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著名學府哈佛大學首次打破慣例,錄用中國留學生尹希留校任教。
尹希,少年天才,中國神童。
8歲,能看懂微積分;10歲,進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12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18歲,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深造;25歲,尹希就成了哈佛副教授。
2015年,尹希繼續高光,正式成為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
在留學之前,尹希曾向父母、導師許諾,有朝一日學成歸來,必定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但事實是,尹希在哈佛任教幾年後,便加入了美國國籍,娶了一位白人妻子,成為地地道道的美國人。
無可否認,他背叛了許諾。
有人為他辯解說,這樣的人不能用國界和民族來約束和歸屬。他是人類的天才,世人的驕傲。
但200多年前,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就高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所以,巴斯德拒絕了德國的頒獎,畢生為法國生物科學貢獻力量。所以,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即使被禁足5年,也要誓死回歸祖國效力……
個人的成功,永遠離不開從小父母、學校和國家提供的全力教養和環境薰陶。因此,有些人沒有忘本,學成後榮耀歸來;而更多的人,數典忘祖,成為異國人。
曾經,尹希解釋過自己不回國的原因:國內科研水平不夠,科研團隊不好,就算回國了,在科研上也不可能有什麼進步。
我想,這是很多中國天才們的心聲。
在最近一份人才報告中,清華大學赴美留學的人才中,5個人歸國的不足1人。
在這麼龐大的人才流失中,和尹希懷揣同樣不歸國原因的人,實在太多。所以,14歲上清華大學的狀元女神何碧玉,沒有回來;數學天才張鉞,沒有回來;清華女教授顏寧,離開祖國,重回美國……
留學回國,仿佛成了另類奇葩。
而諸如尹希之類的不歸理由,除了寒心,還有悲痛。寒心的是,他們學成不能回報祖國,為祖國的科研貢獻力量,悲痛的是,這世上只有一種真理:
你強大,我奔向你;你弱小,我捨棄你。
試問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強大之路,都不是靠點滴積累、逐漸發展起來的嗎?
強大,不是靠一個人的努力,而是靠無數人的努力和無私付出。
這是感恩,這是覺悟,也是愛國情懷的體現,更是個人使命的更高一層體現。所以,老一輩科學家錢學森做到了,鄧稼先做到了;而在新一代人才中,曹原做到了,莊曉瑩也做到了。
96年出生的曹原,和尹希一樣,是個少年天才。
11歲,成為深圳耀華小學超常實驗班;14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18歲,進入麻省理工大學深造;22歲,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關於石墨烯的多篇論文,轟動全世界。
可以說,天才的成就似乎很相似,但他們的選擇完全不同。
面對眾多美國知名機構的重金邀請,曹原統統放棄,並自豪地說:
美國綠卡算什麼,我是中國人,我要回國。
霸氣側漏,又振奮人心!
而那個留學英國和挪威的大才女莊曉瑩,2010年博士後畢業後回歸祖國,做了一名大學「青椒」老師。但一直勤勉於研究的她,在2015年獲得了德國頒發的千萬獎金。
可見,歸國並不埋沒人才。只要是一顆真金,在哪裡都可以發光。
而那些推辭祖國科研環境不好的才子佳人們,真正不歸來的原因,也許是不想過苦日子,也許是習慣了國外的幸福生活。總之,他們選擇離開了祖國,選擇離開了自己的根。
對於他們的選擇,我們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的人生是獨立的,各人有各人的選擇。
只是,看著他們成長、成才的祖國,既寒心又遺憾。
有時候,我就在想,祖國不就像自己的衣食父母嗎?如果你長大了,成才了,你會一腳踢開你的父母,說:你太老了,影響到我的發展嗎?
國家寬容至此,但願廣大才子們念本思歸。
中國,需要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