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晶片大國,無論在技術還是設備,都位居世界前列,這一切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
先前,國外研究機構曾依據過去一段時期內所發表研究論文的引用率而確定了一份頂尖100位材料學家的榜單,其中有多位華人材料學家入選。其中在美國晶片領域中,排名前五位的頂尖晶片材料專家都來自中國,分別是孫玉剛、夏幼南、殷亞東、楊培東、黃暄益,這些都是世界頂尖的晶片材料專家。但是,最為可惜的是這麼好的人才最終為其他國家的科技事業服務。
孫玉剛,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研究中心終身研究員。多年從事新型納米金屬材料的構築以及應用研究,近年來在貴金屬納米顆粒的規格化製備、空心殼納米金屬的結構形成與演化、柔性可伸展納米電路及器件、以及新型柔性氫氣傳感器的研製等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創新性科研成果。
夏幼南,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教授,自從1997年在美國化學界展開獨立科研探索以來,夏幼南充分利用交叉學科的機會,大膽而又創新地融匯化學基礎研究於新型納米材料的探索中。夏幼南教授的研究團隊率先嘗試著通過理解和控制納米結構的形成過程而巧妙地設計各種不同形貌規格的納米材料。他們的長遠目標是逐步完善納米材料「設計規則」,建立大規模生產納米材料的科學平臺,從而將「納米技術」造福於電子、光子、催化、信息儲存和生物工程、癌症診斷與治療等各個領域。夏幼南教授一直關注中國科技發展。夏幼南利用他與國際著名的懷利(WILEY)出版公司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的密切關係,早在1999年組織出版了該刊物的中國專輯,以五星紅旗為封面,集中展示了中國材料科學前沿研究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殷亞東,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終身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材料及界面化學,以發展新材料和利用新能源為主題,以化學合成、組裝和功能化為主要手段,同時跨越材料、物理、生物及工程等多個學科。以納米技術為特色,致力於研究材料的新組成、新結構、新特性和新應用。殷亞東教授在新型納米材料的合成、表徵、功能化及其在光子晶體印刷術等領域的應用等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這些領域產生了少有的巨大的國際影響力。
楊培東,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內容為一維半導體納米結構及其在納米光學和能量轉化中的應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納米線電池、納米線光子學、納米線基太陽電池、納米線熱電學、碳納米管納米流體、低維納米結構組裝、新興材料和納米結構合成和操控。楊培東教授在半導體納米線、原子組裝方面具有開創性研究,並有望應用於一系列高技術設備,如微型發光二極體、雷射器,到電晶體、計算機電路、太陽能電池板以及生物傳感器等領域。
黃暄益,研究方向為無機納米結構控制合成、金納米粒子、氧化物納米線、氮化鎵空心球、金屬氮化物納米棒、有機矽薄膜、新型金屬氧化物和硫化物納米結構、核殼型納米複合材料、納米結構自組裝等。
對於人才的重要性,大家一直都心知肚明,看到這麼的優秀的人才外流到美國,很多國人都憤憤不平。其實,在人才引進上,我國的科技企業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眾所周知,華為是出了名的重視人才,畢竟華為曾經就多次因為「招聘人才」而上熱搜,可以說,能進入華為工作的,一般都是人才。任正非看到了這麼多傑出的人才,迫切開始「全國天才青年計劃」,及時發現人才, 培養人才。將用兵如良醫用藥,病萬變者亦藥萬變,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任正非的遠見卓識,謀略,華為人的臥薪嘗膽,成就著科技企業的未來。
據任正非表示,華為將從全世界吸納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這一名額將擴大至200-300人。在未來,華為要拖著這個世界往前走,只有自己做到世界最先進,才能自己創造標準,別人都會向我們靠攏。眾所周知,華為在全球多個地區都設立有「華為研究機構」,其目的就是為了吸納全球人才,攝入新鮮技術概念。
除了華為,阿里雲也不甘示弱。近日,在2020阿里雲峰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阿里雲今年再招5000人,大規模引進頂級科技人才,重點吸引伺服器、網絡、晶片、資料庫、人工智慧等核心技術領域的攻堅人才。
中國自古就有得人心者得天下,華為如今已經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電信行業高科技跨國公司,這次高調宣布招募全球20到30個天才少年計劃這種好事既爭了人才又得了人心,聲音當然是越大越好,只要我們說到做到,認認真真做。期待國家在人才發展上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