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零能束縛態首次「現身」

2020-12-04 光明網

  記者從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教授團隊獲悉,他們和美國波士頓學院汪自強教授等合作,首次在二維鐵基高溫超導體中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發現了馬約拉納零能模,為最終實現拓撲量子計算奠定了重要基礎。

  近年來,研製超越經典計算機運算能力的量子計算機,已成為國際前沿焦點和各國實現量子超越的核心方向。然而量子計算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由於存在退相干效應,量子比特的運算需要更多比特數來糾錯。因此,探索可容錯量子計算——即對環境細節不敏感的拓撲量子計算,就成為最終實現規模化量子計算的重要途徑。

  王健介紹說:「凝聚態物質中馬約拉納準粒子的零能束縛態被稱為馬約拉納零能模,具備抗局域幹擾和高容錯的特性,被認為是實現拓撲量子比特的基礎。」

  王健指出,目前探測馬約拉納零能模需要構造工藝複雜的異質結構,且進行觀測需要極低溫及外加磁場,這都給馬約拉納零能模可能的應用帶來極大困難和挑戰。

  在最新研究中,王健團隊通過分子束外延技術,在鈦酸鍶襯底上成功製備出大尺度、高質量的單層FeTe0.5Se0.5高溫超導薄膜,厚度約為0.59納米,其超導轉變溫度約為零下211攝氏度,遠高於塊材Fe(Te,Se)的零下258攝氏度。

  據王健介紹,利用原位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和掃描隧道譜技術,他們在薄膜表面發現了一種由最上層Te/Se原子缺失形成的一維原子鏈缺陷,並在缺陷兩端同時觀測到了零能束縛態,而且發現該束縛態具有良好的抗幹擾性,汪自強教授團隊則對此提出了可能的理論解釋。

  王健說:「這一工作首次揭示了二維高溫超導體FeTe0.5Se0.5單層薄膜中的一類拓撲線缺陷端點處的零能激發,具備單一材料、較高工作溫度和零外加磁場等優勢,為進一步實現可應用的拓撲量子比特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方案。」

  該研究發表於9日的《自然·物理》在線版,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中科院卓越創新中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美國能源部基礎能源科學基金的支持。(記者劉霞)

[ 責編:趙宇豪 ]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發現零能束縛態
    馬約拉納零能模,因其受拓撲簡併保護,滿足非阿貝爾統計,具備抗局域幹擾和高容錯的特性,被認為是實現拓撲量子比特的基礎。然而探測馬約拉納零能模構造這類異質結構需要複雜的製造工藝,進行觀測需要極低溫和外加磁場,這些條件給馬約拉納零能模可能的應用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
  • 能帶結構圖、態密度圖的基本分析方法
    這個色散關係從哪裡來?能量分配方式—>配分函數->體系的熵和自由能->體系的狀態。態密度實際上也就對應著能量分布,有了態密度,我們就可以根據統計力學得到想要的熱力學量(hongguanxingzhi)。眾騷年們,在這裡,我得提一下,雖說態密度很強悍,但態密度不是你想算,想算就能算。只有一部分體系是可以算的,可以算的這些體系也是很難算的。
  • 原子坍塌現象首次現身 70年前已預言
    來自美國伯克利大學的一組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了「原子坍塌(atomic collapse)」現象。這項發現成功驗證了相對論量子力學理論在70年前所作出的預言。這種現象與我們熟知的、電子在繞核的圓軌道上運動的原子行為大相逕庭。一般的電子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但是超大原子核使得電子做螺線運動「過去的幾十年裡一直有核物理學家嘗試去觀察這一現象但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這是因為要得到並維持一個超大原子核實在是太困難了。」Crommie說,「而石墨烯則提供了一個在凝聚態物質中觀察這一現象的機會。」
  • 我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我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Nature重磅:首次在塊狀化合物中觀察到三重態手性超導性
    結合現有的有關UTe2中三重態配對的數據,手性態的存在表明UTe2是手性三重態拓撲超導性的有力候選者。掃描隧道顯微鏡/光譜學(STM/STS)對UTe2的研究UTe2是一個具有空間群為Immm斜方晶體結構。在考慮了U和兩個Te原子之間的鍵長之後(圖1a),研究者確定了一個潛在的易劈裂面(011)面,它是由沿著[100]方向(a軸)的Te1、Te2和U原子鏈組成的。
  • 進展|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單層二硒化釩的「一維圖案化」及其功能化
    根據其上下兩層硫族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可以產生H,T,T』,Td相等多種結構。同時,由於表層硫族原子易於脫離的特性,可以通過加熱退火等多種手段誘導出缺陷,為調控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的結構並進一步實現其圖案化提供了可行方法。
  • 發當半導體納米線與超導體耦合時,可以被調諧到拓撲量子態!
    一組跨學科研究人員利用可變隧道耦合掃描隧道光譜研究了超導體渦旋束縛態的隧道電導。例如,在沒有電子態的情況下,超導體在能量上有一個「間隙」,所以電子不能隧道進入,而在渦旋線上,磁場會關閉間隙,形成電子態。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團隊與美國合作者,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這項成果對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分子作為多個原子組成的系統,其原子集團可以轉動和發生振動,由此帶來獨特的屬性。
  • 中國科大首次量子模擬馬約拉納零模的非阿貝爾幾何相位
    常見的玻色子和費米子具有阿貝爾統計特性,而馬約拉納零模的特異之處在於它具有非阿貝爾統計特性,可以用來實現拓撲量子計算。問題是怎麼才能得到馬約拉納零模呢?很幸運,理論物理學家給出了答案:在一條Kitaev鏈的兩端就蘊含著兩個馬約拉納零模。
  • 中美科研人員合作首次製備單原子間量子糾纏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5日消息,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據介紹,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我國成功研製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
    本報訊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小組,經過3年科技攻關,在國內首次成功研製出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日前,該課題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組織的驗收鑑定。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團隊與美國合作者,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這項成果對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分子作為多個原子組成的系統,其原子集團可以轉動和發生振動,由此帶來獨特的屬性。
  • 科學家首次預言三維自由空間中存在穩定的孤子
    該實驗室周正威等與美國萊斯大學、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合作者在具有吸引相互作用的雙分量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引入自旋軌道耦合,首次預言了在三維自由空間中也會存在穩定的孤子。相關研究成果12月17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該實驗室博士生張永昌為文章的第一作者。非線性效應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是非線性物理領域一類非常重要的問題。
  • 在打擊態的時候原子的遷移速度大於基帶速度
    我們還是從原子物理開始吧!首先定義超導體:它是無限大的半導體。根據知乎上的回答,半導體定義為半導體是電子在導帶與絕緣帶之間的遷移速度不超過光速的半導體。顯然,超導的定義是特定材料中電子遷移速度不超過光速的半導體。在材料中的遷移速度大致可以分為連續遷移速度、基態遷移速度和擴散速度。擴散速度:是一個概念,可以在無限遠看到電子遷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