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之光」回A!全球排名第五,創始人是中國半導體之父

2021-01-15 新浪財經

來源:朱邦凌

5月5日晚間,中芯國際宣布將於科創板IPO,擬發行16.86億股股份,募集大約234億資金。中芯國際此次募資資金的40%計劃用於投資12英寸晶片SN1項目,約20%用於公司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的儲備資金,約40%用作補充流動資金。

1、中芯國際為回A股準備已久

中芯國際曾以美國存託憑證(ADR)的方式在美國上市,2019年5月,中芯國際申請將其美國預託證券股份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自此退出美國股市。證監會在上周發布了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的公告,要求上市企業市值不低於2000億元人民幣或企業市值在2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且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在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

中芯國際市值200億元以上,且是行業龍頭企業。證監會上周剛發布公告大幅下調了紅籌回A的門檻,五一節後中芯國際便宣布了科創板IPO公告,可見中芯國際為回A股準備已久。受上市消息影響,中芯國際5月6日股價應聲而漲。開盤報16.16港元/股,最後以16.90港元/股收盤,對應漲幅為10.75%,總市值約866億港元。

2、中芯國際全球排名第五,2019年收入為31.16億美元

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是中國內地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其主營業務為晶圓半導體代工製造。中芯國際總部位於上海,擁有全球化的製造和服務基地。中芯國際還在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臺灣設立營銷辦事處、提供客戶服務,同時在中國香港設立了代表處。

目前國內重大晶圓製造廠主要有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長江儲存、合肥長鑫。中芯國際作為我國第一大晶圓製造廠,據研究機構集邦諮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顯示,中芯國際排名全球第五,佔總市場份額的4.5%,僅次於臺積電、三星、格芯與聯電。

4月2日中芯國際發布了2019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中芯國際2019年的收入為31.16億美元,低於2018年33.6億美元的收入。2019年,中芯國際合計淨利潤2.35億美元;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13.7億美元;毛利為6.43億美元,毛利率為20.6%。中芯國際來自於中國,美國及歐亞大陸的收入佔比分別為59.5%、26.4%、14.1%。2019年,中芯國際的研發投入為的6.874億美元,佔銷售收入比例約22%。

3、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是中國的半導體之父

張汝京畢業於臺灣大學,之後在紐約州立大學讀書獲得了工程科學碩士學位,在南衛理公會大學繼續深造獲得了電子工程博士學位。1977年,張汝京進入德州儀器公司工作,這家公司是當年半導體行業的巨頭。

在德州儀器公司工作沒幾年,張汝京便進入了公司集成電路核心團隊,自此為德州儀器工作了20年之久。在德州儀器公司的20年間,張汝京先後在美國,日本,臺灣等建立了一共九座工廠。到九七年的時候,因德州儀器公司進行產業調整,張汝京便申請離職了。

離職後,張汝京從美國回到中國臺灣,創立了世大半導體公司。公司成立不到三年,世大的產能就已經超過了當時行業老大臺積電的三分之一。隨後不久,臺積電便以50億美元對世大半導體公司進行了收購,這個價格是當時世大股價的8.5倍。

4、敗訴給臺積電,創始人張汝京被迫退出晶片行業

張汝京賣掉了手中的股票後,在上海創立了集成電路晶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當年大約有300多名半導體工程師一起跟隨張汝京離開臺灣北上,還有很多是他在德州儀器和世大時的舊部。中芯國際剛成立的時候,便趕上了行業的低潮期。張汝京通過大量進口二手設備,並且布置了四條八寸生產線,以及一個12英寸的晶圓廠,讓中芯國際順利渡過難關,開始快速發展。

就在中芯國際高速發展的時候,2003年到2006年,臺積電先後兩次起訴中芯國際,理由直指張汝京的臺灣團隊,認為他們侵犯臺積電的技術專利及竊取商業機密。張汝京曾在北京高院和美國加州對臺積電提起反訴,但最終無果。2009年初冬,美國法院判處中芯國際敗訴。

敗訴後,張汝京開始與臺積電談判。最終的和解協議是中芯國際需向臺積電賠償2億美元現金及10%股權。另外,臺積電提出需讓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並自2010年起,三年之內,不得從事晶片相關工作。張汝京被迫離職後開始從事LED行業,中芯國際進入了後張汝京時代。

