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 歐美還要翻「三座大山」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群體免疫, 歐美還要翻「三座大山」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英國記者 林日 青木 紀雙城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丁雨晴】上周,英國開始在國內廣泛接種新冠疫苗;本周,在相關疫苗獲緊急使用批准後,美國也開啟其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疫苗接種運動。由於飽受新冠疫情肆虐困擾,疫苗投入使用讓歐美感到興奮,這從英國衛生大臣淚灑節目現場、美國官員用「D日」(二戰諾曼第登陸日)形容大規模接種疫苗就可看出。但這真的意味著曙光就在眼前嗎?在疫苗獲取上,一些發達國家快速搶佔資源,甚至因此而受到抨擊,即便如此,它們重回「正軌」之路也不平坦。足夠的接種比例、疫苗產能和疫苗有效性等存在不確定性,而這些都是歐美實現群體免疫必須翻越的「大山」。

美國,反疫苗組織暗流湧動

簡·奧利安是一名醫生,她對新冠疫苗持懷疑態度,並一直鼓吹推廣抗瘧疾藥物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近日作為證人,她出席了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奧利安說,她不會接種新冠疫苗,因為她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她補充說,她反對政府推動所有美國人接種新冠疫苗。

在感染和死亡病例飆升的背景下,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無疑讓經歷漫漫長夜的美國看到一線曙光。但與此同時,反疫苗勢力的聲音漸增。有評論稱,不少人對科學和政府的信任已嚴重動搖,最令人擔憂的是有色人種社區對疫苗的警惕和對醫療機構的不信任,儘管死於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幾乎是白人的3倍,卻只有不到一半(42%)的非裔美國人表示願意接種疫苗。

「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給陰謀論者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散布有關新冠疫苗的神話和謊言是非常危險的,這是參議院共和黨人現在最不應該做的事情之一。」美國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日前在一份聲明中說。但至少有兩名共和黨眾議員似乎贊同奧利安反對政府授權使用疫苗的警告。他們在推特上明確表示:美國人應有拒絕的自由。

奧利安是美國內科與外科醫生協會的執行董事。據《紐約時報》報導,這個協會甚至起訴政府,試圖迫使政府從國家庫存中調撥羥氯喹用於治療新冠肺炎。這個組織在一些博客文章中敦促人們對新冠疫苗保持謹慎,比如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我們是否應該排隊等待一種90%有效的疫苗?」奧利安還對媒體說,對年輕人接種新冠疫苗表示擔憂,該疫苗有可能影響生育能力……

此類聲音引起許多專業人員的憂慮。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愛默生·布魯金表示,相同的運動曾先淡化新冠疫情嚴重性,然後淡化病例數量和死亡人數,現在又瞄向疫苗。

研究網上虛假信息的非營利組織「初稿」(First Draft)表示,反疫苗陰謀論的論點主要有5個方面:1.質疑人們是否需要接種疫苗;2.指責製藥公司和政客為了利益而推銷疫苗;3.聲稱媒體與製藥公司勾結;4.宣稱強制接種新冠疫苗是為了控制人口;5.傳播無根據的指控,稱新冠疫苗是用流產的胎兒製成。

根據美國數據公司Acxiom11月25日至12月4日進行的一項調查,陰謀論正在塑造人們對新冠疫苗的看法,對於新冠肺炎的死亡率被故意誇大的說法,44%的受訪者說有一些道理,22%的人認為「絕對正確」。甚至有41%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或肯定是由強大的力量或人創造並傳播的。

《今日美國報》認為,有關疫苗的虛假信息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多年,引發一場根基深厚、影響深遠的反疫苗運動。大大小小的反疫苗組織、希望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兜售虛假健康藥物的小販數量龐大。研究人員警告稱,社交媒體平臺可能無法遏制反疫苗聲音,這簡直是「傳染病」的第二次大流行。

