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和「群體免疫」,殊途同歸下的漫長抗疫之路

2021-01-09 一劍一念一菩提

鑑於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疫情恢復本身就是大概率性事件,因為除了我國以外,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基本沒能控制住疫情。而隨著北半球逐漸降溫,疫情嚴重也就成為了必然。西方對於疫情的漫不經心加快了疫情蔓延速度而已。至於疫苗能不能抑制住疫情,這個問題其實嚴格來說和「群體免疫」有著一定的相似,卻又有很大差距:

一、「群體免疫」的致命弱點

早前不少西方國家生成要進行「群體免疫」,進而遭致廣泛批評。拋開「群體免疫」所導致的大量損失不說,「群體免疫」本身還有著一個致命弱點:抗體在人體的存活時間。

通常人類患某種病後絕大部分情況下,很難再患上同樣病症。原因很簡單,因為人體產生了抗體,而且這個抗體會長期存在,但有種情況例外:感冒。感冒抗體在不同人體存活時間相差很大,但基本在幾個月左右。

所以經常看見即便得了感冒,沒過多久便再次感冒,原因就在於此。而「群體免疫」則過分的將寶壓在了抗體可以長期存在上,這就是該理論致命弱點所在。換句話說,如果抗體不能長期存在,就意味著「群體免疫」將是謬論。

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表明,新冠抗體在人體的時間有效性基本有3個月、6個月和2年等不同說法,沒有任何機構聲稱新冠抗體會長期存在。這點而言,全球已經發現大量新冠治癒者再次感染就是最好的證明。

美國老人兩度確診新聞截圖

二、殊途同歸的疫苗和「群體免疫」

儘管疫苗沒有因過程遭致和「群體免疫」相似詬病的命運,卻無疑和群體免疫有著共同的目標:強行在人體形成新冠抗體,進而對病毒免疫。當然這也是疫苗本身的作用,無可厚非。

問題在於,新冠抗體能在人體存活多久尚且未知,將控制疫情寄希望於疫苗本身基本和「群體免疫」是一個結局:不切實際。與此同時,人類對於新冠的治療也還停留在初步研究階段,尚無有效藥物,甚至連其致病原理還未徹底摸清。

而就在此時,新冠病毒由於有其單鏈RNA的特性,在肆虐後輕易便形成突變,並衍生出多種新型新冠病毒,儘管不少國外專家指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疫苗對突變後的病毒束手無策,但同樣也表明,突變的病毒也不見得會被目前的疫苗控制。

這是一個樣本和概率問題,指出一群小雞中有一隻雞很容易,但要指出小雞中有隻鴨就很難。而在英國發現病毒突變後,陸續又有十餘種突變病毒被公布,有意思的是其實這些突變的病毒早在今年9月便已發現,西方國家究竟在試圖掩飾什麼?

疫情下的美國一角

三、漫長的疫苗博弈之路

截止目前,美國累計確診近2000萬,累計死亡33萬。但美國總人口3.3億,全部注射疫苗的話,按照目前的速度每月1500萬人次,大致需要兩年才能全部注射完畢,抱歉的是,有效期也是兩年。行吧,兩年後挨個重新注射。

諷刺的是,即便是如今小範圍接種疫苗,有效性卻迅速暴跌,以牛津疫苗為例,實驗室階段有效性數據為95%,在小範圍接種後,有效性暴跌至62%,也就意味著超過1/3的注射者完全沒用,以至於西方相關疫苗公司負責人都拒絕接種自家疫苗。

即便如此,西方國家,如加拿大、美國、英法德等國早早的瘋狂搶購疫苗,加拿大甚至屯了四億支,足夠其國內打好幾輪,鬼知道這些疫苗屆時是否已經失效。而且這些疫苗的存儲條件也極為苛刻:極低溫。這就給運輸和存儲造成極大的壓力。

相比較西方的瘋狂搶購,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則完全手足無措,一方面自身經濟實力缺乏,無法研製和生產疫苗;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的訂單早已將疫苗公司的計劃排滿,想買也買不到。對於這些國家而言,抗擊疫情基本已經成為奢望。

牛津疫苗

總體而言筆者認為,不能因為疫苗已經上市而過早放鬆警惕,因為疫苗並非控制疫情的萬能鑰匙,而且大量樣本下的病毒突變是否會出現新的問題,依舊需要研究,人類和病毒的鬥爭將是一個持續而漫長的過程。

