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金錢下的謊言

2021-01-09 見聞讀觀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發現了多例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的不明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性傳染病病例,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

一年多來各國在不斷抗疫的同時也在努力追溯病毒的來源,結合國際上多個國家專家研究結果,新冠病毒在歐美國家的出現要遠遠早於中國,但西方國家發病初期在夏秋季氣溫相對較高,人口密度不大所以發病沒有出現集中爆發,也沒有得到重視;而我國在疫情出現時即高度重視並及時動員全國力量抗疫,所以成為世界疫情"吹哨人",為全球抗疫爭取了"空窗期",所作出的貢獻得到世衛多次強調並讚許,然而西方部分國家不思積極抗疫救民,卻惡意藉機向我國潑髒水。

抗疫初期國家即調集大量人力物力、不惜代價啟動全國抗疫行動,截至3月13日,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已經達到了1169億元,經過數月的努力,我國抗疫得到全面的控制;反觀部分西方國家,為了保住所謂的經濟發展竟然發明出了群體免疫的詞彙來坑蒙本國人民,且不說新冠作為一種新型病毒我們對它毫不了解更別說高效的救治方案,單說病毒是否能群體免疫都是個不確定的事,每年全世界都會有大量的人患病毒性感冒,請問誰對感冒病毒群體免疫了?更何況病毒存在變異的問題,如不能得到及時的控制,病毒變異將會給抗疫帶來不可估量的嚴重後果。

特別是美國,美國本身財大氣粗、科技發達,本來在抗疫上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但偏偏一開始就在經濟和人民生命的問題上出現選擇困難,最後竟然因貽誤時機、將錯就錯宣傳什麼群體免疫,結果30萬人就這樣為幾個政棍失去了生命;就在川普為感染率直線上升而喜出望外的標榜群體免疫即將成功時,變異的新冠病毒在英國傳播開來,雖然本次變異暫時還沒有展示它的威力,但也明確的告訴了那些指望群體免疫的半腦們一件事,除非你的免疫系統神奇的對所有冠狀病毒具有強力免疫能力,不然將會因為所謂的群體免疫政策不斷的失去本該鮮活的生命。

我們有句老話: 路遙知馬力 患難見真情!新冠揭開了那些每天都標榜人權、人本的國家的面紗,在他們眼裡沒有具體的人,而是概念的人,每一個單獨的生命都是可以被漠視的,甚至是30萬人,那麼還有什麼謊言不能說的嗎