這類警告並不誇張。12月3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這樣說:「人們已經失去對疫苗能夠奏效的信心。有關數字確實低得『令人震驚』。一位總統和一位副總統怎麼做很重要……至關重要的是向美國人傳達這麼做(接種疫苗)是安全的。」

回歸正常,他們期待的時間表

對於通過疫苗實現群體免疫,從而恢復社會秩序,美歐國家有規劃,也有期待。13日,美國政府「曲速行動」計劃的首席科學顧問斯拉維表示,期望美國於明年5至6月實現群體免疫。他同時表示,民眾有權決定是否接種疫苗,但希望民眾明白接種的重要性。

在英國,據報導,政府希望生活能夠在明年春天回歸正常。英國政府已訂購4000萬劑新冠疫苗,按照每人注射兩劑來計算,可以覆蓋2000萬人。英國廣播公司分析稱,已有報導稱輝瑞的產量有問題,這會帶來疫苗供應是否穩定的問題,而且輝瑞疫苗需要在超低溫條件下儲存。因此,英國將希望寄托在牛津大學開發的疫苗上。如果該疫苗獲得監管機構開的綠燈,那麼2021年頭幾個月,為最脆弱的人群接種疫苗將取得快速進展。

德國則希望在2021年第一季度啟動接種計劃。為實現群體免疫,德國的目標是為2/3的人口接種疫苗,預計2022年前完成。德衛生部的文件顯示,通過和歐盟聯合採購,德國有望獲得約3億劑疫苗。

但擺在面前的一個問題是,在美歐發達國家,民眾對新冠疫苗的認識遠未統一。美國皮尤研究中心11月下旬對1萬多名美國人進行問卷調查,僅有60%的人表示肯定或者可能接種。對於是否願意成為第一批接種的人群,37%的人表示很願意,62%的人不太情願。具體到種族,非洲裔願意接種疫苗的比例最低,僅為42%,白人願意接種的比例為61%,亞裔願意接種者比例最高,達到83%。

自5月以來,民調機構至少已進行7項有關美國人接種新冠疫苗意願的調查,大部分民調顯示,願意接種的比例為50%至70%。但按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的話說,只有75%至80%的人接種新冠疫苗,才能產生使民眾重返正常活動的足夠強勁的群體免疫性。

德國有類似情況。德國健康保險公司巴爾默11月下旬進行的調查顯示,在16歲以上人群中,只有53%的人計劃接種新冠疫苗。至於為什麼不願接種,68%的人對疫苗安全性有懷疑,60%的人擔心副作用過多,22%的人表示他們通常不考慮接種疫苗。這種情況下,德國越來越多的反疫苗人士參加各種遊行就不足為奇了——幾乎每周在各個城市都有此類活動。

根據輿觀調查公司(YouGov)的數據,今年7月,約32%的法國民眾表示,即便新冠疫苗成功研發,他們也拒絕接種。過去十多年,明確拒絕各類疫苗的法國人始終維持在25%-30%之間。在英國,最近的調查顯示,近半數英國人對疫苗的安全性存有擔憂,1/3可能拒絕接種疫苗,44%的受訪者稱不應通過法律強制公眾接種疫苗。

客觀而言,由於研發時間緊張,投入試驗的周期不夠長,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讓很多人關心,有關疫苗的一些副作用也陸陸續續地被報導出來。因此,專家對歐美疫苗接種效果謹慎看待。德國疫苗接種委員會成員斯特凡·特羅施克說,目前還沒有疫苗副作用的大規模數據,缺乏研判可能造成長期後果的資料。

美國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除了民眾的個人意願,疫苗本身、運輸和產能等都是影響新冠疫苗在歐美推廣的因素。他提到輝瑞疫苗臨床數據大概只有3個月的,疫苗帶來的抗體能持續多久還不確定,而這是疫苗有效性的重要依據。此外,目前還不知道輝瑞疫苗接種者是否還可能感染病毒或傳染別人。

