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行業:被中芯國際收購或是武漢弘芯的最好歸宿

2020-11-25 中投顧問

   事項:

  2020年8月24日,財新網報導:武漢千億晶片項目停擺投資三年已拿不出錢。

  國信海外觀點:

  1.武漢弘芯規劃「三高」(高投資、高標準、高速度)超中芯國際。

  高投資:武漢弘芯2017年11月成立,項目計劃總投資額200億美元。高標準:直接14nm起步,要從14nm、7nm、5nm到3nm積極追趕先進半導體製程工藝;高速度:率先布局後摩爾時代工藝需求,取得3nm以後「集成系統」的先進技術。而中國大陸半導體代工龍頭中芯國際直到2019年Q4才實現14nm量產,2017——2020年中芯國際所有的融資合計不超過100億美元。

  2.跨越式發展的武漢弘芯停擺在預期之內,情理之中。

  目前全國範圍的半導體製造投資熱是基於這樣的邏輯——「只要買了設備、排列好,按下按鈕,人人都可以生產半導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觀點應用於其它行業有可能對,但是半導體製造是肯定錯誤的。因為,半導體製造是集成了機械、化工、軟體、材料等眾多子系統的大系統。伴隨著晶片的集成度越來越高、半導體製造的難度也逐漸提升。桌球、原子彈是單人單技術,足球、半導體是多人集成技術,這是本質區別。

  3.被中芯國際收購或是武漢弘芯的最好歸宿。

  未來半導體工藝發展有兩個方向,一是繼續小型化,典型代表臺積電、中芯國際;二是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特色工藝代工廠,例如華虹半導體。對於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鏈來說,未來的半導體代工廠結構是「1+N」,1個先進工藝的中芯國際,和N個特色工藝代的華虹半導體。因為:

  首先,先進工藝難度大、投資多,不是誰都能做出來、熬過來的。其次,先進工藝標準化程度高,具有規模優勢,中國大陸半導體集中力量發展一家先進半導體工藝廠商的效果遠大於多家先進工藝廠商。最後,隨著摩爾定律的失效,以及碳化矽、氮化鎵等第三代半導體崛起,特殊工藝製程代工廠越來越受客戶重視,客戶在重新考慮工藝製程的選擇,追求先進位程不再是重要目標。