相關焦點

  • 概念陷阱:病死率、R0和群體免疫
    而R0在1以下的地區只有丹麥和湖北。(註:該數據可能因前文所述的統計問題存在偏差) 中國在武漢封城之後兩周的高強度抗疫可以說已經把R0降到了1以下。但是一旦復工,如果有無症狀的新增病例出現,加上其它地區的輸入病例,由於大城市人口密度很高、人與人接觸頻率大,R0又會上升。
  • 「群體免疫」金錢下的謊言
    一年多來各國在不斷抗疫的同時也在努力追溯病毒的來源,結合國際上多個國家專家研究結果,新冠病毒在歐美國家的出現要遠遠早於中國,但西方國家發病初期在夏秋季氣溫相對較高,人口密度不大所以發病沒有出現集中爆發,也沒有得到重視;而我國在疫情出現時即高度重視並及時動員全國力量抗疫,所以成為世界疫情"吹哨人",為全球抗疫爭取了"空窗期",所作出的貢獻得到世衛多次強調並讚許,然而西方部分國家不思積極抗疫救民
  • ...稱: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等人正商討「群體免疫」的可行性!
    在談話中,有3名醫生向阿扎表示,「讓病毒不受控地在年輕人與健康人士之間傳播,同時保護年長者與其他高風險重病者,可以建立足夠的免疫人口,可避免因封城與其他限制措施對經濟的嚴重衝擊。」不過,報導指出,其他專家警告,讓病毒不受控地傳播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死亡人數攀升,具有極大危險性,醫院也將承受極大壓力,且「群體免疫」通常須等到足夠民眾接種疫苗。阿扎與川普資料圖。
  • 新型冠狀病毒科普:新冠疫苗與群體免疫
    前 言 上一期科普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了一下人體免疫系統的抗病毒機制,算是為這期科普做的功課,希望大家有認真閱讀。那麼今天我們就進入正題,來聊一聊新冠疫苗的研發之路。 從新冠病毒爆發至今,疫苗作為一個高頻詞彙也一直活躍在我們的視線中。
  • 耶魯專家詳解「群體免疫」 疫苗仍是最安全途徑
    事實上,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長河中,群體免疫的現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現。40年前天花根除就是群體免疫的典型案例,這是依靠大規模接種、監測和遏制疫情等一系列綜合措施而實現的,天花也是迄今唯一被消滅的人類疾病。此外,兒童常規接種乙型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成人和未接種者中的相應發病率持續下降,也是疫苗誘導的群體免疫的成功案例。
  • 英國第三次全境封鎖是不是證明「群體免疫」政策的失敗
    英國從一開始抗疫政策裡面受到最多抨擊的就是政府任由病毒蔓延,甚至想要60%人口感染從而獲得群體免疫,首相甚至直接在電視上說"many will lose their loved ones"。有人辯解為疫情的蔓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可避免,醫療資源再多也不會完美,永遠都有部分人因此失去生命,說大話立flag對於實際情況於事無補,與其藏著捏著讓民眾每天醒來不斷失望,不如先一次性把窗戶紙捅破。
  • 疫苗已研製出,是否可做到群體免疫
    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於近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不可能在2021年實現任何程度個人或者群體免疫。同時表示,在接下來的保持距離,佩戴口罩,少聚會等在進一步防止病毒感染是很重要措施。疫苗研究人員取得了巨大進展,美國已經發放超過2540萬劑的疫苗,其中900萬已經完成接種。中國發放900萬劑的疫苗,而且接種由醫保和衛生組織承擔費用,不需要自己花費。全世界累計疫苗生產規模已達到10億劑,它們會被分發到各個國家。即使這樣,為什麼還不能達到群體免疫呢?首先我們要明白,群體免疫的意思。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佛系免疫?
    大家好學習使人進步,我是log宇,今天聊一聊英國的群體免疫。前幾天,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決定讓大約60%--70%的英國人口接觸病毒,可以犧牲50萬人,也叫佛系抗疫,以獲得群體免疫。根據英國的醫學顧問瓦蘭斯說群體免疫就是足夠多的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他們就為其他一些易感染人群提供了保護。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而且他會縮短傳染病的整體時間,減少疾病對生產力的影響時間。這個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不少爭議。
  • 川普給自己抗疫打A?福奇苦笑:看看這些數字吧我不多說
    CNN節目主持人安德森·庫伯9月20日發推文稱著名記者伍德沃德採訪川普的最新音頻曝光,其中川普洋洋得意的對伍德沃德說,他要給自己的團隊在抗擊疫情中的表現打個「A」,還稱:「如果疫苗或其他治療方案研發成功,那我給自己個『A+』。」當地時間22日,福奇接受CNN專訪,被問及如何評價給自己抗疫打A。
