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8年12月,我國有兩個人「登頂」《自然》本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一位是深受科學界譴責的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的賀建奎,而另一位則是年僅22歲的「天才少年」曹原——同時他也出現在該榜單的第一位。
那年的春天,二十出頭的曹原,以魔角(約1.1°)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成果在世界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背靠背發表了兩篇都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
消息一出,這一研究成果轟動了整個國際學界,因為他解決了困擾物理學家一百年之久的難題。時隔兩年,在被壞消息和疫情充斥的今年,曹原以再次連發兩篇魔角石墨烯的《自然》論文的卓越成就登頂各大國內媒體界面。
一時間,「天才少年」,「神童」等等詞彙被媒體和民眾「戴到」了曹原的頭上,而此時被推上「風口浪尖」的他的何去何從卻成為了民眾討論的熱點。
當時,面對美國企業的高薪聘請,美國大學的優渥條件等美國對於人才的「圍追堵截」的措施,曹原毅然決然地學滿歸國了,並加入了華為50人天才團隊。
拋去其他因素,站在曹原的角度理性思考,歸國是否是曹原最好的選擇呢?其實不然,就連他本科時的指導老師曾長淦就表示「他的名字在國內凝聚態物理學界無人不曉」,同時認為曹原這時應該繼續待在美國深入研究。
然而曹原面對全世界的盛情邀請,卻只說了簡單的一句話:「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學成以後要回到中國的。」
24歲的我們在做什麼?在迷茫還是在奔波,在學習還是已經走上工作崗位。而24歲的曹原卻已完成了很多人究極一生也無法比擬的高度——發表了四篇《自然》論文,步履不停的他,正邁向下一個人生成功的裡程碑。
了解過曹原的成長經歷後,會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在他面前都愧不敢當,毫不誇張得講,只能用「開掛」的形容他才恰當。
1996年,曹原出生在了天府之國成都。從小天資聰穎的他就掩蓋不住光芒,11歲開始,在深圳耀華實驗小學超常班,花費了不到三年的時光便掌握了,從小學六年級到高中畢業的所有課程。超乎尋常的學習能力讓不少他身邊的人都瞠目結舌,也許「神童」的稱號從那時便戴在他頭上了。
也許按照現在諸多案例,「神童」只是曇花一現,很快便會湮於眾人。可是曹原他從來不在乎那些名號,本來天賦異稟的他還要比尋常人都努力。
14歲便參加了高考,以669的高分錄取到了中科大少年班的嚴濟慈物理英才班。在強手如雲的世界裡,他依舊是那個佼佼者,僅僅花費一個寒假的時間便完成了別人一整年的科研項目。向來苛刻,不讚揚學生的丁澤軍教授只對曹原讚不絕口。
曹原穩紮穩打地度過了四年本科時光,並換來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生最高榮譽——郭沫若獎學金。依稀記得,18歲的我們剛剛過完成人禮,還在一心撲在備戰高考的學習上。曹原已經漂洋過海,在麻省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起初MIT的大家還不認可這個來自中國的年輕的小夥子,很快,曹原的才華贏得了無數人的賞識。2014年,他加入了導師的科研團隊,而他的導師後來獲得了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沃爾夫物理學獎。
聰慧,努力,平臺,名師都是他到達人生第一個巔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這短短人生二十多年的開端,卻已經可以用傳奇來形容。
如今發表了四篇論文過後的他,很多人評價曹原離諾貝爾獎只隔著一個可以望到的彼岸。時間從未停止腳步,而曹原卻會繼續努力,在世界物理的舞臺上繼續大放異彩。
很久以來,留學生在我們心中留下了刻板的印象——「給他人做嫁衣」。學的好的被國外留了下來,學的不好只是「出門鍍金」討個學歷才會回國。可是曹原為什麼選擇回國了呢?
美國政府當然不會放棄這樣一位潛力無限的青年志士,卓越的成就更是讓美國提出了任何人都無法拒絕的優渥條件,並且承諾給予他美國的綠卡。
可是美國的一切手段在曹原身上都失去了魔力,內心驅使曹原回國的當然不是社會輿論還是國內開出了更好的條件,而是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
近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在諸多領域慢慢趕上了世界技術列車的腳步。而如果想要走進這趟列車的頭等艙,除了國家的努力,同時最不可或缺也最缺的就是——人才。
除了國內的這片廣袤天地的莘莘學子,不少人才也來自學成歸國的留學生。國家鼓勵學生出國留學,但也不得不考慮人才流失的問題。
縱觀全球,理性看待,很多發達國家的學術氛圍,師資力量,平臺資源都是國內無法比擬的。所以,人才流失終究無法避免,不少中國出國留學的高端人才更改國籍的新聞頻頻爆出,讓人不忍嘆惋。
近代以來,最著名的學成歸國的例子便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的錢學森先生。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力威望遠遠不及美國,在那樣的重重阻隔之下,即使遍體鱗傷的錢學森也要回歸祖國的懷抱,後人聽來無不為之動容。
如今中國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留學生的去與留完全取決於自己。曹原的歸國必定會為中國的石墨烯超導領域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推動中國的國際學術地位。對於不同留學生的「去與留」,我們無權評論和指責,但對於無數像曹原這樣放棄美國提供的優越條件的人才,我們應當給予鼓勵與敬佩。
其實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近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的佔總留學人數的84%,越來越多的人出國求學,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學成歸國,我們堅信祖國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當我們翻閱曹原二十多年來一個個人生經歷,仿佛對於我們普通人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峰;當我們去接觸曹原的劃時代意義的論文,卻可能起初連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都未曾聽說過。
青年人想把這位天才少年當作他們的榜樣,可是了解到曹原解決了讓107年來無數科學家前僕後繼的石墨烯難題時,我們又覺得他「遙不可及」。
那麼曹原離我們有多遠呢?有趣的是,不少網友也在著名的網絡平臺上發現了曹原本人的帳號,低調的他只有一篇短短的回答,圍觀的興趣話題也和我們無數青年人一樣,生動有趣且真實平常。如此看來,他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就像無數網友一樣,即使「遠在天邊」,卻又可以讓我們「站在身邊」去了解他。
他只是比我們更優秀,也比我們更努力,很多人知道這兩項積極的特點集於一個人身上,是有怎樣的「化學反應」,只是很多人連簡單的一點都無法做到罷了。
曹原雖然已經站在很多人夠不到的地方,但是他還年輕,還需要成長空間和更多的發展空間。
某些媒體應當保持其職業的專業性,不要只想著炒作熱點,「天才少年」帽子不要強行加到曹原的頭上,也不要將他的形象刻畫成我們讀文章的人「遠不可及」的樣子。這樣紛擾的信息除了賺取眼球,根本沒有傳播科學和宣傳榜樣的作用。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對科學的宣傳要高調,對個人的宣傳要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