「大規模疫苗接種面臨諸多必須克服的障礙,包括全國性的(疫苗接種)規劃和物流、疫苗生產、公眾不信任和徘徊不去的科學未知數等。」美國「Axios」新聞網總結說。該媒體援引美國州和地方衛生官員協會會員麥可·弗雷澤的話說,在一個像美國這樣龐大且多樣化的國家,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逐州、逐縣、逐街區、逐人接種疫苗」。

「這個問題不解決,將前功盡棄」

「我們的研究認為,可能要到明年8月下旬以後,也就是秋季來臨前,美國能實現2/3的人口接種疫苗,再加上大約有10%的人已經有抗體,將出現群體免疫效果。」陳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拜登新政府能實現他的短期目標,在就職100天內分發一億劑疫苗,並有50%的民眾願意接種,那麼到明年6月底,美國可以將新冠病毒的R0值降到1以下,即1個人只會傳染不到1個人。但如果百日目標不能實現,疫情就可能拖下去,延續到明年秋冬季甚至2022年。

「疫苗最重要的參數有3個:有效性、產能和供應鏈是否充足以及民眾的接種意願。美國人對疫苗質疑和反對的影響可能是決定性的。」陳希說,假設新冠疫苗有效性良好,政府執行力沒有問題,能夠確保產能和供應鏈,那麼最後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民眾的配合度。如果接種意願很低,前面的努力都將前功盡棄。

在陳希看來,英國在這方面比美國要好一些,反疫苗聲音明顯弱於美國。這和兩國文化有比較大的關聯,美國是新教移民國家,民眾非常崇尚自由。與此同時,英國人口相對較少,已經可以確保約1/3到1/2的民眾獲得疫苗。但英國也存在明顯問題,即「脫歐」帶來的額外風險,這也可能是英國率先宣布批准輝瑞疫苗緊急使用的重要原因。

在德國,政府多次強調不會強制民眾接種疫苗。但一些專家表示,如果自願接種疫苗的民眾比例沒有達到2/3,政府應該強制進行,因為接種疫苗的風險大大低於疾病的風險,而其他方法又不能消滅疫情。這也是一些反疫苗人士所擔心的。還有人擔心,如果沒有接種或無免疫證明的人無法從事某些職業,可能會導致出現「間接強制接種」。

眼下,為說服更多民眾,已經展開疫苗廣泛接種活動的英美在嘗試加大努力。據英國《衛報》報導,英國公立醫療系統正在發起宣傳活動,鼓勵公眾參與接種計劃,並打算邀請名人及有影響力的人物擔任宣傳大使。報導透露,雖然具體人選尚未確定,一直為貧窮學童爭取免費午餐的曼聯球星拉什福德以及英國王室成員將是適當人選,邀請政界人士擔任宣傳大使則不會被考慮。

「歷史表明,精心開展的公眾教育活動有助於提升公眾對疫苗的信心。」美國「政治真相」網稱。馬裡蘭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馬修·勞倫斯提到,美國以前曾開展過成功的大規模疫苗接種活動,包括上世紀50年代脊髓灰質炎以及更近的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期間。「維繫公眾信任將取決於就疫苗的益處與副作用發出清晰信息,研發企業與研究人員就既有新冠疫苗的可知與不可知性保持透明,以及與社區和個人持續接觸並開展對話等。」勞倫斯說。

據《紐約時報》13日報導,川普政府已推出一個2.5億美元的公共教育項目,旨在鼓勵更多美國人接種疫苗,第一波全國性廣告將於本周投放。文章稱,聯邦政府官員承認,他們面臨的挑戰巨大,因為今年大部分時間裡,這屆政府貶低科學家、推出無效治療措施、淡化疫情嚴重性,現在卻匆忙地想讓民眾相信疫苗。文章稱,這一「建立疫苗信心」項目將重點針對官員們眼中的中間立場民眾,這些人對接種疫苗猶豫不決,可以被說服。

