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供後的中芯國際

2021-01-14 EETOP

中芯國際4日發布正式公告,針對美國商務部向其供應商發出信函,對於向中芯出口的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會受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進行說明。TrendForce旗下半導體研究處指出,中芯面臨上遊設備及原物料斷炊危機,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恐將受到衝擊。

TrendForce旗下半導體研究處指出,因受到美國出口限制,與中芯有最直接供應關係的美系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包含應材(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美商科磊(KLA)將首當其衝,除外,荷蘭商艾司摩爾(ASML)也因其零件主要源自於美國而在限制範圍內;相較之下,矽晶圓及半導體化學原物料主要由日系及歐洲供應商為主,初步判斷衝擊較小。

根據TrendForce統計,目前晶圓代工市場以臺廠以65%市佔居冠,其次為韓國的16%及中國的6%。中芯在全球晶圓代工市佔率約為4%,全球排名第五,在中國地區位列第一,也是中國目前唯一在14納米以下先進位程發展藍圖較為明確的晶圓製造商,作為中國半導體製程領頭羊,面臨上遊設備及原物料斷炊危機,將對其先進位程的發展以及中國半導體設備自製之路造成嚴重的衝擊。

觀察中國半導體自主化的發展,目前主要中國廠商包含北方華創(清洗、沉積、蝕刻)、中微半導體(沉積、蝕刻)、上海微電子(光刻、檢測)、中電科(離子注入及CMP(化學機械研磨))等,雖然各項製程皆已有中國廠商可自主供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光刻及檢測製程上目前仍僅有上海微電子可供應最先進達90納米的設備,因此90納米以下製程,亦即12吋廠設備基本上仍需仰賴美系供應商的支援,預估未來5-10年內達成半導體設備自給的可能性極低。

TrendForce表示,美國對於中芯的斷供影響恐大於福建晉華與華為,雖然近年來中國設備廠已迅速藉由與國內晶圓製造廠合作加緊練兵,但相較於晶片生產製程技術已逐步拉近與國際大廠的距離,中國設備廠的發展腳步仍落後國際大廠。因此,中芯未來若少了國際設備的支持,先進位程的發展與演進將遭受阻礙,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也將隨之受到衝擊。

斷供後的中芯國際,影響幾何?

接下來我們分情況分析一下中芯國際被美國斷供後,對於各個不同工藝製程的影響。

無法安裝美國製造的設備時

圖1顯示了2019年各公司在各種半導體製造設備中的份額。可以看出,大多數製造設備由日本、美國和歐洲的1-3家公司主導。在這種情況下,請考慮中芯國際無法引進美國製造的設備的情況。

圖1半導體製造設備份額(2019)

黃色:歐洲,綠色:美國,藍色:日本

首先,如果您想擴展8英寸晶圓廠(這些晶圓廠以0.35μm至0.11μm工藝為主),那麼即使是中國製造的設備也可以達到目的。在光刻設備方面,中國的上海微電子設備有限公司已銷售i-line,KrF和ArF乾式曝光設備。北方華創還銷售幹蝕刻設備,膜沉積CVD設備,濺射設備,熱處理設備和清潔設備等。此外中微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已發布了幹法蝕刻設備和CVD設備。這些設備對於製造100 nm級的半導體應該沒有問題。那麼生產12英寸先進半導體又如何呢?據外媒消息,中芯國際表示,到2020年底,無需使用美國製造的製造設備即可批量生產40nm,並計劃到2023年批量生產28nm。不過這些計劃是否可行?中芯國際是否啟動 40nm 或更高版本?如果美國不向中芯國際出售設備,如果日本和歐洲出售該設備,它可能能夠銷售40納米和28納米。對於圖1中的各種製造設備,讓我們分別檢查一下。如果採用日本雷射技術公司設備取代科磊(KLA),那麼光罩檢測設備沒有問題。在幹蝕刻裝置中,如果東京電子(TEL)從日立高科技公司引進絕緣膜蝕刻器,導電膜蝕刻器將起到一定的作用。在CVD設備方面,應用材料和科林研發極為重要,應用材料壟斷了濺射設備,但只能使用日本的 Ulvac 和 NAURA。CMP 設備沒有問題,如果引入 Ebara 製造設備而不是應用材料。科林研發不能用於異物檢測設備或缺陷檢測設備是相當困難的,但可採用日立高科技和歐洲ASM來替代。從這個角度看,即使沒有美國的設備,40nm似乎問題不大,但28nm呢?如果能夠從日本和歐洲引進設備,也許還能勉強維持現狀。SMIC將28nm的實現期限定為3年,這也可以說是意外的好消息。如果美國政府對日本和歐洲施加壓力怎麼辦?試圖在沒有美國製造設備的情況下推出40-28nm的中芯國際可能會面臨進一步的挑戰。縱觀美國商務部迄今為止對華為的全面襲擊,美國政府可能會向日本和歐洲施加壓力,迫使其不要將其設備出售給中芯國際。實際上,我們已經聽說TEL和SCREEN可能會停止向中芯國際供應設備。另外,希望擴大其在中國的光刻設備業務的尼康也開始表示「不予置評」。如果不可能從日本,美國和歐洲引進設備,並且僅使用中國製造的設備就可以實現40至28 nm的批量生產,這將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即使不是不可能。特別是,到2023年似乎不太可能實現28nm。EETOP編譯整理自:jbpress、中時電子報等

微信加群

掃碼關注公眾號:創芯老字號 ,臺輸入「晶片」獲取!

