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旗下的產品,從手機、5G基站,再到伺服器,甚至各種物聯網設備,無不仰賴晶片。對於一家硬體為主的科技企業而言,沒有晶片就沒有產品,沒有產品,企業也不復存在。
華為公司標識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成立30多年,在今年二季度,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超過三星,首次登頂全球銷量最高的寶座。然而,緊接著三季度就面臨全面「斷芯」。寶座還未暖熱,可能首次就要被迫讓位。
9月15日過後,對華為而言是個全新的時期,中國的晶片行業也不得不面臨潛在巨變。
美國政府一聲令下,美國本土企業停止給華為供貨並不令人驚訝,為何韓國、日本、臺灣的半導體企業也不得不遵從?
簡單而言,有兩個原因:中國沒有獨立的晶片設計和製造能力,美國技術在全球晶片行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以華為最先進的麒麟9000晶片舉例,一個晶片從無到有,要經歷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環節。
在技術含量最低封裝和測試環節,中國本土企業可以滿足華為的需要。
但在設計環節,雖然麒麟9000是華為海思自主設計,但設計過程所必備軟體EDA,在這個領域三家巨頭公司Cadence、Synopsys和Mentor Graphics,處於壟斷地位,無一不是美國企業。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和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都相繼發布聲明希望禁令延期,並強調禁令對產業利益的損害。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在聲明中表示,美國8月17日的新例最終會損害美國的半導體產業,並在半導體供應鏈中造成巨大的不確定性和破壞,從而最終破壞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而5月頒布華為禁令時,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就已經表示,禁令將抑制企業購買美國製造設備與軟體的意願,同時也導致與華為無關的企業已損失將近1700萬美元。而且長期來看,「除了侵蝕美國產品的既有客戶基礎,也加劇企業對美國技術供應的不信任,更促使其他企業努力取代美國技術」。
分析機構加特納公司(Gartner)的分析顯示,2019年華為公司在全球半導體採購支出達到208億美元,居全球第三,這意味著禁令之下,半導體行業總營收可能將會減少200億美元左右。
但不可否認的是,華為作為中國少有的在關鍵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公司,將長期成為美國目標,而美國兩黨已經形成共識,面對中國崛起都持負面姿態。
美國制裁致無芯可用
華為機型之所以出現大範圍缺貨和漲價的現象,華為銷售人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稱,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機型本身賣得久、比較火,另一方面這也和華為晶片被斷供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飈也向記者表示,隨著時間逼近美國禁令正式生效的時間9月15號,斷供延期的消息依舊沒有出來,現在看到的缺貨和漲價是不延期下快速發酵的市場現象,也就是「屯糧續命」的做法,一方面華為的供應在減少,另一方面,物以稀為貴,華為官方不會漲價,但對經銷商來說,利益是第一位的。
自從2019年5月美國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以來,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就在不斷升級。
然而,華為在經歷三輪制裁的大環境下,去年手機全球出貨量達2.4億,位居全球第二。今年上半年,華為手機全球發貨量達1.05億,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2558億元,同比增長15.85%。
在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一年之後,今年5月15日,路透社報導稱,美國商務部再度延長華為的臨時許可到8月13日,但同時他們正在更改一項出口規則,意圖打擊華為的晶片供應鏈,試圖切斷華為在全球的晶片供應。
根據這項規則變動,即使晶片本身不是美國開發設計,但只要外國公司使用了美國晶片製造設備,就必須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才能向華為或其附屬公司提供晶片。華為繼續獲取某些晶片或使用某些美國軟體或技術相關的半導體設計,也需獲得美國的許可。
8月17日,全新「升級版」的華為禁令正式出臺,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分別發表聲明,進一步收緊對華為獲取美國技術的限制,並將華為在全球21個國家/地區的38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而這項禁令的正式生效日期就是9月15日。
作為半導體巨頭,也幾乎是目前唯一一家能為華為麒麟1020系列晶片實現5nm代工的企業,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5月15日後未再接華為的新訂單,9月14日後將不會向華為供貨。
目前,除臺積電外,三星、英特爾、聯發科、高通、中芯、海力士等全球主要晶片生產企業,都陸續宣布9月15日之後將不再為華為提供晶片服務。
再過一段時間,華為Mate40系列將上市。在8月7日的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餘承東曾表示,華為Mate40系列搭載麒麟9000晶片,這可能將是最後一代華為麒麟高端晶片。
