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離冗餘信息,直擊事件重點,這裡是《重點來了》。財新視聽總編輯張鴻,每天幾分鐘,帶你把大事看得更明白。
重點來了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特效藥還是沒有問世,疫苗寄託著最後的希望。
11個月來,全球一共有200多個新冠疫苗在投入研發,十多個進入了三期臨床階段,其中中國研發的疫苗佔了四成。
隨著多款疫苗通過三期臨床試驗數據,現在,英國和加拿大已經開始緊急使用了。
最先打破疫局面的,是兩個基於mRNA技術的疫苗,一個由美國輝瑞和德國公司聯合研發,另一個是美國Mordena公司開發的,有效性都在95%左右。
第三個披露三期臨床數據的是英國的阿斯利康,這個與牛津大學合作研製的疫苗,試驗過程遭到了質疑,但最終得到了70%的有效性平均值。
在這之後,全球各國監管部門陸續開出了通行證。
先是12月2號,英國藥監機構緊急批准了輝瑞疫苗,8號就開始給高風險人群優先接種了。
接著,加拿大在9號的時候也通過了審批,美國FDA隨後也允許了這款疫苗的緊急使用。
除了這些國家,巴林、沙烏地阿拉伯和墨西哥也都對同一款疫苗,審批通過了。
不過,就算是疫苗研發成功,真正制約它的有效性的,其實是生產和分發。
而在中國,疫苗接種計劃什麼時候可以啟動?
全球範圍內的重新開放,還要等待多久?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即將到來的新冠疫苗。
· 1 ·
中國疫情防控得好
反讓疫苗研發受阻
新冠疫苗的研發速度有多快呢?
從開始研發到公布三期臨床結果,國際上的三款疫苗只用了不到11個月。
這是什麼概念呢?按照常規,一款疫苗的研發需要8到10年,即便如此成功率也只有兩成左右。之前伊波拉疫苗從研發到上市,也用了整整五年的時間。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9日,英國貝爾法斯特,民眾接種新冠疫苗。圖/人民視覺
新冠疫苗研發有五條路線,其中mRNA疫苗率先驚豔登場,最先通過三期試驗的兩個疫苗,都是用的這個技術。
因為它並不用合成完整病毒,所以研發周期更短,量產起來也更快,免疫原性也更強。
不過,這個疫苗也有弊端,那就是RNA分子天生不穩定,製成的疫苗在運輸和儲存上,條件都極為苛刻。
相比之下,有兩款中國疫苗走的是滅活疫苗的傳統路線,對溫度的要求就沒那麼高。
這兩家企業分別是國藥中生和科興生物,是新冠疫苗研發中,起步最早的一批。
不過,現在新冠疫苗進入了三期試驗收穫期,為什麼中國的滅活疫苗卻遲遲沒有「撞線」呢?