  • 群體免疫與SARS-Cov-2的意義
    天花的消滅,成人及兒童常規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後疾病的持續減少, 都是疫苗誘導的群體免疫成功的例子。群體免疫閾值(Herd Immunity Threshold)群體免疫閾值定義為已獲得免疫力而不再參與傳播鏈的人口比例。
  • 放任的「群體免疫」愚蠢 壓制疫情政策要合適有度|中國世界觀005
    報告認為,在沒有疫苗的假設下,如果沒有社會幹預政策,其結局就是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多數人都要被感染一遍,從而到達群體免疫狀態,疫情的流行也就終止了。很多人對此的反應是,要麼有疫苗,要麼群體免疫。甚至有人認為既然早晚要靠群體免疫,那就儘快早點達成群體免疫,一了百了。這種見解不僅愚蠢而且怯懦。「群體免疫」的概念不能被誤讀成放任自流。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隨著在全球範圍內推廣疫苗,世衛組織於1980年宣布消滅天花。在歷史上,人們也利用「群體免疫」的原理,通過接種疫苗控制麻疹、牛瘟等疾病的傳播。  但牛津大學強調,只有在大多數人都接種過疫苗的情況下,「群體免疫」才有效。例如每20人中有19人需要接種麻疹疫苗,才能保護未接種疫苗的人。如果人們沒有接種疫苗,「群體免疫」就會失效。
  • 英國加拿大開始緊急接種新冠疫苗,但實現群體免疫還要多久?|重點來了
    隨著多款疫苗通過三期臨床試驗數據,現在,英國和加拿大已經開始緊急使用了。 最先打破疫局面的,是兩個基於mRNA技術的疫苗,一個由美國輝瑞和德國公司聯合研發,另一個是美國Mordena公司開發的,有效性都在95%左右。
  • 上海獸醫所闡釋新城疫病毒拮抗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水禽病毒病創新團隊發現,新城疫病毒感染宿主細胞過程中,其非結構蛋白V能夠通過降解重要的先天性免疫接頭分子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抑制宿主先天性免疫從而促進病毒複製。
  • 「群體免疫」闖下大禍,致新冠發生變種,世衛:傳染性變得更強了
    在全世界抗疫的大背景下,英國政府卻在早前就宣布將實施「群體免疫」政策,因為英國政府的財政情況不容樂觀,並且對新冠還抱有「大號流感」的僥倖心理,於是就放任新冠病毒在英國的肆虐,但就在12月14日,英國BBC報導稱英國衛生部門確認發現了新冠病毒的新型變種,傳染性相比原來的病毒更更強了,目前預估感染變種新冠病毒的人數已經超過千人
  • 新冠疫苗解答!如何建立群體免疫屏障 專家給出答案
    央視網消息:疫苗開始大範圍接種了,大家也盼著能通過此舉建立群體免疫屏障。那麼接種率達到多少可以有這樣的效果呢?不同傳染病的傳染力不一樣,阻斷傳染病流行的人群免疫力水平也不一樣。人群免疫力跟疫苗保護效力和疫苗的接種率呈正比。傳染病的傳染力越強,則需要越高的人群免疫力。
  • 群體免疫 歐美還要翻「三座大山」
    由於飽受新冠疫情肆虐困擾,疫苗投入使用讓歐美感到興奮,這從英國衛生大臣淚灑節目現場、美國官員用「D日」(二戰諾曼第登陸日)形容大規模接種疫苗就可看出。但這真的意味著曙光就在眼前嗎?在疫苗獲取上,一些發達國家快速搶佔資源,甚至因此而受到抨擊,即便如此,它們重回「正軌」之路也不平坦。足夠的接種比例、疫苗產能和疫苗有效性等存在不確定性,而這些都是歐美實現群體免疫必須翻越的「大山」。
  • 抗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的非炎性mRNA疫苗研製
    抗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的非炎性mRNA疫苗研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38:37 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醫學院醫學中心Ugur Sahin研究團隊取得最新進展。
  • 群體免疫的虛假承諾
    通常,群體免疫被認為是大規模疫苗接種計劃的理想結果。在人群中,高水平的疫苗誘導免疫有利於那些不能接受疫苗或對疫苗沒有足夠反應的人,例如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巴基說,許多醫學專業人士討厭"群體免疫"這個詞,寧願稱之為"群體保護"。這是因為這種現象實際上並沒有賦予病毒本身免疫力,它只是降低了易感人群接觸病原體的風險。
  • 老人小孩何時能接種新冠疫苗?中國憑疫苗建立群體免疫還遠嗎?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老人和小孩何時能接種新冠疫苗?中國憑疫苗接種建立群體免疫還遠嗎?中新社記者:夏賓隨著中國各地開始有序接種新冠疫苗,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問題備受關注。接種疫苗能保護多長時間?中國疫苗產能如何?老人小孩何時能預約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