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知識流
最近,全球半導體行業有不少大事件上演。
譬如,7月8日,英偉達市值超英特爾。臺積電在第二季度業績說明會上,透露其在9月14日之後沒有計劃為華為繼續供貨。
除了這幾個半導體行業的巨頭掀起巨浪,與英特爾交手搶下蘋果的ARM最新動作也引發不少關注。7月15日,路透社引用四位知情人士的說法,軟銀集團旗下的半導體技術供應商ARM Ltd.在最近的談判中提出提高授權費。
為何ARM會在這個時機點掀起漲價的戲碼?漲價雖說會帶來很直觀的營收增長,但拋開這一因素ARM背後資本力量的野心意欲何為?全球半導體頭部企業被某些國家政策左右,再加上中堅力量也趁機漲價,這會對我國科技公司帶來什麼影響?
這次受疫情黑天鵝影響,全球半導體市場並不太平。因新冠肺炎疫情帶來諸多不確定,主流機構紛紛下調2020年半導體行業市場表現。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於4月10日在其最新報告中下調了半導體行業景氣度。該機構稱,預計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半導體行業收入為4154億美元,將下滑0.9%。
很顯然,在疫情的衝擊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容樂觀。半導體技術供應商ARM傳出漲價消息引發關注,漲價必然會帶來一些爭議,那ARM宣告漲價底氣何在?
一、順應半導體應聲漲價浪潮
在ARM宣布漲價之前,不少供應鏈企業都在採取一系列調價措施,來應對當前宏觀環境造成的市場衝擊。
7月起LCM所有產品價格上調20%以上,據群智諮詢的研報,7月面板價格維持上漲趨勢,32、39.5、43、50英寸的液晶電視面板價格將分別上漲2美元。MCU和模擬IC供應商Microchip就已經向客戶發出漲價通知,宣布部分產品將在7月15日開始正式漲價,上漲價格幅度為7.5%。英偉達內部通知所有AIC品牌顯卡廠商,建議從7月份開始,可以對部分型號進行漲價。
今年全球半導體行業較以往更難,對於企業來說為了生存只能靠自救,漲價雖說會帶來一些微言,但至少這是讓企業活下去的一個有效方法。不難看出這次ARM宣告漲價也是順應供應鏈企業漲價的風潮。
二、在高性能計算領域取得突破
在知識流看來,ARM敢於漲價除了受到疫情外部因素影響之外,ARM自身的實力也是撐起其漲價的一個重要點。
它的商業模式與Intel等主流PC領域玩家不同,ARM公司自己不產任何處理器,主要是提供IP授權給半導體合作夥伴,後者使用ARM的架構、設計以及開發工具推出自己的處理器,然後再供應給OEM客戶。ARM作為全球領先的晶片IP授權企業,在嵌入式和移動晶片授權處於絕對領先的位置。
近期,ARM迎來利好。新一期的全球超算TOP500榜單公布,採用富士通48核ARM 處理器晶片的日本超算奪魁。這一事件,驗證了ARM架構的技術實力,說明ARM架構在高性能計算領域性取得了突破。或許可以媲美x86產品。
三、支撐蘋果、安卓等系統算力的基石
另外ARM主要從事低費用、低功耗、高性能晶片研發,全世界99%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採用ARM架構。由於佔據移動終端設備市場90%的份額,ARM每年的出貨量從2013年的每年100億臺上漲到現在每年的200億臺。
今年6月,蘋果在WWDC 2020上宣布,要將帶有ARM指令集的自研晶片搭載到Mac產品上面,徹底實現移動端和PC端底層計算架構的打通。在業內人士看來,蘋果此舉對於ARM意義非凡,未來10年,ARM的地位將變得更加重要。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ARM這波漲價似乎在情理之中。儘管漲價能夠讓ARM在業績表現上會好看一些,但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漲價或許是表面操作,收購ARM的軟銀或許另有想法?