這很大程度上,跟中國疫情防控得好有關。
入夏以來,中國新冠病例十分稀少,這對疫情防控是個好消息,卻影響了疫苗的研發。疫苗的安全性測試需要在國內進行,至於療效如何,就必須在國外試驗了。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分析,現在發病人數排在最前的美國和印度,因為和中國的關係現狀,有效合作很難進行。
所以科興生物的三期臨床就選在了巴西,這是全球發病人數排第三的國家。不過,巴西國內政治動蕩,雖然科興和聖保羅州州長達成了合作,但這個州長和聯邦總統在疫苗問題上意見不和,這一度導致了試驗暫停。
而另一家中國企業國藥中生,選擇了阿聯作為疫苗的主要試驗地,然而當地的新增感染者數量有限,導致中期數據分析遲遲達不到人數的最低要求。
· 2 ·
有效性達標
但覆蓋率更重要
整體來看,研發出來的新冠疫苗,效果比預期的要好。
6月份時候,美國FDA曾經發布了一份指導文件,建議新冠疫苗的有效性底線設置為50%,這比一般疫苗的標準低了一些,平時的要求是70%。
現在看來,目前通過了三期試驗的幾款疫苗,都比這個最低標準高了不少。
不過,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現在的緊急疫苗使用,很多人關注保護率,但實際上,要控制病毒的大流行,疫苗的人口覆蓋率更重要。
其中,70%-80%的覆蓋率比較安全,而60%的覆蓋率將是底線。不過考慮到醫療資源有限,想在明年一年之內,在全球範圍內全面實現疫苗接種,這是幾乎不可能的。
△科興生物研發的滅活疫苗。圖/財新網
現在,中國企業研發的疫苗,也在等待著上市。
11月25號,國藥中生的副總經理石晟怡表示,公司已經向國家藥監局提交了疫苗的上市申請。
12月8號的時候,這款疫苗在阿聯獲批了,根據阿方提供的數據,疫苗有效性達到了86%,比mRNA疫苗低了不少。儘管接種者的發熱概率比較低,但這款疫苗的免疫原性還不夠突出。
實際上,早在今年6月,中國就開始了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首先在央企的出國人員中展開,隨口擴大到了各大企業的出境人員,除了這些,公務員、一線防疫人員和留學生群體,也都屬於高風險人群。
根據財新記者的了解,未來中國的新冠疫苗接種,將會按照省的單位來推進。
· 3 ·
冷鏈不能中斷
疫苗運輸的最大挑戰
不過,就算是疫苗研發成功,生產和分發的環節不到位,也會制約它的有效性。
△在短短幾天內要完成端到端的運輸,實現全程的溫度控制,戰勝「最後一公裡」的挑戰,並且完成疫苗分發節點的安排,這都都需要具體的設計,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圖/財新網
根據杜克大學11月的統計數據,現在全球各國的疫苗訂單,已經達到了96億劑。
而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專家測算,要實現群體免疫,就要給全球70%-90%的人口接種疫苗,這意味著全球75億人口,至少需要100億劑疫苗。
現在,多家疫苗企業都在加速生產,以應對明年的大量訂單。但在這背後,困難仍然存在,那就是疫苗質量必須達標。
根據世衛組織的一項研究,全球每年有超過一半的疫苗被浪費掉了,這是因為缺乏完整的冷鏈物流。
即將上市的主要疫苗產品,運輸中的溫度要求是2-8攝氏度,但身負重任的輝瑞疫苗,必需的溫度是零下70度。
除了溫度上的要求,物流運輸本身也是一大難題。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估算,就算是全球每個人都只注射1劑新冠疫苗,要完成這樣巨大的運輸量,也需要8千架次滿載的波音747。
所以新冠疫苗的全球運輸,被稱為了全球航空貨運業的「世紀使命」。
一項追蹤疫苗配送的研究表明,要是冷鏈斷裂,大概有兩到三成的疫苗會因此失效。而運輸儲存上的不規範,甚至會讓疫苗變成了「毒苗」。
為了應對新冠疫苗的運輸問題,現在人們都想出了哪些辦法?
……
· 張鴻說 ·
群體免疫裡的大國義務
和這個世界的經濟格局差不多,現在最先供應的疫苗,已經被高收入國家壟斷。
輝瑞和Mordena在明年80%的產能,都預訂給了歐美的幾個大國和日本了。
疫苗的公平分配,最終還是要靠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現在包括中國在內,已經有186個經濟體加入了。
根據計劃,收入偏低的國家要取得疫苗,不需要預繳費用,還能受到計劃的補貼。
到明年年底前,計劃預計提供20億劑疫苗,優先給醫療衛生和社會工作者接種,隨後是高風險人群。但這夠不夠,仍然不得而知。
可以確定的是,就像張文宏一再強調的,疫情面前,人類是一個整體,中國疫情的最終控制取決於全球疫情的有效控制。
對於任何一個大國來說,都有義務去幫助國際上的非疫苗生產國,逐漸建立疫苗支持下的群體免疫。
因為,沒有人能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