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疫情恢復本身就是大概率性事件,因為除了我國以外,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基本沒能控制住疫情。而隨著北半球逐漸降溫,疫情嚴重也就成為了必然。西方對於疫情的漫不經心加快了疫情蔓延速度而已。至於疫苗能不能抑制住疫情,這個問題其實嚴格來說和「群體免疫」有著一定的相似,卻又有很大差距:
一、「群體免疫」的致命弱點
早前不少西方國家生成要進行「群體免疫」,進而遭致廣泛批評。拋開「群體免疫」所導致的大量損失不說,「群體免疫」本身還有著一個致命弱點:抗體在人體的存活時間。
通常人類患某種病後絕大部分情況下,很難再患上同樣病症。原因很簡單,因為人體產生了抗體,而且這個抗體會長期存在,但有種情況例外:感冒。感冒抗體在不同人體存活時間相差很大,但基本在幾個月左右。
所以經常看見即便得了感冒,沒過多久便再次感冒,原因就在於此。而「群體免疫」則過分的將寶壓在了抗體可以長期存在上,這就是該理論致命弱點所在。換句話說,如果抗體不能長期存在,就意味著「群體免疫」將是謬論。
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表明,新冠抗體在人體的時間有效性基本有3個月、6個月和2年等不同說法,沒有任何機構聲稱新冠抗體會長期存在。這點而言,全球已經發現大量新冠治癒者再次感染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殊途同歸的疫苗和「群體免疫」
儘管疫苗沒有因過程遭致和「群體免疫」相似詬病的命運,卻無疑和群體免疫有著共同的目標:強行在人體形成新冠抗體,進而對病毒免疫。當然這也是疫苗本身的作用,無可厚非。
問題在於,新冠抗體能在人體存活多久尚且未知,將控制疫情寄希望於疫苗本身基本和「群體免疫」是一個結局:不切實際。與此同時,人類對於新冠的治療也還停留在初步研究階段,尚無有效藥物,甚至連其致病原理還未徹底摸清。
而就在此時,新冠病毒由於有其單鏈RNA的特性,在肆虐後輕易便形成突變,並衍生出多種新型新冠病毒,儘管不少國外專家指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疫苗對突變後的病毒束手無策,但同樣也表明,突變的病毒也不見得會被目前的疫苗控制。
這是一個樣本和概率問題,指出一群小雞中有一隻雞很容易,但要指出小雞中有隻鴨就很難。而在英國發現病毒突變後,陸續又有十餘種突變病毒被公布,有意思的是其實這些突變的病毒早在今年9月便已發現,西方國家究竟在試圖掩飾什麼?
三、漫長的疫苗博弈之路
截止目前,美國累計確診近2000萬,累計死亡33萬。但美國總人口3.3億,全部注射疫苗的話,按照目前的速度每月1500萬人次,大致需要兩年才能全部注射完畢,抱歉的是,有效期也是兩年。行吧,兩年後挨個重新注射。
諷刺的是,即便是如今小範圍接種疫苗,有效性卻迅速暴跌,以牛津疫苗為例,實驗室階段有效性數據為95%,在小範圍接種後,有效性暴跌至62%,也就意味著超過1/3的注射者完全沒用,以至於西方相關疫苗公司負責人都拒絕接種自家疫苗。
即便如此,西方國家,如加拿大、美國、英法德等國早早的瘋狂搶購疫苗,加拿大甚至屯了四億支,足夠其國內打好幾輪,鬼知道這些疫苗屆時是否已經失效。而且這些疫苗的存儲條件也極為苛刻:極低溫。這就給運輸和存儲造成極大的壓力。
相比較西方的瘋狂搶購,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則完全手足無措,一方面自身經濟實力缺乏,無法研製和生產疫苗;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的訂單早已將疫苗公司的計劃排滿,想買也買不到。對於這些國家而言,抗擊疫情基本已經成為奢望。
總體而言筆者認為,不能因為疫苗已經上市而過早放鬆警惕,因為疫苗並非控制疫情的萬能鑰匙,而且大量樣本下的病毒突變是否會出現新的問題,依舊需要研究,人類和病毒的鬥爭將是一個持續而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