相關焦點

  • 【專業】擔心歐美先建立了群體免疫,我們沒有怎麼辦?
    小白講實驗,帶你走進科研殿堂,助你從實驗小白變身科研達人實驗小白  (以下內容整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劉嘉教授朋友圈
  • 「群體免疫」金錢下的謊言
    一年多來各國在不斷抗疫的同時也在努力追溯病毒的來源,結合國際上多個國家專家研究結果,新冠病毒在歐美國家的出現要遠遠早於中國,但西方國家發病初期在夏秋季氣溫相對較高,人口密度不大所以發病沒有出現集中爆發,也沒有得到重視;而我國在疫情出現時即高度重視並及時動員全國力量抗疫,所以成為世界疫情"吹哨人",為全球抗疫爭取了"空窗期",所作出的貢獻得到世衛多次強調並讚許,然而西方部分國家不思積極抗疫救民
  • 英國加拿大開始緊急接種新冠疫苗,但實現群體免疫還要多久?|重點來了
    全球範圍內的重新開放,還要等待多久?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即將到來的新冠疫苗。儘管接種者的發熱概率比較低,但這款疫苗的免疫原性還不夠突出。 實際上,早在今年6月,中國就開始了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首先在央企的出國人員中展開,隨口擴大到了各大企業的出境人員,除了這些,公務員、一線防疫人員和留學生群體,也都屬於高風險人群。 根據財新記者的了解,未來中國的新冠疫苗接種,將會按照省的單位來推進。
  • 群體免疫的作用機制是什麼?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7日 生物谷BIOON/ --人們通常會以這樣的藉口拒絕接種疫苗:我周圍的人都打了,那我為什麼還要打呢?答案十分簡單,人們需要打疫苗的事實,以及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打疫苗的心裡作用,都來自於一個叫做"群體免疫"的概念。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佛系免疫?
    大家好學習使人進步,我是log宇,今天聊一聊英國的群體免疫。前幾天,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決定讓大約60%--70%的英國人口接觸病毒,可以犧牲50萬人,也叫佛系抗疫,以獲得群體免疫。根據英國的醫學顧問瓦蘭斯說群體免疫就是足夠多的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他們就為其他一些易感染人群提供了保護。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而且他會縮短傳染病的整體時間,減少疾病對生產力的影響時間。這個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不少爭議。
  • 三座大山是很難逾越的巨大障礙!
    一、第一座大山一一對待雙方後輩問題對於半路夫妻來說,對待雙方後輩的問題,我認為是最重要也是最複雜的一個問題。我嶽父有三個子女,對方阿姨有四個子女,三個女兒和一個小兒子。我嶽父與這位阿姨結婚的時候,女方的三個女兒已經出來工作了,但是她的小兒子只有十歲出頭,正在上小學。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群體免疫可行?大錯特錯
    aim is to 旨在 目標是Herd immunity:syn group immunity, 群體免疫,社區免疫意為:if enough people are immune, those without immunity can be protected.當足夠多的人產生免疫後,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也會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
  • 國家群體免疫,病毒競爭上崗
    早在2月份,歐洲就出現過新的變種,並且這種變種成為後續歐美主流的傳播種類,並且仍然以每個月1-2次突變進行著。甚至,最近重創英國、被命名為「B117」的病毒變體,其實也在今年9月的一些病例就已經存在這種變體。在大多數情況下,突變都是無關痛癢,因為沒有突變到關鍵位置,對病毒的傳染性和致病性並無任何改善。
  • 【家鄉的花草樹木——六座大山荊芥】
    聽到「六座大山荊芥」這個名字,是不是覺得很不同凡響?那麼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呢?先上張圖。在公園的東面有一座幾米高的土坡,之前我喜歡站在那裡眺望遠方,這次又走到那裡,看到土坡上生長了很多開著淡紫色小花的植物,一查之下,方得知它們叫做「六座大山荊芥」,如此與眾不同的名字,想不關注都沒有辦法啊。