  4.從供給和競爭格局的角度,繼續推薦既是現在的龍頭,也是未來的龍頭,先進工藝龍頭的中芯國際和特色工藝龍頭華虹半導體。

相關焦點

  • 華為、武漢弘芯、中芯國際有沒有可能聯合起來成立晶片生產企業
    華為手機生產受制於晶片,武漢弘芯倍受關注武漢「弘芯」是國內唯一能生產7nm晶片的半導體企業,去年開始便從臺積電挖走數名資深工程師。今年更是開出2.5倍的工資,"截胡"臺積電資深工程師!原本以為會闖出一番事業,早日能夠量產晶片,為華為解除困境,然而,武漢弘芯卻遇到資金不充裕的尷尬局面,陷入困境,把光刻機抵押給銀行!
  • 武漢弘芯千億資金鍊斷裂,再次上演「漢芯事件」?
    現在全國上下都在盡全力支持晶片行業的發展,武漢弘芯更是被寄予了很多的厚望。蔣尚義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臨危受命,去到武漢弘芯想大展身手,但就在他想大刀闊斧施展自己的抱負時,卻發現武漢弘芯的資金鍊面臨斷裂,現在甚至到了不得不把光刻機抵押的地步,很多人懷疑現在的武漢弘芯,是不是當初的漢芯。
  • 中芯國際「宮鬥」背後,也是一部半導體成長史|知料
    一山不容二虎,微妙關係全靠董事長周子學從中調和。如今蔣尚義重錘落下,中芯國際高層的平衡木又需要重新調校了。半導體一邊宮鬥,一邊成長把視野拉遠一點,中芯國際和臺積電幾十年的發展史,其實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宮鬥野史。在每一個員工眼裡,臺積電就是一個紀律嚴明的軍隊。創始人張忠謀人稱「張大帥」,在臺積電帝國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 中芯國際高層人事巨震,一山難容「臺積電二虎」?
    12月16日,中芯國際宣布迎回技術大牛蔣尚義,卻「逼得」現聯席CEO梁孟松提出辭呈。這兩位曾在臺積電共事多年的頂尖技術大牛,究竟有何恩怨?這場高層人事巨震對中芯國際又會造成什麼影響?12月16日,晶片中芯國際A股開盤暴跌約10%,最終收跌5%。港股方面,中芯國際早間停牌,下午復牌後一度大挫超9%,最終收跌近5%。
  • 中芯國際管理層動蕩背後:不能簡單定義為「內訌...
    一方面反映了公司內部管理溝通之間的摩擦,中芯國際一直以來招攬全球人才,如何調和文化、凝聚頂尖技術人才都是長久的話題;另一方面,對於內外交困的中芯國際而言,尋找突圍和變革的路徑也刻不容緩,眼下展現出的管理層的動蕩,或是中芯國際新一輪改變的開始。
  • 張汝京創立的中芯國際本可以是華為的最好幫手
    中芯國際張江高科技園美國對華為的禁令不斷升級,最新的禁令不僅不能在臺積電代工生產麒麟晶片,外購晶片也可能被阻斷。1997年在德州儀器幹了二十年以後,張汝京提前退休,在考察了一段時間後,根據人才環境情況,決定在臺灣創立了世大半導體,建立了兩個工廠,計劃第三廠開始在大陸建立,以了卻父親的心願。然而,世大的迅猛發展,引起了臺積電和聯電的警覺,感受到了威脅。消滅競爭對手的最好辦法是收購,最終臺積電以溢價8.5倍的價格,收購了世大。
  • 中芯國際 擬收購韓國晶圓廠東部高科
    據韓聯社引述消息人士表示,中國規模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SMIC)擬併購韓國規模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東部高科(Dongbu HiTek)。
  • 德州儀器宣布收購中芯國際成都晶圓廠
    早在今年三月份的時候就有消息傳出,因經營不善,中芯國際計劃放棄位於成都的200mm晶圓廠管理權,並將其轉讓給德州儀器,今天這一事態有了最新結果。德州儀器今天官方正式宣布收購成都成芯半導體製造公司,但未披露具體收購金額。收購完成之後,成芯半導體就成為了德州儀器在中國的首個晶圓生產工廠。
  • 中芯國際收購歐洲LFoundry 殺入全球汽車電子市場
    (簡稱「MI」), 共同宣布,三方籤訂協議,中芯國際將出資4900萬歐元,收購由LFE以及MI控股的義大利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廠LFoundry70%的股份。收購完成後,中芯國際、LFE、MI各佔LFoundry企業資本70%、15%、15%的股比。此次收購將使中芯國際和LFoundry雙方都受益,不僅能夠提高聯合產能,擴大整體技術組合,更能幫助雙方拓展市場機會,在新的市場領域站穩腳跟。
  • 大唐收購中芯16.6%的股份 成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
    大唐收購中芯16.6%的股份 成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 2008年11月11日 15: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1月11日電 中芯國際與大唐控股達成戰略協議,大唐控股投資1.72億美元收購中芯國際16.6%股權,正式成為後者戰略投資者,並且成為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64期:武漢千億晶片項目停擺!大陸唯一7nm...
    2019年6月,臺積電前COO、「技術六君子」之一的蔣尚義加盟弘芯,擔任CEO一職,這為弘芯半導體帶來了諸多媒體關注。2019年12月,弘芯半導體購買了國內(大陸)唯一一臺能生產7納米晶片的核心設備ASML高端光刻機,並舉行了盛大的ASML高端光刻機進廠儀式,但因工程承包的糾紛問題導致土地被查封,隨後弘芯半導體的量產進程被延期。
  • 武漢弘芯不就是加強版水車騙局再現嗎!
    如最近爆出爛尾的武漢重大項目,武漢弘芯。 武漢弘芯 武漢弘芯註冊資本高達20億,項目規劃14納米晶片產能每月30000片,7納米晶片每月
  • 大手筆收購樂此不疲,中芯國際去年淨賺11.6億美元
    同時,中芯國際也成功開發出了國內第一套14 nm級光罩,具備了國內最先進的光罩生產能力,2019年可為客戶提供14 nm光罩製造服務。Jqaesmc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月初中芯國際聯席執行長梁孟松曾表示,中芯國際12nm的工藝開發也取得突破。而根據近日上海市召開的會議資料顯示,中芯國際14nm晶片的良品率已經高達95%,2019將有望實現量產。
  • 他被稱為中國半導體之父,回國創立中芯國際,如今市值2800億
    說起中芯國際大家可能不陌生,中芯國際是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一手創立,如今已然成為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加工廠,中芯國際的創立可謂是一路坎坷。同樣,張汝京不受這個威脅,直接放棄手中的股票,於2000年4月舉家搬去了上海,開始創辦中芯國際。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糾紛中芯國際在張汝京的手中迅速發展起來,到了2003年中芯國際準備上市之前,臺積電以盜取商業機密為由,一紙訴狀將中芯告上了法庭,索賠10億美元。
  • 中芯國際私募6.3億美元 換股收購摩託羅拉天津晶片廠
    儘管中芯宣稱新募集的資金將用於上海三個廠的產能擴充,以及建設北京的12英寸300毫米廠,但不久前付出的中芯將收購摩託羅拉天津晶片廠的消息還是讓人浮想聯翩。  境外媒體9月11日稱,中芯正式承認正在與摩託羅拉就收購其在中國的部分半導體業務一事進行高階段談判。中芯收購摩託羅拉天津工廠的行動已接近成功。
  • 中芯國際將一8寸晶圓廠轉賣給錫錫產微芯半導體
    6月29日,根據中芯國際在港股發布德公告顯示,中芯國際將以1.13億美元出售一座位於義大利的8寸晶圓廠給無錫錫產微芯半導體有限公司    本次出售的義大利工廠名為LFoundry,成立於1989年,當時該廠在義大利城市阿韋扎諾擁有歐洲最大的6英寸DRAM生產線,於1994年建立小規模8英寸DRAM生產線,1998年被臺灣美光科技收購,在之後10餘年的時間內成為美光科技的子公司。2016年6月,中芯國際出資4900萬歐元,收購LFoundry 70%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