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此次火箭的發射成功讓我國的航天事業再進一步。中國航天科技的進步讓中國在世界航天技術的地位更進一步。
科技進步加快了我國發展步伐,不斷完善科技領域體系提升國力,科技已然成為國家立足於世界的重要依據。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但是許多科技落後於發達國家,許多軟體、晶片都依賴於進口,軟體加工的技術依靠發達國家。2020年5月,美國發布禁令,臺積電宣布於9月14日後不再繼續向華為提供晶片代加工的服務。中芯國際也是華為晶片代加工廠之一,對於這次禁令中芯國際在8月7日的財報會上首次回應對於美國禁令,稱對於此次禁令仍在可控範圍。
說起中芯國際大家可能不陌生,中芯國際是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一手創立,如今已然成為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加工廠,中芯國際的創立可謂是一路坎坷。
建中國晶片加工廠的夢
張汝京的父親張錫倫原來在上海的煉鋼廠工作,是當地有名的煉鋼專家。家庭富裕的張汝京在修完工程科學碩士和電子工程博士的課程後,29歲就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從研發設計工程師開始做起,在做了幾年後張汝京被公司委派到各地建廠,因此張汝京在哪建廠哪的半導體行業就興起,大家都稱他為「建廠狂魔」。
1996年,中國電子代表團到德州儀器總部參觀時問張汝京:「你願不願意回國?」並在臨走之時對張汝京說:「我們在北京等你」。這一句我們等你,讓回國建廠的種子在張汝京心中深深地發芽。
坎坷成立的中芯國際
1997年張汝京離開了德州公司,打算在內地建廠,但內地建廠的條件不滿足,張汝京只能在臺灣創立世大半導體,並擔任CEO,僅僅用了三年時間,世大半導體發展成全東南亞最具有影響力的半導體企業之一,這個快速發展起來的半導體加工企業,讓當時臺灣最大的半導體代加工廠臺積電老闆張忠謀感到了威脅。
張忠謀便向張汝京提出,用50億美金收購世大,這價格高於市場的八倍,雖然張汝京不願意放棄世大,但迫於股東的壓力只能無奈接受,張汝京收購提出附加條件,就是將下一個加工廠建在內地,張忠謀同意了這個附加條件,但一直沒有實施,這讓張汝京的建廠夢擱淺了。
臺積電還曾為此威脅張汝京,如果他將技術帶回內地建廠,那麼就收回他手中臺積電的股票。因附加條件沒有得到實施,這讓張汝京感到不滿。同樣,張汝京不受這個威脅,直接放棄手中的股票,於2000年4月舉家搬去了上海,開始創辦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糾紛
中芯國際在張汝京的手中迅速發展起來,到了2003年中芯國際準備上市之前,臺積電以盜取商業機密為由,一紙訴狀將中芯告上了法庭,索賠10億美元。為了上市,張汝京只能選擇庭外和解,賠償臺積電1.75億美元並將中芯的所有技術託於第三方保管,臺積電有兩年的檢查監督權。
受如此屈辱的中芯終於在2004年上市,上市後的中芯不負眾望,快速成長。但在2006年中芯國際又迎來了訴狀,臺積電在美國狀告中芯國際不遵守和解協議,這場官司拉拉扯扯進行了三年,2009年法院宣布中芯敗訴,中芯國際籤署和解協議賠償2億美元及10%股權。宣判結果下來後,張汝京以「個人原因」為由辭職離開中芯國際。
雖然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但是中芯國際依舊以頑強的生命力發展,到如今已然成為全球第四大圓晶代加工廠。在2020年7月中芯國際募集資金在創業板上市,A輪預計募集資金200億,最後在募集超256.63億。上市成功後中芯國際市值翻了幾番,現在A股市值達6000億人民幣左右。
面對美國的禁令制裁中國晶片製造,中芯國際或許能打破美國對中國一被動局面,畢竟中芯國際手裡有著最出色的晶片製造人才,未來拭目以待中芯國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