  • 群體免疫的虛假承諾
    支持讓病毒順其自然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約束的,這些觀點都有一個共同的誤解,那就是什麼是群體免疫,以及如何最好地實現群體免疫。在這裡,《自然》雜誌回答了關於這個有爭議的想法的五個問題。什麼是群體免疫?當病毒不能傳播時,群體免疫就會發生,因為它不斷遇到免受感染的人。
  • 概念陷阱:病死率、R0和群體免疫
    本文就來談談,科學家們估算病死率(也稱致死率)、R0和群體免疫這三個測量值的難度和誤差。 病死率 首先來看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我認為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Case fatality ratio。
  • 「群體免疫」爭議再起,科學界又撕裂了嗎?
    在一些人看來,該《宣言》代表了科學界內部對於「群體免疫」的意見撕裂。事實上,該《宣言》一出,諸多科學家和學術機構對此表示強烈反對,「沒有科學證據支持他們的立場」。首先,沒有證據表明我們能很快達到群體免疫,恢復正常生活可能導致成千上萬人的感染和死亡,也給有色人種帶來更大的風險;其次,該《宣言》無視與病毒作鬥爭的現有方法,包括佩戴口罩、保持距離、勤洗手、進行檢測和實施隔離等等;瑞典等開展類似群體免疫做法的國家已經失敗,在北歐國家中,瑞典的死亡率最高。
  • 要推行群體免疫,630萬美國人或成犧牲品
    在前些日子這位沒有接受過任何流行病學的專家居然向川普建議:美國是時候要對新冠病毒實行群體免疫策略了!現在應該讓病毒更多擴散到美國各地,以便讓身體健康的人獲得免疫。所以很多官員懷疑,川普已經聽信了阿特拉斯的建議,開始讓美國走向"群體免疫"道路。
  • 英語小課堂:惹爭議的「群體免疫」怎麼說?
    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對政府的「群體免疫」措施進行解釋。他表示:「我們希望讓絕大多數人感染這種病毒後能夠建立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如此一來更多的人就會因此而受益。」
  • 英國「群體免疫」行得通嗎?
    「新冠病毒會引起很強的群體免疫力嗎?還是像流感一樣,每年都會出現新的病毒株,需要重複接種疫苗?我們還有很多關於新冠病毒免疫反應的知識需要學習。」在一封公開信中,來自英國各大學的229名科學家表示,英國政府的防控措施將給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帶來額外的壓力,署名人也聯合批評了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倫斯(Patrick Vallance)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派屈克在周五表示:「絕大多數人是輕症,因此要建立某種群體免疫力,這樣更多的人對這種疾病免疫,我們就能減少傳播。」
  • 群體免疫與SARS-Cov-2的意義
    換句話說,群體免疫是由於缺乏大量的易感個體,因此受感染的個體無法使流行病繼續傳播。它源於通過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獲得的個體免疫力。群體免疫一詞最初是在一個多世紀前引入的。在20世紀後半葉,隨著計劃免疫的擴大,對免疫覆蓋率目標的制定,消除疾病的討論以及對疫苗接種計劃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的需要,該術語的使用變得更加普及。
  • 群體免疫?細思極恐的抗擊疫情方式
    比如最近比較流行的「群體免疫」。從百度百科的解釋中我們得知免疫是指:是指人群或牲畜群體對傳染的抵抗力。乍眼一看。這個定義沒什麼問題。但是我們再看他更近一步的解釋:群體免疫水平高,表示群體中對傳染具有抵抗力的動物百分比高。真是細思極恐。群體中具有抵抗力的百分比高則表示群體免疫能力最高。接下來我們討論什麼情況下群體免疫能力會變高。
  • 瑞典:沒有證據顯示「群體免疫」有效
    在失控的疫情面前,瑞典現在可能不得不承認「群體免疫的失敗」。圖源Bloomberg據彭博社(Bloomberg)11月24日報導,瑞典公共衛生局首席傳染病專家安德斯·特格內爾(Anders Tegnell)當日在簡報會上表示:「群體免疫很難,我們目前看不到任何群體免疫減緩疫情傳播的跡象。」這意味著在遏制疫情方面,瑞典所謂的「群體免疫」幾乎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