在內的其他國家到中國購買衛星以及將衛星送入軌道所需的運載火箭。那種認為「美國閉上眼睛,中國就會消失」的觀念,會讓人想起很久以前倫敦報紙上的著名頭條——「英吉利海峽的濃霧,孤立了歐洲大陸」。

計劃中的中國空間站就是一個絕佳的比喻。美國的脫鉤給中國帶來了不便,但中國的太空進步並未因此止步——事實上,中國的空間站因脫鉤而變得更加必要。它對國際空間站並不構成威脅,但國際空間站的排斥卻造就了一個競爭對手。太空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兩個空間站,但合作會更有效,因為國際空間站本身就是合作的產物。(作者布萊特利·沃馬克,喬恆譯)

來源:環球網

相關焦點

  • 美媒:「美國並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
    2019年,中國完成了33次成功的軌道發射,而美國是20次。明年,中國計劃發射本國模塊化空間站的核心單元,該空間站將在完成10次任務後於2022年建成。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績是在與美國完全脫鉤的情況下取得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俄羅斯有成功的太空合作,但對中國避而遠之。
  • 美媒:美國顯然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
    2019年,中國成功完成了33次軌道發射,而美國則是20次。明年,中國計劃發射本國模塊化空間站的核心單元,該空間站將在完成10次任務後於2022年正式建成。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航天領域所取得的優異成果,完全是在與美國脫鉤的情況下取得的。
  • 嫦五將開展新任務,美國人:沒能將中國束縛在地球上
    然而,就在大家認為「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任務就此完成了的時候,「中國探月工程」向外界宣布了另外一條消息,給我們帶來了意外之喜。 究竟是什麼樣的意外之喜呢? 據媒體報導:「中國探月工程」對外發布消息稱:「嫦娥五號」的任務軌道器在完成既定的主任務之後,它將會啟程飛往距離地球大約150萬公裡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並開展拓展任務。
  • 中科院果然沒說大話,沒了光刻機,中國芯或也能捅破摩爾定律極限
    經過不斷努力,外界也發現中科院果然沒說大話,研發出8nm石墨烯晶圓,這種晶圓是在沒有光刻機技術的基礎上利用新材料製造而成,也就是說,沒了光刻機,中國芯或也能捅破摩爾定律極限。  和以往的矽基晶片大有不同,因此在穩定性和新能領域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是新材料晶片的傑出代表。中科院新研發出的8英寸石墨烯晶圓,不管在尺寸還是產品質量方面,都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預示著將來一旦實現量產,中國就再也不用依賴於別國晶片,甚至在全球晶片領域會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回中國芯從別動方變成了主動方,直接打破了美國晶片技術的壟斷,這應該是美國萬萬沒有想到的。
  • 世界上最藍最深邃的海在哪?是中國、日本,還是美國?
    從小學課本裡,我們就知道地球是一個海洋佔大多數的「藍色星球」。而說到海洋的藍色,一些人又要說了,在一些地方的海就是藍的,但令一些地方的海卻是綠的。不在中國日本,也不再美國歐洲,而是在遙遠的南太平洋。南太平洋環流是一片特殊的海域,這裡構成了全球海洋循環系統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純淨度最高、最藍的海域。海水中通常會有微小的浮遊植物等,它們組成了海洋食物網的中心,並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海洋中的這些微小生物數量可能上億。高數量的浮遊植物會使得海水反射光出現差異,它們的葉綠素會導致海水看上去沒有那麼藍。
  • 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跟土星5號相近的火箭,在歷史上只有蘇聯的能源號火箭。想想看50年前中國的GDP才多少?因此,中國還要花10年左右達到美國50年前的水平。這不是因為中國科學家太笨了,更不是因為登月是騙局。基本的原因就是資金不夠!不充錢怎麼能變強呢?如果說這裡有個好消息的話,那就是美國的航天技術進步也很緩慢。所以我們只要努力,趕超的希望還是不小的。
  • 人類或永遠無法離開地球,氧氣和速度都是束縛,該如何應對?
    在很多科幻題材的影視作品中,人類乘坐著飛船離開地球,不僅可以在銀河系中來去,而且還可以通過蟲洞,抵達宇宙的另一邊。更有甚者,在劉慈欣的《流浪地球》中,人類還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個推動器,攜帶著地球一起,從天陽系離開,去往距離我們4.2光年之外的比鄰星。
  • 在這事上,美國沒資格對中國指手畫腳
    破壞環境,美國責任也不小 據報導,在此前的氣候談判中,美國總是「充老大」,美國一些集團、企業以及一些西方追隨者,多次借環境問題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發難。企圖讓發展中國家背下破壞環境的禍,吞下發達國家破壞環境的惡果,並以此阻礙發展中國家的正常經濟發展。
  • 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零能束縛態首次「現身」
    記者從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教授團隊獲悉,他們和美國波士頓學院汪自強教授等合作,首次在二維鐵基高溫超導體中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發現了馬約拉納零能模,為最終實現拓撲量子計算奠定了重要基礎。