一說到ARM,就不得不說收購它的大鱷軟銀集團,當年這一收購動作也是震驚全球。2016年7月18日,軟銀以溢價43%即32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國的ARM。這也是該企業自 Sprint 收購案以後最大的一筆併購交易案。
當時孫正義就表示,軟銀集團正在捕捉物聯網帶來的每一個機遇,ARM則非常符合軟銀的這一戰略。似乎這是一樁很理想的收購買賣,但事實卻不經意打了軟銀集團的臉。
在收購之後,軟銀在ARM上獲得的回報價值顯然不成正比。據知識流查找到的數據,根據軟銀財報,ARM在2017年—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18.31億美元、18.36億美元和18.98億美元,這3年的增長微乎其微,利潤則更少了。所以說當初孫正義320億美元買下ARM,其實算是虧本買賣。
這次ARM對外宣布將要漲價除了是讓自家公司在業績上有所好轉之後,背後的深層意圖或許是受軟銀缺錢所致。而被軟銀視為聖杯的物聯網業務也已經被剝離了出來,早在上月,ARM的物聯網部門就被軟銀移至單獨的全資子公司。
此前就有不少媒體報導:軟銀已聘請高盛集團探索包括全部或部分出售ARM在內的替代方案,或讓ARM再次上市套現離場。
為何軟銀會這麼缺錢?還是這要回到孫正義在2019年慘遭事業滑鐵盧說起。
去年軟銀集團遭遇WeWork上市失敗和Uber股價暴跌,使軟銀全年虧損約70億美元,願景二期基金募資也不順利。這兩個資本市場的獨角獸在上市前被寄予厚望,但相繼在資本市場折戟,直接造成軟銀集團營收大縮水。比起一時的減值,影響更長遠的是投資人和輿論界正在質疑願景基金大手筆的投資模式。
禍不單行的是,軟銀集團披露的財報業績也是雪上加霜。
5月18日,軟銀集團發布2019財年年報,截止到2020年3月31日,軟銀集團歸屬於母公司的淨虧損為9615.76億日元(約合88.36億美元),相比1個月前發布的虧損預測更為嚴重。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軟銀集團自1994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也是軟銀集團39年歷史上最糟糕的年度業績。
財報業績上的大幅縮水也反映到了該公司的股價上,對比去年的股價表現,軟銀集團縮水近一半,可見資本市場對該公司的擔憂跟不信任在加大。截止目前,軟銀集團股價為29.98美元,市值為1242.07億美元。
為了緩解業績壓力,上半年軟銀集團也有不少的出售動作。
軟銀集團曾於3月23日宣布,最高將出售4.5萬億日元資產,其中最高砸2萬億日元收購庫藏股,剩餘資金將用於刪減負債等。
軟銀集團 6月23日宣布,將出售所持有的美國電信商T-Mobile US 股票,計劃出售的股票數為軟銀集團持有比重的三分之二,規模約2萬億日元。出售T-Mobile股票為上述4.5萬億日元資產出售計劃的一環。
近日,軟銀集團再悄然賣出22億美元在阿里巴巴的持股。軟銀今年5月曾表示,其在4月和5月與銀行籤訂了幾份預付式遠期合同,利用阿里巴巴的股票獲得了總計115億美元的資金。
隨著軟銀出售資產並回購股票,其股價較去年還是有所回升。這次ARM宣告漲價很有可能是軟銀給予ARM相當高的業績壓力,希望用一份好看的財報為此後提升公司估值提供方便。
不論是出售ARM的股票還是促其再上市對於軟銀集團來說都是一筆划算的買賣,這都能讓軟銀集團的業績有所好轉。同時ARM公開上市的結果對軟銀可能至關重要,因為軟銀25%的股份由該公司的986億美元願景基金持有。
此次ARM漲價似乎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在資本層面這對於軟銀集團來說一舉多得,但對於更多ARM的客戶來說卻要遭遇不小的考驗。國內也有不少ARM的客戶,這將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這次ARM漲價掀起千層浪,對於ARM跟軟銀集團來說都是利好消息,但對於依賴於ARM的公司來說卻成為一大阻力。尤其是國產晶片在技術上還未實現巨大突破,在面臨國外一些半導體巨頭斷供或者漲價的不利因素之下,這會給國內晶片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從短期來看,ARM漲價行為勢必會造成國內不少晶片廠商成本支出加大。目前國內的絕大部分晶片廠商,採用的都是ARM架構,像華為、展銳、聯發科、飛騰等,受漲價影響或都將因此被迫增加成本。
據麵包芯語報導:一位購買ARM License的客戶告訴路透社:「這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他說,漲價似乎與技術的進步不成比例。授權許可費的急劇上升還可能對消費者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從晶片到終端公司,都可能被迫提高產品價格以彌補增加的費用。
同時,如果ARM漲價是為未來上市鋪路,一旦ARM有美國資本介入,直接受美國政府管制的話,很有可能會變成下一個高通,對國產晶片廠商帶來的負面影響會高於成本這一層面。
從長期來看,將會激發國內晶片廠商加大技術研發,降低對於外部的依賴,提升國產「芯」的影響力。眾所周知,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了限制名單當中,不僅高通,英特爾和博通公司已經停止了向華為提供晶片,臺積電也宣布在9月14日之後不再為華為繼續供貨。這一系列的事件再次說明,國產晶片崛起刻不容緩。
目前,不論是手機廠商華為、小米、OPPO等都成立了晶片的研發團隊,無論在產業鏈條的哪個環節大家都要想擺脫對國外晶片巨頭的依賴,各大廠商要集中力量火力全開往一個方向走,必須要實現我國晶片的自主研發。國內高科技企業要想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自身實力過硬是必須的。
上周中芯國際在國內A股科創板上市,當天就創造了6500億市值的神話。作為國內最大也是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廠,中芯被寄予厚望。按照招商電子的觀點,中芯國際在2021年就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三,僅次於臺積電、三星。未來中芯能否在工藝上實現突破,或許也是國產晶片行業實現彎道超車的重點。
文|知識流 公眾號關注知識流 (ZHISHILLL),個人微信請聯繫cfacpa666,轉載請註明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