相關焦點

  • LED晶片品牌排名
    2014諾貝爾物理獎得主-LED藍光之父中村LED晶片是一種固態的半導體器件,它可以直接把電轉化為光。同方光電是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子公司,資金背景雄厚,主營白光晶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生產基地主要在江蘇南通(2013年,北京基地機臺已遷至南通)。目前公司MOCVD數量為59臺,排名全國第五。
  • 海思跌出全球半導體Top 15,為什麼中國走不出半導體巨頭?
    市場研究公司 IC Insights 日前發布簡報,預測 2020 年排名前 15 的半導體供應商排名,其中英特爾、三星、臺積電位居前三。 令人遺憾的是,上半年在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銷售排名第十位的海思已跌出了Top 15。
  • 中國半導體廠商採購四大痛點 2019年半導體設備排名美日呈現壟斷局面
    在同一天,積塔半導體特色工藝生產線正式頭投片,這是上海市重大工程,總投資359億,該項目目標是建設月產能6萬片的8英寸生產線和5萬片的12英寸特斯工藝生產線,產品重點向工業控制、汽車、電力和能源等領域。 隨著中國建設半導體產業的熱潮,這兩年,半導體設備市場快速擴大。2018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設備市場,2019年,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達到173億美元。
  • 中國芯、世界芯——世界前八名發光半導體(LED晶片)製造商
    信息傳輸:涵蓋通信衛星技術(全球1000多顆人造衛星,美國佔據600多顆,中國排名第二)、超導體研究、網絡覆蓋範圍(比如美國GPS、中國北鬥)等領域。硬體技術:硬體核心技術是晶片,號稱計算機「心臟」,其先進程度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的科技水準。
  • 從數據看中國半導體產業在世界版圖中的位置
    6%,排名世界第五;中國2018年3%,2019年上升到5%,排名世界第六。看完了晶片公司的市場份額,接下來我們看半導體製造,這是目前我國在半導體領域最大的短板,也是目前被卡脖子的主要領域。用下圖會比較清楚,下圖是2019年12月全球半導體製造廠的晶圓產能排名,包括了IDM廠和純代工廠,是按照8寸晶圓折算。
  • 【芯觀點】懸在中國半導體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卡脖子光刻機能解決...
    有人開玩笑地說,即使ASML公開了圖紙,你們也不可能製造出來,可見光刻機的製造難度之大。目前華為被斷了製造和外購晶片之路,其也表示將會全面紮根半導體產業,這時候便有人期盼華為能夠自力更生造出一架光刻機,可是業內的人士都知道,只靠華為是遠遠不夠的,即使舉國之力來研究,這仍然不是幾年時間便能解決的事情。
  • 中國「碳基」晶片,成為全球晶片「珠峰」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近期,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對媒體說:中國就是舉國之力也很難做出頂級晶片!!你們中國就是舉全國之力,也做不出頂級晶片!是嗎?我國採用的石墨烯製造工藝的碳基晶片,可以輕鬆達到普通矽基晶片的10倍以上速度,如此超快的速度得力於石墨烯和碳納米管,在信號的傳輸中擁有更好的傳導性能。我們知道,一直以來晶片都是中國科技領域的短板,超過90%依賴進口,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國,國產晶片自給率尚不足三成。
  • 三次創業三次出局,70歲的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還在奮鬥
    中芯國際是全球重要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按照其官網的說法,中芯國際也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全面、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然而,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卻早已出局。在中國半導體行業還很落後的時候,張汝京曾義無反顧投身晶片產業。
  • 中國排名第一的晶片設備公司:老闆60歲回國,刻蝕機做到全球領先
    眾所周知,限制我國晶片產業發展的,並不是集成電路的設計,而是與晶片生產相關的半導體設備。在晶片設計方面,比如華為海思,基本上已經追上了全球領先的水平,而在半導體設備方面,我國仍然依賴於進口,因此難以實現晶片的規模化生產。
  • 全球和國內半導體設備廠最新排名!
    5、美國KLA-Tencor(科天) 排在第五位的KLA 2019年的銷售額為46.6億美元,相比去年增長了10%,相比第一梯隊,KLA的銷售額為前四強的一半左右。不過在當今半導體檢測設備市場格局中,KLA是全球絕對王者。
  • 中微半導體:大國重器——7納米晶片刻蝕機龍頭