  • 美國50年前的登月技術,中國至今都沒趕上,砸錢才是關鍵!
    5:中國飛天第一人為何不上太空了呢,是急流勇退?6:中國航天能登月嗎,它的未來如何?帶著這6個疑問讀完本文,相信能帶您了解世界航天史料人您想要的答案!想想看,50年前中國的 GDP 才多少啊,即使到了現在,每年 NASA 的預算都在200億美元左右,也比中國高一個量級啊,因此中國還要花十年左右才能達到美國50年前的水平,這不是因為中國科學家太笨啦,更不是因為登月是騙局,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氪金不夠呀,不充錢怎麼能變強呢?
  • 歐洲緊緊束縛住雙手,俄羅斯絆住腳步,美國衰落成必然趨勢?
    據參考消息網報導,近日德國總理候選人弗裡德裡希·默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以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將德國置於中美之前的衝突顯然是非常不理智的,如今整個歐洲國家都在受到美國的牽制,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像與中國為敵。
  • 中國!美國「知乎」上這個回答又火了!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中國!這位外國網友說:這是地球最安全的國家,在這裡,我從未感到過害怕!「在中國從未感到害怕過」在留言板裡,一位叫Pete Truman的網友稱,在他第一次來中國工作的時候,對中國的了解僅限於西方媒體的報導。但在中國生活數年後,他才意識到,西方媒體上有很多垃圾信息,那些報導中國的記者很可能壓根沒來過中國。例如,西方媒體經常會爭論一個話題:在中國生活到底安不安全?
  • 中國!美國「知乎」上這個回答又火了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中國!  這位外國網友說:這是地球最安全的國家,在這裡,我從未感到過害怕!     「在中國從未感到害怕過」  在留言板裡,一位叫Pete Truman的網友稱,在他第一次來中國工作的時候,對中國的了解僅限於西方媒體的報導。  但在中國生活數年後,他才意識到,西方媒體上有很多垃圾信息,那些報導中國的記者很可能壓根沒來過中國。
  • 中美「火星探索」競賽,中國能彎道超越美國嗎?
    火星二號到達火星之後,立即向地球傳回了火星的照片。沒想到火星大氣層霧蒙蒙一片,什麼都看不清楚。原來,這時候火星上正在發生全球性的沙塵暴天氣。在此之前,人類從不知道火星沙塵暴能如此強烈。先期趕到的水手九號非常識趣地關閉了星上設備,以節省資源,並等待天氣好轉。
  • 中國環流器一號:能束縛「人造太陽」的初代「韁繩」
    國保尋蹤8月30日,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開學,學生入學第一課就是參觀校內的中國核聚變博物館,79歲的嚴東海老人擔任解說,他是「人造太陽」的研發者之一,也是學校第一屆電信系主任,退休後仍居住在肖壩社區585所(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樂山基地)家屬樓。看新人輩出、後浪奔湧,嚴東海期待能在一號環流器誕生的地方,見證核聚變最終成功。
  • 地球轉動為啥房子不倒?引力將房子束縛在地面上
    導語:大家了解了地理知識之後知道地球是一直不停在轉動,但是似乎人類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該如何就如何,有人想問了既然地球在動那麼房子為什麼可以保持不倒呢。之前在 地球另一端人是倒立嗎 這個問題就講到了地心引力,因為地心引力的緣故,大家的重心都是向著地心的,而且雖然說地球在轉動,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和房子都是以相同的頻率在運動著,所以大家沒能感受到地球的運動。
  • 美國又要擔心了!中國一次能調動10顆衛星,還沒幾個國家能辦到
    中國一次能調動10顆衛星,還沒幾個國家能辦到中國目前在航空業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先有北鬥導航衛星正在如火如荼的搭建當中,後又有嫦娥4號成功登陸月球的背面,並且還第一次將綠色植物帶到了月球上,這一下子就將中國的科技實力展現在世界各國面前,也讓更多的歐洲國家不得不正視中國目前的發展勢頭,並且也相信跟中國合作能夠取得不錯的成果
  • 世界國土面積美國才是第三名?面積比中國大,網友:課本上沒說!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整個地球,有兩百多個大大小小的國家,每一個國家通過世世代代的努力,都在地球之上取得了一席之地,有的國家佔據了比較富饒的土地,而有些國家則只能選擇在一些貧瘠的土地,每一個國家因為國土面積的不同,所以被區分為大國和小國。
  • 美國對我國進行禁止條例,希望中國分享登月全部數據!中方表態
    眾所周知,我國一直對航天技術格外看重,所以在上世紀末開始就大力研發航天技術,並且在地球部署了屬於自己的航空衛星軌道,這上百顆衛星也為我國的各行各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的航空事業發展也更加的鼎盛了。
  • 一聲巨響過後,美國「天眼」瞎了,地球上唯一的「大眼睛」在中國
    一聲巨響過後,美國「天眼」瞎了。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並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天眼」,隨著阿雷西博的損壞,中國貴州的FAST射電望遠鏡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天眼」。「天眼」在2020年12月以前,地球擁有兩座射電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