相關焦點

  • 川普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 製造設備是關鍵
    而更著名的荷蘭ASML公司的最大股東是資本國際集團,第二大股東是美國貝萊德集團,而且這兩大集團背後都是美國華爾街資本。如果川普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得以實現,那意味著全球主要的關鍵晶片製造設備企業都將對中國實施斷供可能。川普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發展將是不小的挑戰。報導稱,中芯國際也是華為的晶片供貨商之一。
  • 中芯國際取得技術新突破!學習華為將大量囤貨套路:掌控核心技術
    【10月15日訊】眾所周知,隨著華為、中興事件爆發以後,我國便在晶片領域投入更多的資源,希望可以掌握更多的晶片技術,才能夠避免美國隨意更改晶片使用規則,解決國內企業無法「獲得晶片」產品的尷尬局面,而目前國內實力最強的晶片代工巨頭—中芯國際,在近日也傳來了好消息,那就是中芯國際的FinFET N+1先進工藝正式傳來了好消息,已經成功實現了晶片流片以及通過了所有功能測試
  • 紫光國微、北方華創、中芯國際、長電科技到底誰是半導體龍頭?
    華為的晶片斷供就是這一背景下的代表。國人開始意識到我們在半導體領域的落後,以及半導體對於現代科技產業的核心地位。其實在上世紀60-80年代,美國和日本也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產業競爭。同樣對日本進行了打壓和封鎖,而日本舉國之力大力發展,在上世紀反超美國成為全球半導體老大,最後在技術變革中讓出了半導體的江湖地位。隨著國家對半導體的重視,以及產業的支持,卡脖子項目的攻堅推進。
  • 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後首次亮相:摩爾定律接近物理極限
    2020年12月15日晚,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擔任第二類執行董事、董事會副董事長、戰略委員會成員,一度引發「內訌」,聯席CEO梁孟松當即辭職,兩位曾在臺積電共事的行業大牛鬧得水火不容。
  • 大唐收購中芯16.6%的股份 成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
    大唐收購中芯16.6%的股份 成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 2008年11月11日 15: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1月11日電 中芯國際與大唐控股達成戰略協議,大唐控股投資1.72億美元收購中芯國際16.6%股權,正式成為後者戰略投資者,並且成為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
  • 美國國防部黑名單對中芯國際影響幾何?中芯寧波獲30億元增資!2021...
    10月4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澄清,公司知悉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已根據美國出口管制條例 EAR744.21(b)向部分供應商發出的信函,對於向中芯國際出口的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會受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的進一步限制,須事前申請出口許可證後,才能向中芯國際繼續供貨。從這份公告可以看出,中芯國際將在供應鏈上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申請許可證。
  • 斷供華為,臺積電放棄內地市場,張忠謀到底在「謀」什麼?
    美國對華為所下出的殺招中,臺積電斷供這招最為兇險。對臺積電斷供能否見招拆招,決定了華為未來的生死存亡。 文理雙修的天才 張忠謀出生於1931年的浙江,父親是政府官員。在長大過程中,張忠謀感受最大就是兵荒馬亂。因為戰爭,張忠謀一家一直在香港、重慶等地奔波。
  • 中芯國際14nm工藝良率達標後,對我國晶片產業有什麼影響?
    1、良率提升降低自身成本:晶片產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前提的技術研發需要砸入巨額資金,但一旦技術成型良率上去,完成產能爬坡後生產成本就會急劇下降,產量越大提供的利潤也就越高。因此,中芯的良率提升首先就是利好中芯自身,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大量接單後能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整體營收,更是能讓自己有足夠的利潤率,也就能保證中芯未來有充足的資本投入到新技術研發。
  • 華為晶片被「斷供」,對手機業務有什麼影響?
