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5G將中國通信技術帶到了新的高度,實現了對美國的彎道超車,然而為了爭奪5G主導權,不甘心落敗的美國便開始掄起大棒,連番針對性的打壓華為等國產科技企業。
我國晶片製造領域的現狀
尤其是晶片禁令,讓我們這個晶片需求大國一度陷入沒有高端晶片可用的局面。據統計,目前我國晶片自給率不足30%,在7nm、5nm的高端晶片層次,幾乎沒有自主能力,從2018年至今,花費了將近6萬億來進口晶片。
眾所周知,我國科技起步較晚,但一直都沒有放棄對西方的追趕,比如華為海思的晶片設計能力,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長電科技在晶片封測領域可排進全球前十;唯獨重資產的晶片製造領域,一直是我們的弱點。
這與半導體行業明確化分工有關,比如臺積電、聯發科等等,是專業的晶片代工廠,此前我們只需將訂單交給他們就行了,但是美國的晶片禁令打破了這一平衡,導致我們自己設計的晶片不能被代工,含美科技製造的高端晶片又不賣給我們。
很明顯,美國是想置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於死地,以此拖緩甚至中斷我國高科技的發展步伐。
不過讓美國始料未及的是,一直很自以為很有效果的技術封鎖手段,在華為這裡失效了,三年時間的技術博弈,華為依然臨危不亂,美國並未討到便宜。
任正非做出三個重要決定
在經過去年一年的調整,元旦過後,華為在任正非的帶領下,已經開始針對晶片問題,從三個細分領域正式反擊。
第一:投資九同方微電子,彌補國產EDA設計軟體的不足。
EDA軟體是晶片設計繞不開的技術,華為海思所設計的5nm晶片,麒麟9000,就是依靠美國EDA公司完成的,Synopsys、Cadence、Mentor這三家美企在EDA軟體開發領域,佔據了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
為了解決這個依賴問題,華為的哈勃投資已經與國內主營EDA軟體業務的九同方微電子正式達成入股協議,並且派出了多名科研人員與九同方微電子聯合研發,相信二者聯手,國產EDA軟體技術很快就會有所突破。
第二:投入200億美元,踏足重資產的晶片製造行業
餘承東曾說,對於華為這樣一家做設備的公司而言,能夠在晶片設計領域做到頂尖已實屬不易,如果還要兼顧晶片製造,確實有點力不從心。但是面對西方技術的圍剿,沒有退路的華為只有向前走,哪怕所龍潭虎穴也要衝。
去年年末,華為耗資200億,由中鐵八局施工,位於武漢的晶片廠已經封頂,今年將正式啟動國產光晶片的試產,設備採購和技術應用全部都是國產,從中低端的45nm晶片開始逐步向高端工藝演進,以實現晶片領域的自主。
第三:引進晶片領域各類人才,著手國產科技的未來發展。
華為在通信領域之所以能成為國際巨頭,就是因為任正非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只要是人才,哪怕花多高的代價也再所不惜。
初涉晶片製造領域的華為,缺的就是相應的人才。任正非在去年明確表態,華為2021年至少要招聘8000個優秀的應屆生。
從海思發出的招聘崗位可以看出,不僅有EDA軟體工程師,也有材料工程師、晶片製造工程師等等,幾乎涵蓋了有關晶片的所有細分領域。要麼不做,要麼做到最好,這樣的風格非常「華為」。
去年第三季度,我們還在晶片禁令之下倍感無助,而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寫在最後
美國晶片專家不禁感嘆:華為的動作實在是太快了。而擁有著尖端設備、技術積累的英特爾,已經在7nm工藝上徘徊了兩年之久,在晶片迭代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顯然已經跟不上節奏了。
華為在晶片自主問題上的布局,正在應驗張召忠所說的話:美國的晶片禁令是在逼著我國科技變得更優秀,未來三年內,我們將會實現晶片自主,屆時,失去中國市場的美晶片將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