晶片作為核心零部件之一,對智慧型手機來說不可或缺,在用一片少一片的晶片斷供局面下,華為熱門機型出現斷貨和價格普遍上漲的情況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搭載麒麟晶片的多是華為中高端系列手機,一旦備貨用完,可預見的是,華為手機出貨量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在分析報告中表示,無論華為能否在9月15日後取得手機零部件,華為在手機市場的競爭力與市佔份額均將受到負面影響。
備貨量或可支撐半年
為了減少晶片備貨不足對將來華為手機出貨量的負面影響,華為也在爭分奪秒地「囤貨」。
通信行業資深獨立分析師黃海峰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華為「最後一代」的高端晶片麒麟9000備貨量在1000萬片左右,也意味著有約1000萬臺華為Mate40/Pro手機可以用上這一晶片,或許可以支撐半年左右。
日前,據媒體報導,隨著禁令進入倒數階段,華為旗下海思大手筆包一架順字號貨運專機,趕在出貨期限前赴臺運走晶片,提高備貨庫存量。
此前亦有消息稱,華為與聯發科籤訂了合作意向書與採購大單,訂單金額超過1.2億顆晶片數量。依據美方的管制措施,第三方廠商若想供貨華為,需向美方提出申請。8月28日,聯發科方面表示,目前已經依照規定向美方提出申請,靜待美方審核中。
「華為晶片斷供,暫時沒有太好的解決方案,現階段晶片材料、設計和製造依然是我國晶片產業的薄弱環節,我國僅僅在封測領域有一定話語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新基建》作者盤和林表示,華為事件為國內晶片產業敲響警鐘,拿來主義的紅利期已經結束,我們要自力更生的發展本國晶片進行替代。
事實上,華為手機不僅面臨晶片斷供危機,作業系統方面也存在諸多風險。去年穀歌母公司Alphabet曾發布聲明稱,按美商務部要求,將停止與華為相關的業務和服務,僅允許華為使用公開、開源版本的安卓系統。
面對這一危機,華為正發起突圍。在去年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正式面向全球推出鴻蒙系統,而在今年的開發者大會上,鴻蒙2.0亮相。餘承東稱,此次鴻蒙系統的升級,不僅僅帶來了分布式能力的全面提升,還為開發者提供了完整的分布式設備與應用開發生態,全面賦能全場景智慧生態。明年華為手機將全面支持「鴻蒙」系統。
自主研發迫在眉睫
儘快打造可自控的晶片供應鏈已成為華為必須的選項。
「這是把雙刃劍,這也會倒逼華為在研發上的不斷崛起。」康釗指出,華為有這個實力,需要外力逼一把。
9月10日,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王成錄在開發者大會上公開回應,「晶片問題涉及到的技術非常複雜,華為在這方面困難一定有,毫無疑問。晶片問題給了企業反思,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
「麒麟晶片主要用於華為手機的Mate和P系列。」康釗強調,麒麟主要是在高端手機上,所以自主研發迫在眉睫。此前臺積電也在催促華為,儘可能在晶片禁令生效之前多下訂單,而這部分的訂單主要是用於Mate40系列手機上的麒麟9000晶片,但這批晶片的總量大概在1000萬顆左右,其實這只是華為半年的晶片用量。
據Canalys、IDC 和 Counterpoint 三家分析機構的數據都顯示,今年二季度華為已經成為全球出貨量最高的手機廠商,這也是過去九年中,全球手機市場首次有除三星、蘋果以外的廠商,領跑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
禁令之下,最受關注的莫過於華為Mate40是否會受到影響,原定於10月的發布會是否還能如期舉行?對此,餘承東在其個人微博上表示,「請大家再等一等,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此前,有不少業內專家稱,搭載麒麟9000晶片的Mate40將成為最強悍的手機,也將創造華為手機最為高光的時刻,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晶片供應問題,Mate40也有可能成為華為手機的「絕唱」。
「但是像華為Mate40系列這樣的頂級旗艦,必須要擁有一定數量的庫存才會召開發布會。即便從9月15日開始生產,至少也要有1個月的生產時間才能達到百萬部,這段時間還要包括產能爬坡期。標準版華為Mate40的備貨數量應該大於華為Mate40 Pro,華為Mate40 Pro的備貨並不多,想要買到只能靠搶了。」科技數碼博主鎧語對《商學院》記者表示。
然而華為受限制的不僅僅只有晶片,還包括谷歌的斷供,意味著之後的華為手機不能再搭載安卓系統了。好在華為已經發布了鴻蒙2.0系統,但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華為將在12月向開發者提供手機鴻蒙2.0的測試版本,是否真的能夠搭載在手機上面使用,還要等到明年才知道。
但建立手機作業系統是一項「生態工程」,需要眾多APP開發者的配合,如果主流APP無法適配,消費者也不願買單。在華為手機晶片受限、市佔份額或將下降的前提下,應用廠商是否有足夠的跟進意願尚不可知。
「此役之後華為會越來越加重底層技術的研發,做得好會改變手機全球格局。目前手機作業系統都是安卓,鴻蒙一旦成功的話,無疑將成為第三大系統。」康釗強調,擺在華為面前只有一條路,就是擺脫美國的產品來構建服務能力。
「這次的危機很大層面上也會給國內的手機廠商和存儲企業帶來機會,加碼研發能力。」康釗指出,我國的存儲行業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無法擔當起自給自足的重任,滿足華為高端產品線的需求。不過華為的危機也讓所有的手機廠商和晶片企業看到,我國必須打造出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完整晶片產業鏈,不然就會隨時遭遇到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