    網上說「華為手機業務要涼……」「華為即將退出手機市場」「餘承東說華為手機沒晶片了,9月後就無法繼續生產」,真是這樣嗎?這些說法貌似「言之有據」,但卻是誤導無疑。要理清楚這個問題,要圍繞被限的麒麟9000進行梳理。
  • 華為晶片「斷供首日」,英偉達收購ARM影響持續發酵
    但在被英偉達收購後,兩家公司價值觀難免會有衝突,如何保證獨立性值得商榷。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晶片設計廠商來說,英偉達一直都是競爭對手,但在角色切換之後,就顯得尷尬。即便是英特爾、三星、高通等巨頭都會對今後是否會受到壓制而擔憂,更換構架的可能性非常高。其次是政治因素,現在全球晶片行業兩大主流的晶片架構都屬於美國企業。英偉達是否能躲過美國政府的霸道政策,仍然是一個疑問。
  • 中科大與中芯國際在產學研合作中取得新進展
    打開APP 中科大與中芯國際在產學研合作中取得新進展 李倩 發表於 2018-06-08 09:41:59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微電子學院與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在產學研合作中取得新進展
  • 中芯太牛了!2個好消息:7nm晶片再突破,14nm晶片大跨步
    作為國內半導體行業中的種子選手的中芯國際,最近也傳來了兩個好消息,中芯國際太牛了!而且要製造7nm晶片是需要ASML公司生產的EUV光刻機的,很顯然中芯國際現在是無法拿到設備的,而大部分的EUV光刻機就被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內部消化了。為了可以在7nm工藝方面實現突破,中芯國際就選擇了N+1工藝,完全可以達到7nm工藝製程。
  • 中芯國際新工藝亮相,正式取代7納米光刻機,多久後完全自主?
    圖為張召忠最近,中芯國際新工藝終於亮相,據悉,中芯國際此次新研發了N+1工藝,該工藝將正式取代7納米光刻機,使用該工藝製造的N+1晶片在性能上相比14納米晶片,有較大的提升,那麼多久後中國晶片能夠迎來自主發展呢?
  • 中芯國際高層人事巨震,一山難容「臺積電二虎」?
    12月16日,中芯國際宣布迎回技術大牛蔣尚義,卻「逼得」現聯席CEO梁孟松提出辭呈。這兩位曾在臺積電共事多年的頂尖技術大牛,究竟有何恩怨?這場高層人事巨震對中芯國際又會造成什麼影響?12月16日,晶片中芯國際A股開盤暴跌約10%,最終收跌5%。港股方面,中芯國際早間停牌,下午復牌後一度大挫超9%,最終收跌近5%。
  • 中芯國際 擬收購韓國晶圓廠東部高科
    據韓聯社引述消息人士表示,中國規模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SMIC)擬併購韓國規模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東部高科(Dongbu HiTek)。
  • 專訪張汝京(上)|從中芯國際到芯恩,他一直在創業
    2003年中芯國際第二次募資後,張汝京一方面在北京投資建設12英寸晶圓廠,一方面以低價購入摩託羅拉在天津的8英寸工廠。不到四年時間,中芯國際擁有了4個8英寸廠、1個12英寸廠,速度史無前例。蘇飛龍在《股權戰爭》一書中寫道,一條8英寸晶片生產線要耗資數億美元,一條12英寸生產線要耗資近10億美元,更別說多條生產線同時開建了。
  • 張汝京創立的中芯國際本可以是華為的最好幫手
    放眼望去,晶片生產臺積電一家獨大,其次是三星、英特爾,再後面我國臺灣的聯電,美國的格芯,下面就我國大陸的中芯國際了。但中芯國際目前的技術工藝以及產能都還達不到華為的要求,其次是仍然使用到美國的設備,所以同樣不能為華為代工生產。有網友說因為中芯國際是有外國資本股份,所以不能為華為代工,真實的原因不是這樣。
  • 中國臺灣臺積電為何會斷供華為,倒戈老美?
    前有禁止華為設備對美國出口,後有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被抓。然而,這一切都不及斷供晶片、禁用ARM架構來的致命。這兩項技術非一朝一夕所能研發出來。近日,中國臺灣臺積電正式宣布不再與華為合作。面對臺積電做出的決定,不禁感到痛心疾首。對此,我曾有過疑問,為何要放棄作為第二大廠商的華為?為何要放棄18%的收入呢?
  • 中國光刻機巨頭,一臺設備賣6000萬,無懼ASML斷供
    作為國產晶片巨頭,中芯國際本有望在去年就引入ASML Euv光刻機,但因為特殊原因被叫停了,如今ASML官方只為中國用戶供貨EDV光刻機,這顯然是無法滿足國產手機的發展需求的!就拿麒麟9000和蘋果A14晶片來說,其工藝達到了5nm,目前只有臺積電可以為其代工晶片業務,高通、聯發科等只是負責晶片設計!
  • 中芯國際加緊資本洽談 引資+併購同步進行
    此前盛傳 「新加坡特許技術長楊士寧將入主中芯國際(0981.HK),替代張汝京」的人事案,在當事人出面澄清後真相大白。近日,中芯國際高層向本報回應,與華虹NEC的併購案仍舊在深度接觸中,「可行性是有的,具體要看談判結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