    因此公司所處半導體設備行業是半導體晶片製造的基石,擎起了整個現代電子信息產業,是半導體行業的基礎和核心。   從全球市場來看:2013 年以來,隨著全球半導體行業整體景氣度的提升,半導體設備市場也呈增長趨勢。
  • 好消息,我國又一雷射巨頭進軍光刻機,這家企業全球排名第四!
    近期的新聞反轉之大讓人有些目瞪口呆的趨勢,關於華為甚至我國的晶片能不能進行突圍的消息也是好壞都接踵而至。 好消息,我國又一雷射巨頭進軍光刻機,這家企業全球排名第四!
  • 北大碩士創立MEMS晶片小巨頭!打破國外壟斷,全球排名第四
    額溫槍是一種紅外測溫儀,對於這樣的儀器來說,最核心的零部件就是由紅外MEMS晶片封裝之後形成的探測器。其實,MEMS(微型機電系統)晶片已經廣泛應用在我們的周邊,手機裡的矽麥傳感器、橫豎屏感應傳感器、汽車上的壓力傳感器等,並且隨著5G時代的到來。MEMS晶片的應用場景還在不斷拓展。李剛創始的敏芯微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這個領域研發生產的龍頭企業。
  • 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地位
    中國旨在加快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減少對晶片進口的依賴。但是,半導體行業的全球價值鏈涵蓋了多個領域,例如設備,材料,軟體,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我上一篇文章的結論之一是,中國的投資通常側重於提高晶片製造能力和獲取現有技術,而沒有真正關注新技術研發。
  • 科創板半導體晶片領域再添黑馬 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上市
    因為這是科創板MEMS第一股,在中國整個A股市場上,也算得上第一股了。雖然A股上市公司歌爾股份、蘇州固鎝、士蘭微都有MEMS相關產品,但都不是公司主業。敏芯股份是一家以MEMS傳感器研發與銷售為主的半導體晶片設計公司,可以說敏芯股份是中國MEMS第一股。
  • 國際半導體設備公司排名
    國際半導體設備公司排名 全球和國內半導體設備廠最新排名!日本廠商獨領風騷,中國大陸廠商厚積薄發。 1、美國Applied Materials(應用材料) 美國的應用材料公司從2007年開始就一直佔據首位,除2011年被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光刻設備廠商ASML奪取外,該公司一直保持著領導地位。應用材料公司是材料工程解決方案的領導者,該解決方案用於生產世界上幾乎所有新晶片和先進顯示器。
  • 半導體晶片為什麼重要 半導體晶片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磨嘰半天,該回正題了,半導體晶片之所以難,是因為它不但涉及海量燒錢的應用技術,還有眾多燒錢燒時間的材料技術。為了便於小盆友理解,這話得從原理說起。正是臺積電的出現,才把晶片的設計和製造分開了。2017年臺積電包下了全世界晶圓代工業務的56%,規模和技術均列全球第一,市值甚至超過了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一半導體企業。  晶圓代工廠又是臺灣老大哥的天下,除了臺積電這個巨無霸,臺灣還有聯華電子、力晶半導體等等,連美國韓國都得靠邊站。  大陸最大的代工廠是中芯國際,還有上海華力微電子也還不錯,但技術和規模都遠不及臺灣。
  • 市值7000億,晶片巨獸閃電上市:掀起中國半導體IPO大潮
    根據IC Insights公布的2018年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顯示,中芯國際佔有6%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4。與此同時,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佔有59%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國內市場方面,2018年臺積電以56%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中芯國際則以18%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後。
  • 從7個方面了解中國晶片產業現狀
    2017年中國貨物進口額為12.46萬億元,也就是說集成電路進口額佔中國總進口額的14.1%,而同期中國的原油進口總額僅約為1500億美元。中國在半導體晶片進口上的花費已經接近原油的兩倍。 近日,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自主研發的晶片進展。
  • 世界著名半導體晶片廠商排名及介紹
    作為矽片和系統技術、生產能力、智慧財產權(IP)組合及戰略夥伴的超強聯合體,意法半導體(ST)集團確立了其系統級晶片技術的最前沿的地位,其產品對當今集成趨勢將起到重要作用。 意法半導體(ST)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2003年,意法半導體(ST)的淨收入達72億美元,淨收益為2.5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