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首日斷供,網上談論的話題,千奇百怪,但涉及最多的便是晶片。
晶片製造涉及的專業領域很多,比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電氣工程、通信工程,還有一個被大家忽略的材料與裝置。
所謂的材料與裝置,簡單的說就是半導體器件、微電子器件納米材料等。有一點在評論區的論調是一致的,那就是掌握了人才便掌握了高科技。
2011年,湯森路透集團發布2000-2010年全球頂尖材料科學家前100、全球頂尖化學科學家前100,榜單的主要評判依據是10年間科學家發表的研究論文被他人引用率來確定的。
上圖這份榜單是材料科學家的名單,為了更直觀,給大家配一個中文版的。
有沒有震驚到?這可是非常有權威性的榜單,並不是國內發布的。榜單前6名,5名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
同時,他們都是上雙榜的人,在化學家的榜單上,楊培東(化學家榜排名第10);夏幼南(化學家榜排名第35);殷亞東(化學家榜排名第55);孫玉剛(化學家榜排名第61)。
既然中國的大學這麼牛,能培養出這麼厲害的人,為啥就造不出中國芯?
雖然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但他們之後的學業大部分是在美國深造完成的。
1971年,楊培東出生於蘇州市。
1988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
1993年,本科畢業後去美國哈佛大學求學,在美國的老師也是頂級的材料科學家查爾斯·李波(2020年1月被美國逮捕,想了解詳情的搜索一下)。
1999年,完成博士後研究。
28歲時成為助理教授,獨立負責一個實驗室的科研工作。
之後楊培東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發成果。全球能源獎9月8日揭曉,楊培東因開創性地發明了基於納米顆粒的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獎項。
回到咱們的問題,有這麼多的中國科學家反而造不出中國芯?
1、不可否認,他們的基礎知識是在中國科技大學打下的。但最為關鍵的一點,他們是去到美國以後接觸的頂級科研環境,無論是資金還是設備,還是導師上,與國內相比還是有很大的領先。換個白一點的說法,如果留在國內,可能就不這麼牛了。
2、他們既然留在美國工作,那麼科研成果、專利等等都會被美國所控制。
為什麼他們要去美國?
有人會說為了物質條件,不可否認這個原因是存在的。
但我認為,科學家們本身的追求還是有別於常人。在物質生活條件不算差的情況下,科學家們更注重他們所追求的科學研究。
也就是上面說的他們更在意是不是能有更好、更有益自己科研的環境。
不管怎麼說,前些年國內的科研環境是差了點,不論是生活問題,還是本職工作上。
1、我國科研人員、科學家的收入偏低,尤其對比西方國家。
2、雖然近年來我們國家解決了住房、子女教育、生活基本消費等問題,但起伏不大,就是「死工資
」。
挺喜歡看各類國際榜單,當發現有中國人的名字在上面,就會無比的自豪,但當查閱到這個榜單的時候,心裡真的不是滋味。
201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團隊重新梳理榜單,更合理、更客觀的評比、劃分。
TOP100的科學家分布。
中國沒有一人上榜,但在具體名單上,還是有許多中國名字的出現。
中科院有一位院士曾經說過,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培養人才,而是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據說,美國矽谷有2萬多名清華學子。
中國要留住頂尖的人才,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當然,我們也不用妄自菲薄,至少證明我們還是能培養出人才來的。
美國不顧一切的打壓華為,恰恰也說明了我們的科研環境正在改善。
2019年5月21日,科技日報記者提問任正非: 作為一家商業公司,華為對基礎科學教育和研究有哪些具體動作 ,這將對華為未來發展有何支撐?」
任正非介紹說:
華為至少有 700 名數學家、800 多名物理學家、120 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形成這種組合在前進。
我們自己在編的 15000 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和專家是把金錢變成知識,我們還有 60000 多應用型人才是開發產品,把知識變成金錢。我們一直支持企業外的科學家進行科研探索。
關於企業外的科學家,華為5G的成功正是因為土耳其教授阿里坎的「極化碼」。
阿里坎在接受任正非頒發的獎勵時,這樣說道:「我非常榮幸獲得華為頒發的這個獎項。極化碼能在短短十年內就走出實驗室,成為一項標準,離不開華為領導和工程師的遠見卓識以及在技術方面做出的貢獻。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作為研究人員,最大的獎勵莫過於見到我們的構想成為現實。」
他傳遞了兩個信息:
1、華為研究他的「極化碼」近10年,才有了5G的領先。
2、再次印證科學家的夢想就是讓自己的科學研究實現它的價值。
美國究竟在怕什麼?
不是所謂的國家安全,而是華為的5G;是每年華為拿出的上千億研發資金;是任正非手底下上萬名的基礎研究科學家、專家。
有人說,華為就是一家賺錢的企業,這話真沒毛病。
不賺錢怎麼「買」知識,不買知識怎麼留住人才、怎麼去搞研發、怎麼去創造更多財富稅收?
差距在一點一點縮小,美國真的有點慌、它忌憚了,華為竟然投入這麼多去搞科研。華為5G的成功無疑成為美國動手的導火索。
任老一生充滿著坎坷,創立華為以後持續30年的巨額投入,一心一意搞研發,促進實體發展,任老具有高尚人品與高瞻遠矚的目光,他就是中國企業家的典範。
任正非說:「未來我們拼什麼?就是拼教育,拼人才。」
若教育落後,人才培養就會裹足不前。
任正非說:「要珍視每一個孩子,因為不知道哪個孩子會點燃世界的火花。」
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接受教育。
任正非說:「核心競爭力不是人才,而是培養和保有人才的機制!」
我們有能力培養人才,同樣也有能力改善我們自己的科研環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