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網
作者:王軍
華為禁令進入關鍵時間關口!
2020年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禁令正式生效,屆時使用到美方技術的晶片企業將不得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向華為供貨。
面對無任何緩和餘地的禁令,華為顯然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據臺灣《自由時報》引述業界消息指出,禁令進入倒數階段,華為旗下海思近日大手筆包一架順字號貨運專機,趕在出貨期限前來臺灣運走晶片,提高備貨庫存量。
業內分析指出,華為在關鍵原材料尚有不同程度存貨,且部分器件已實現基礎替代,以及出貨節奏的控制,短期1-2年內整體業務破壞性影響預計不會特別明顯,但由於上遊廠商大多難抵美國法令,9月15日後被動選擇不予華為供貨將成為事實,華為中長期將會面臨業務戰略選擇、產業鏈重構嘗試等重要問題,同時中國科技內循環也被更加重視。
華為禁令今日生效
2020年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禁令將正式生效,華為晶片「斷供」也將開始實施全面。
自從2019年5月美國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以來,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就在不斷升級。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加強出口管制,要求臺積電停止接受華為的新訂單。已接受的訂單將於9月15日前出貨,此後的訂單在出口時將需要得到美方許可。
緊接著,8月17日,美國對華為的打壓繼續升級。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當日晚間宣布全新「升級版」的華為禁令。這實際上是防範利用「迂迴」規避方式,不讓繼續採用美國技術的晶片流向華為及其子公司,這將徹底阻斷華為通過第三方採購半導體晶片的方式,過去所謂的改為採購聯發科或三星晶片的解決辦法也變為泡影。
隨著美國打壓不斷升級,華為手機出貨量也受到一定影響。據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透露,如果沒有被美國制裁,華為在2019年的全球市場份額應該就會領先三星。餘承東表示,因為2019年5月的禁令,導致華為手機在2019年的發貨量少了6000萬臺,市場份額位於三星之後。
儘管如此,今年二季度,華為出貨量首次超越三星在全球市場佔比中奪冠,2020年第二季度,華為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超過5500萬臺,同期三星出貨量為5300萬臺,低於華為。
華為禁令有何影響?
美國對華為的禁令生效後,由於華為在關鍵原材料尚有不同程度存貨,且部分器件已實現基礎替代,短期內,整體業務破壞性影響不會特別明顯,部分高端機出貨將受影響,但中長期而言,華為將會面臨業務戰略選擇、產業鏈重構嘗試等重要問題。
在8月7日的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表示:我們只是做了晶片的設計,沒做晶片的製造,所以從今年9月15號之後,我們的旗艦晶片就無法生產了。今年秋天將會上市Mate 40手機,搭載麒麟9000晶片,可能是華為麒麟高端晶片的「絕版」。
華為麒麟高端晶片將成「絕版」,眾多不確定性的擔憂更甚。天風國際郭明錤指出,無論華為能否在9月15日後取得手機零部件,華為在手機市場的競爭力與市佔份額均將受到負面影響,最好情境為華為市佔份額降低,最壞情境為華為退出手機市場,而Apple、Oppo、Vivo與小米長期可望提升市佔份額。因華為手機的零部件規格要求與單價較高,故在中國手機市場的市佔份額移轉過程中,即便既有華為供貨商可取得其他品牌的訂單,營收與盈利仍有下修風險。市場份額最終將取得新平衡點,但特定零部件的技術升級趨勢也將因華為手機競爭力衰退而明顯放緩。
目前,市場市場一直處在對「產業鏈重構結果的擔憂」和對「科技內循環的方向堅定」這兩個矛盾心理中來回搖擺。國泰君安通信團隊表示,雖然目前尚無法預判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影響節奏和受損程度,但無論外部環境如何,這對中國ICT產業和華為的方向選擇影響甚微。中國科技產業發展和中國資本投資無法分割,時間換空間或許將是曲折的過程,但會是最終的結局。
華金證券曾捷認為,由於華為備貨效應,國內相關半導體廠商今年一季度至三季度業績增長較為明確,但禁令生效後的產業趨勢仍不明朗,9月15日後的變化成為今年四季度業績變動的關鍵因素,短期內重點關注。中美科技爭端持續擴大化,並且存在長期化趨勢,半導體板塊不確定性風險較大,但長期來看國產替代是個不斷推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