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
提起日本軟銀集團,提起孫正義,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願景基金和一連串科技初創企業的名字。不過,軟銀在今年也多了一個稱號:「納斯達克巨鯨」,特別是花費了幾十億美元購買與其所持股票相關的期權。
不過,據海外媒體報導,在投資者持續反對下,軟銀終於決定退出衍生品交易,目前手頭持有的90%合約將在今年底到期,或給科技股市場帶來衝擊。
對股市不利?
今年8月到9月期間,軟銀在一份監管文件中稱,公司買入了近40億美元的科技公司股票,包括亞馬遜、微軟、特斯拉以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同時,軟銀還買入了與其中一些股票掛鈎的40億美元期權,大部分是看漲期權,押注股價的進一步上漲,也一度帶來短期浮盈約40億美元,華爾街人士將這些期權視為二季度美國科技股股價上漲的幕後推手之一。此外,軟銀在今年夏天成立了新部門SB Northsatr,專門用來投資科技股短期衍生品。
不過,在截至9月的第三季度,軟銀 「在上市股票和其它工具上的投資」造成了1317億日元(約合13億美元)的虧損。孫正義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稱,「當你說到期權等衍生品時,聽起來風險很大,但它只佔我們所持資產總價值的1%。如果這些投資失敗,損失也只佔軟銀總股本的1%-2%,所以只佔整體情況的一小部分」雖然孫正義辯解說,衍生品交易佔比很小,但投資者仍然擔心衍生品交易可能帶來巨大損失。
不過,市場消息指出,因為投資者一直強烈不滿,軟銀將悄然削減衍生品風險敞口,任由所持的期權合約到期,不再保持相關倉位的規模。截至發稿,軟銀拒絕就以上消息置評,但股市投資者可能已經開始擔心。Natalliance Securities國際固定收益主管安德魯?布倫納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這可能對科技市場不利,取決於市場在多大程度上認為軟銀是所有期權波動和巨幅震蕩走勢背後的罪魁禍首。」
《巴倫周刊》表示,當看漲期權買入數量激增時,它會促使看漲期權賣方買入標的股票。當經紀商賣出期權合約時,他們不想承擔標的股票所面臨的風險。他們只想通過賣出期權和交易期權賺取佣金。這意味著他們經常持有標的股票以對衝他們的帳面風險。
孫正義力挺科技股投資
即使軟銀決定退出衍生品交易,但將繼續投資科技巨頭的股票,包括亞馬遜和Facebook的股票,動用最近出售資產獲得的800億美元資金。無獨有偶,孫正義日前向市場發出「警示」:現金很重要。
日前,孫正義表示,假如第二波新冠疫情爆發,全球再度陷入封鎖狀態,「最壞的情況」可能發生,而他今年積極出售資產,正是為了防備這一情況。
「在未來兩到三個月內,任何災難都可能發生,」孫正義表示,「所以我們只是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他還說,「當然疫苗就要來了,可誰知道今後兩三個月會怎樣呢?」儘管孫正義沒有具體說明未來幾個月內可能發生怎樣的「大事」,不過他舉了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的例子。孫正義警告,「在這種災難中,現金是至關重要的。」
有分析人士表示,投資於初創企業是一級市場,投資成熟的科技公司是投資二級市場。現在,軟銀投資初創企業不一定就能買到好的資產,而且風險也比較大。如果投資成熟的上市公司,可以大量投入且風險相對較低,沒有PE、VC的風險那麼大,當然收益也就沒有那麼大。現在,軟銀追求的投資策略或許是想更長期、短期收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