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在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發現零能束縛態

2020-12-06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探索可容錯的量子比特計算是最終實現規模化量子計算的重要途徑。馬約拉納零能模,因其受拓撲簡併保護,滿足非阿貝爾統計,具備抗局域幹擾和高容錯的特性,被認為是實現拓撲量子比特的基礎。然而探測馬約拉納零能模構造這類異質結構需要複雜的製造工藝,進行觀測需要極低溫和外加磁場,這些條件給馬約拉納零能模可能的應用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

  在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的支持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教授團隊與合作者通過分子束外延技術在鈦酸鍶襯底上成功製備出大尺度、高質量的單層FeTe0.5Se0.5高溫超導薄膜,在薄膜表面發現了一種由最上層Te/Se原子缺失形成的一維原子鏈缺陷,進而在這種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同時觀測到了零能束縛態,該零能束縛態的譜學特性與馬約拉納零能模的解釋相符合。這一工作首次揭示了二維高溫超導體FeTe0.5Se0.5單層薄膜中的一類拓撲線缺陷端點處的零能激發,具備單一材料、較高工作溫度和零外加磁場等優勢,為進一步實現可應用的拓撲量子比特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方案。

相關焦點

  • 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零能束縛態首次「現身」
    記者從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教授團隊獲悉,他們和美國波士頓學院汪自強教授等合作,首次在二維鐵基高溫超導體中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發現了馬約拉納零能模,為最終實現拓撲量子計算奠定了重要基礎。
  • 我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我國成功研製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
    本報訊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小組,經過3年科技攻關,在國內首次成功研製出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日前,該課題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組織的驗收鑑定。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團隊與美國合作者,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我國完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無線聯試;屠呦呦入選《時代周刊》女性人物榜丨科技早新聞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無線聯試10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圓滿完成,充分驗證了探測器與地面系統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對各類方案、技術狀態、軟硬體系統進行了全面測試,為任務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據蓋茨基金會官方消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近日入選《時代周刊》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人物榜。基金會創始人之一梅琳達·蓋茨為她撰寫評價:屠呦呦年少時曾罹患結核,從重病康復的經歷激勵她走上醫學道路。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作者:何曉東 袁一雪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首先,他們選用微波而非雷射合成分子,相比後者,微波不對原子產生自發輻射等退相干效應;其次,在SMC機制支配下,光阱中的原子之間的相對運動波函數偏離分子相互作用勢的中心,從而導致與弱束縛態波函數之間的重疊積分得到增強,也就是原子-分子間的微波躍遷的概率得到增強,最終實現了處於囚禁
  • 科學家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研究發現,在該樣品的磁渦旋中心「點」存在不隨空間位置劈裂的零能束縛態,變溫以及變磁場的數據最終確定位於磁渦旋中心的束縛態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並且不與其它的準粒子態混合,馬約拉納成分純度很高。進一步實驗發現該馬約拉納任意子在6T以下磁場以及4K以下溫度都能穩定存在。
  • 我科學家揭開百年謎題 首次看見水合離子原子結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我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Phillips教授首次成功地以鐳射捕捉和冷卻中性原子(即超冷原子),此技術為原子物理學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這項成就加上法國科學家Claude Cohen-Tannoudji 教授所作的理論研究,於199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能帶結構圖、態密度圖的基本分析方法
    這個色散關係從哪裡來?能量分配方式—>配分函數->體系的熵和自由能->體系的狀態。態密度實際上也就對應著能量分布,有了態密度,我們就可以根據統計力學得到想要的熱力學量(hongguanxingzhi)。眾騷年們,在這裡,我得提一下,雖說態密度很強悍,但態密度不是你想算,想算就能算。只有一部分體系是可以算的,可以算的這些體系也是很難算的。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視頻庫視頻: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聯播】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發當半導體納米線與超導體耦合時,可以被調諧到拓撲量子態!
    研究對FeTe0.55Se0.45超導體的觀察,記錄了零能渦旋束縛態電導平臺作為隧道耦合的函數,其值接近甚至接近普適量子電導值2e2/h;其中e是電子電荷,h是普朗克常數。  相反,既沒有在有限能量渦旋束縛態上觀察到平臺,也沒有在超導禁帶外的電子態連續體內觀察到平臺,這種零模電導行為支持了FeTe0.55Se0.45晶體中馬約拉納零模的存在。
  • 我國科學家在高壓下新物態研究中發現新結構超導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壓研究團隊與安徽大學、南丹麥大學、南京大學等合作,利用高壓研究手段發現了一種具有新穎結構的超導體。團隊選取具有準一維鏈狀結構的(TaSe4)2I為研究對象,作為其結構主要組成單元的TaSe4鏈沿c方向延伸且相互之間平行排列,同時與沿c方向的I原子鏈相互嵌套,共同組成三維晶格。
  • 人類首次在室溫下造出「液態光」!科學家在物質第五態上再突破
    在學術研究上,除了可以讓科學家在常溫下研究與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相關的基本現象,液態光還可以為量子流體力學提供更好的研究對象。至於其實際效用,Stéphane Kéna-Cohen說:「這次成果不但展現了有關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基礎性質,還能啟發我們設計未來的光子超流體設備,這些設備很可能實現能量上的零損耗」。
  • Nature重磅:首次在塊狀化合物中觀察到三重態手性超導性
    結合現有的有關UTe2中三重態配對的數據,手性態的存在表明UTe2是手性三重態拓撲超導性的有力候選者。掃描隧道顯微鏡/光譜學(STM/STS)對UTe2的研究UTe2是一個具有空間群為Immm斜方晶體結構。在考慮了U和兩個Te原子之間的鍵長之後(圖1a),研究者確定了一個潛在的易劈裂面(011)面,它是由沿著[100]方向(a軸)的Te1、Te2和U原子鏈組成的。
  • 進展 | 在鐵磷基超導家族中發現馬約拉納零能模平臺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丁洪研究員團隊、高鴻鈞院士團隊、北京師範大學殷志平教授團隊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傅亮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自摻雜的雙層鐵基超導體CaKFe4As4單晶樣品上發現了拓撲非平庸的狄拉克表面態,並在超導渦旋中觀察到了伴隨著整數量子化能級序列的渦旋束縛態的馬約拉納零能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