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布斯中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9月15日,美國對華為晶片管制升級令正式生效,臺積電已停止為華為代工麒麟晶片,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都將不再為華為供應存儲晶片。
就在昨天,9月14日,英偉達(NVDA.US)宣布,將斥資400億美元(股票和現金)收購ARM,預計交易將在18個月內完成。其中,該交易不包括ARM的物聯網服務部門。
這意味著,全球最大的GPU製造商、晶片巨頭要將全球最大的晶片架構(IP)供應商收入囊中,一個晶片「巨無霸」即將誕生。引用英偉達的聲明原話,就是將打造AI時代的世界頂級計算公司。
兩大事件相結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華為即將迎來的「至暗時刻」。事實上,對於整個國內半導體產業來說,都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三大疑問
雖然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基本對人們最關心問題做了針對性的回覆,例如「一定會保持獨立性」、「技術管轄和出口管控將保留在英國」、「有信心得到中國監管機構批准」等,但仍不能打消疑慮。
首先是獨立性,兩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完全不同,英偉達是一家GPU晶片設計公司,而ARM既是晶片設計公司,又專注於IP授權,強調的就是獨立性。但在被英偉達收購後,兩家公司價值觀難免會有衝突,如何保證獨立性值得商榷。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晶片設計廠商來說,英偉達一直都是競爭對手,但在角色切換之後,就顯得尷尬。即便是英特爾、三星、高通等巨頭都會對今後是否會受到壓制而擔憂,更換構架的可能性非常高。
其次是政治因素,現在全球晶片行業兩大主流的晶片架構都屬於美國企業。英偉達是否能躲過美國政府的霸道政策,仍然是一個疑問。從目前各大美股科技巨頭無可奈何的表現來看,很難保證美國政府是否會再次發出類似「實體名單」的新政策,加以限制。
華為海思的麒麟、鯤鵬系列晶片都基於ARM構架。其中麒麟晶片在「斷供」後,已經無法生產,而一旦美國政府再對ARM構架發出禁令的話,連設計都恐怕難以進行了。
最後是審批,中英美三國監管部門的態度是此次收購的關鍵。目前,三國都沒有明確表態,但科技界對其反對強烈。ARM聯合創始人赫爾曼·豪瑟(Hermann Hauser)博士在指出「那將是一場災難」之後,直接致信英國首相,並建立了一個「Save Arm」的網站,呼籲更多人參與「救救Arm」的籤名請願計劃。
而當年高通斥資380億美元天價收購恩智浦失敗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中國是否會對此次收購中設卡,被業界認為是一大關鍵。但從目前美國的全力打壓華為等中國廠商來看,結論已經顯而易見了。但依然要歸結於,ARM到底是不是美國公司。
中國半導體產業沒有B計劃
據媒體披露,對於晶片斷供問題,華為暫時沒有B計劃,具體應對措施主要還是尋求國產替代方案。事實上,華為旗下海思半導體是國內最早開展晶片設計的廠商。但在美國的打壓下,即便是華為,國產替代之路依然非常艱難。
華為海思智慧型手機晶片幾乎已經到了斷貨的邊緣。高端晶片方面,受到臺積電無法代工的限制,高端麒麟晶片已經很難生產。最近,更有華為包機運回最後一批晶片的傳聞。同時,中低端晶片方面,與聯發科等供應商是否能正常供貨有關,同時更牽涉到中芯國際是否能代工的問題。
與此同時,中芯國際今天針對美國禁令表示:「公司已依照規定向美方申請繼續供貨華為,並重申將嚴格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
英偉達收購ARM這一事件,雖然仍存在眾多疑問,但給中國半導體產業再次敲響了警鐘。華為的窘境不僅是其自身的進退兩難,更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現狀。同時,也讓人清醒地認識到,自主創新、國產替代沒有捷徑,只能依靠長期、大量的投入,更需要一步步,甚至一代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