相關焦點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豪賭還是謊言?
    (左圖模擬的英國新冠肺炎死亡增長曲線(情景1為綠色,情景2為紅色,情景3為灰色)與報告的累計死亡病例數(方形圖案)的吻合情況;右圖為模擬的不同情景下,英國易被感染人群的比例隨時間的變化)研究人員還表示,病毒可能在1月中旬在英國流行。但主導研究的古普塔教授表示,這個數據比較局限,還需要開始大規模的抗體檢測,以評估目前處於流行病的哪個階段。
  • 疫苗和「群體免疫」,殊途同歸下的漫長抗疫之路
    至於疫苗能不能抑制住疫情,這個問題其實嚴格來說和「群體免疫」有著一定的相似,卻又有很大差距:一、「群體免疫」的致命弱點早前不少西方國家生成要進行「群體免疫」,進而遭致廣泛批評。拋開「群體免疫」所導致的大量損失不說,「群體免疫」本身還有著一個致命弱點:抗體在人體的存活時間。通常人類患某種病後絕大部分情況下,很難再患上同樣病症。
  • 群體免疫的虛假承諾
    支持讓病毒順其自然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約束的,這些觀點都有一個共同的誤解,那就是什麼是群體免疫,以及如何最好地實現群體免疫。在這裡,《自然》雜誌回答了關於這個有爭議的想法的五個問題。什麼是群體免疫?當病毒不能傳播時,群體免疫就會發生,因為它不斷遇到免受感染的人。
  • 群體免疫與SARS-Cov-2的意義
    換句話說,群體免疫是由於缺乏大量的易感個體,因此受感染的個體無法使流行病繼續傳播。它源於通過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獲得的個體免疫力。群體免疫一詞最初是在一個多世紀前引入的。在20世紀後半葉,隨著計劃免疫的擴大,對免疫覆蓋率目標的制定,消除疾病的討論以及對疫苗接種計劃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的需要,該術語的使用變得更加普及。
  • 全網討論的「群體免疫」究竟是...
    群體免疫是一個流行病學研究領域的學術概念,英文是 herd immunity(在群體免疫的概念中的herd指的是人群),也可以被成為:community immunity, population immunity, 或者social immunity。
  • 「群體免疫」:達爾文進化論的思路?
    (第一行:沒人獲得抗體,所以群體基本淪陷;第二行:極少數人獲得抗體,仍導致群體中絕大多數人被感染;第三行,絕大多數人形成抗體,群體免疫需要達到的效果也就是右側出現佔絕大多數的黃色小人,這樣就實現群體免疫的效果,極少部分未獲抗體者不會對群體造成大的影響。)
  • 英國「群體免疫」行得通嗎?
    「新冠病毒會引起很強的群體免疫力嗎?還是像流感一樣,每年都會出現新的病毒株,需要重複接種疫苗?我們還有很多關於新冠病毒免疫反應的知識需要學習。」在一封公開信中,來自英國各大學的229名科學家表示,英國政府的防控措施將給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帶來額外的壓力,署名人也聯合批評了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倫斯(Patrick Vallance)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派屈克在周五表示:「絕大多數人是輕症,因此要建立某種群體免疫力,這樣更多的人對這種疾病免疫,我們就能減少傳播。」
  • 群體免疫可行?大錯特錯
    aim is to 旨在 目標是Herd immunity:syn group immunity, 群體免疫,社區免疫意為:if enough people are immune, those without immunity can be protected.當足夠多的人產生免疫後,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也會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
  • 兒童預防接種日,淺談「群體免疫」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提出這個主題特別適宜,在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新冠的當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疫苗能儘快研製成功。個人接種疫苗除了避免自己患上傳染病外,更重要的,也是構築整個社會群體免疫的重要一份子。下面就請問藥師團隊擅長提供疫苗諮詢的郭琳藥師和我一起,給大家談一下群體免疫的相關知識。
  • 群體免疫?細思極恐的抗擊疫情方式
    比如最近比較流行的「群體免疫」。從百度百科的解釋中我們得知免疫是指:是指人群或牲畜群體對傳染的抵抗力。乍眼一看。這個定義沒什麼問題。但是我們再看他更近一步的解釋:群體免疫水平高,表示群體中對傳染具有抵抗力的動物百分比高。真是細思極恐。群體中具有抵抗力的百分比高則表示群體免疫能力最高。接下來我們討論什麼情況下群體免疫能力會變高。
  • 群體免疫 歐美還要翻「三座大山」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群體免疫, 歐美還要翻「三座大山」【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英國記者 林日 青木 紀雙城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丁雨晴】上周,英國開始在國內廣泛接種新冠疫苗;本周,在相關疫苗獲緊急使用批准後,美國也開啟其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疫苗接種運動。
  • 英政府拋出「群體免疫」策略引爭議 此舉或產生嚴重後果
    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13日在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採訪時,派屈克表示,約60%的英國人將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
  • 群體免疫的作用機制是什麼?
    答案十分簡單,人們需要打疫苗的事實,以及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打疫苗的心裡作用,都來自於一個叫做"群體免疫"的概念。長話短說,這並不是關乎你自己,而是關乎那些無法接種疫苗的人。例如剛出生的寶寶以及接受化療的人群。在一個封閉的群體中,如果接種疫苗的人比例越多,那麼病原體傳播的難度就會越大。
  • 群體免疫,將讓中國陷入「囚徒困境」!
    」:通過積極的防疫措施,在醫療系統不崩潰的前提下,儘量拉長「群體免疫」的時間——本質上和英國的防疫策略是一樣的。 不僅是英國和德國,仔細分析歐洲各國、日本、新加坡的政策,「主動性群體免疫」儘管很少公開討論,但實質上大家都在這麼幹…… 各國為什麼會採取」群體免疫「策略? 可能與不確定何時能研究出有效疫苗、也不確定是否能研究出有效疫苗有關。
  • 群體免疫,「社會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歐洲大陸逐漸成為疫情震中之時,英國政府為了保護經濟的發展,大力推行「群體免疫」政策。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接受採訪時稱,約需要60%英國人感染輕症新冠肺炎,來獲得群體免疫,從而達到保護全體英國人的目的。在疫情初期,英國沒有針對疫情採取實質性的防護措施,學校酒吧等人群聚集場所仍然開放,民眾工作娛樂不受限制。
  • 「群體免疫」爭議再起,科學界又撕裂了嗎?
    在一些人看來,該《宣言》代表了科學界內部對於「群體免疫」的意見撕裂。事實上,該《宣言》一出,諸多科學家和學術機構對此表示強烈反對,「沒有科學證據支持他們的立場」。首先,沒有證據表明我們能很快達到群體免疫,恢復正常生活可能導致成千上萬人的感染和死亡,也給有色人種帶來更大的風險;其次,該《宣言》無視與病毒作鬥爭的現有方法,包括佩戴口罩、保持距離、勤洗手、進行檢測和實施隔離等等;瑞典等開展類似群體免疫做法的國家已經失敗,在北歐國家中,瑞典的死亡率最高。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佛系免疫?
    大家好學習使人進步,我是log宇,今天聊一聊英國的群體免疫。前幾天,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決定讓大約60%--70%的英國人口接觸病毒,可以犧牲50萬人,也叫佛系抗疫,以獲得群體免疫。根據英國的醫學顧問瓦蘭斯說群體免疫就是足夠多的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他們就為其他一些易感染人群提供了保護。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而且他會縮短傳染病的整體時間,減少疾病對生產力的影響時間。這個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不少爭議。
  • 喬治亞大學:群體免疫是不切實際的防疫策略
    ,不會自然「消失」的傳染病在自然狀態下的一種必然的結局,即動物或人群中多數個體自然感染後或死亡,或獲得對疾病的免疫,從而抑制疾病在該社群的傳播。」——論文直接以「傳播動力學揭示COVID-19群體免疫策略不切實際」作為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