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領先世界的鑰匙在於人才,但人才卻正在成為越來越稀有的資源。
我國在頂級人才這方面,是遠遠落後歐美的。尤其是今年的晶片大戰,更是暴露出我國在關鍵技術領域人才的缺失是非常嚴重的。
難道我國的教育模式培養不出人才嗎?難道我國的土壤就不適合人才生長嗎?
不是的!根據世界著名的湯森路透集團發布的全球頂尖的100位材料科學家榜單中,前10名中有6名是中國人,前6名中除了黃暄益畢業於臺灣清華大學之外,其他五位都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看到這裡,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這5名世界頂級材料科學家分別是楊培東、殷亞東、夏幼南、孫玉剛、吳屹影。
接下來容老師一一介紹。
楊培東,主要從事一維半導體納米結構及其在納米光學和能量轉化中的應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納米線電池、納米線光子學、納米線基太陽電池、納米線熱電學、碳納米管納米流體、低維納米結構組裝、新興材料和納米結構合成和操控。
殷亞東,主要從事材料及界面化學,以發展新材料和利用新能源為主題,以化學合成、組裝和功能化為主要手段,同時跨越材料、物理、生物及工程等多個學科。以納米技術為特色,致力於研究材料的新組成、新結構、新特性和新應用。
夏幼南,主要從事納米材料的研究步完善納米材料"設計規則",建立大規模生產納米材料的科學平臺,從而將"納米技術"造福於電子、光子、催化、信息儲存和生物工程、癌症診斷與治療等各個領域。
孫玉剛,從事新型納米金屬材料的構築以及應用研究,近年來在貴金屬納米顆粒的規格化製備、空心殼納米金屬的結構形成與演化、柔性可伸展納米電路及器件、以及新型柔性氫氣傳感器的研製等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創新性科研成果。
吳屹影,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染料敏化電池和低維納米材料等的合成與設計工作,研究成果頗豐,是國際知名的年輕學者,其論文H因子為31,文章總引用次數達12800多次,篇均引用率達270多次。
很多網友疑惑,為何我國有這麼多世界頂級材料材料科學家,我國太空飛行器發動機、晶片製造材料還是不過關呢,還是落後歐美呢?
老師也表示疑惑,但仔細一看表格,一切都疑惑都豁然開朗,原來他們到美國留學後,都留在了美國工作。
楊培東擔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殷亞東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終身教授;
夏幼南擔任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
孫玉剛擔任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研究中心終身研究員;
吳屹影擔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終身教授。
看來,不是我們培養不出人才,而是留不住人才。
看著原本應該屬於我國的世界頂級材料科學家,卻紛紛在美國工作和生活,有的甚至加入了美國國籍,這真的令人心痛。
在今年的科學家會議上,強調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中國的科學家必須要有志存高遠、心懷祖國的愛國精神。
但我們也需要反思,能夠培養人才,卻留不住人才的原因,需要大刀闊斧對科研體制進行改革,杜絕學術不端、論文造假的不正之風,打掃乾淨屋子,歡迎在外的學者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