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將「wave after wave「,中國怎麼辦?
1月20日武漢疫情曝光,3月初歐洲疫情從義大利大暴發,一個月內歐洲各國相繼曝出令人「震驚」的成績單:
新冠病死人數前10的國家,8個是歐洲國家
上圖不包括中國數據 /新浪新聞 4月9日10點數據
新冠病死率前10的國家,7個是歐洲國家
病死率排名前10的國家 /丁香園 4月9日10點數據
病死率高的客觀原因
在歐洲各國「畸高」的病死率背後,除了各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外,客觀的因素包括:
篩查能力不足導致的篩查率低;
對輕症病人和無症狀感染者採取居家隔離的措施;
大多數確診並被送入醫院的是病情較重的病人;
ICU資源不足,導致重症病人病死率上升。
這一切都和二月份的武漢高度類似,「醫學界」讀者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何歐洲各國病死率如此之高。
高病死率背後的防疫策略
4月6日被送入ICU的英國首相鮑裡斯曾在3月上旬公開宣布,英國將執行「群體免疫」策略。這個策略並未完全按照首相的意圖執行——由於英國患病者爆發式上漲、重症病人暴增導致醫療系統進入緊急狀態,不得不修改防疫策略,採取更嚴格的隔離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英國仍沒有採取大規模核酸篩查、輕症病人仍然在居家隔離,雖然建設了「方艙醫院」,但其作用卻是收治重症病人。
英國NHS下轄醫院面臨極大的接診壓力,多數醫院的ICU超負荷運轉。/The Independent
歐洲「優等生」德國的對策
德國是本次疫情中,歐洲少有的「優等生」。
德國很早採取了大力度篩查、儘早收治等措施,加之德國ICU資源相對豐富,病死率在歐洲各國中屬於優等生——病死率剛突破2%。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教授陸蒙吉披露了德國的防疫策略:通過積極防疫、儘量平推疫情波峰、延緩疫情進程,最終實現「群體免疫」,並認為「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長,我們認為是至少兩年」。
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教授陸蒙吉 /中國新聞周刊
筆者認為,德國的抗疫策略可歸納為「主動性群體免疫」:通過積極的防疫措施,在醫療系統不崩潰的前提下,儘量拉長「群體免疫」的時間——本質上和英國的防疫策略是一樣的。
不僅是英國和德國,仔細分析歐洲各國、日本、新加坡的政策,「主動性群體免疫」儘管很少公開討論,但實質上大家都在這麼幹……
各國為什麼會採取」群體免疫「策略?
可能與不確定何時能研究出有效疫苗、也不確定是否能研究出有效疫苗有關。
參照「西班牙大流感」的情況,疫情將至少將延續1年半。根據此次新冠疫情的傳播範圍、病毒的隱匿性和強傳染力特徵、世界各國抗疫政策的不統一、各國政府治理能力的差異,筆者預計本次新冠疫情將會延續更長時間。
這意味著,各國政府必須在保經濟、保民生以及抗疫之間做艱難的平衡——最終,各國政府必須在「生命的代價」上做出審慎的衛生經濟學評估,並做出決策。
欠發達地區很可能「被動式」群體免疫
除了這些採取「主動性群體免疫」的國家,我們還應該關注非洲、南亞、中東、南美一些欠發達國家。
在有些地區,自來水洗手是一種特權、消毒液是奢侈品、口罩和防護服是稀缺品,目前疫情已經傳播到了這些地區。
由於公衛系統缺失、醫療體系薄弱,這些地區的政府不管是學習中國的「防疫總體戰」、還是學習歐洲的」主動性群體免疫」,實際上都意義不大——很可能會演變為「被動式群體免疫」,疫情不受控制的擴散,直到達成群體免疫。
4月1日,瓜亞基爾,死者的屍體擺放在人行道上 /華盛頓郵報
中國怎麼辦?
美國華裔病毒學家何大一預測說:新冠疫情將「wave after wave「。
很顯然新冠疫情在全球已經演變成為」持久戰「,我們可以做好本國防疫、可以扎牢國門,但現在不得不考慮最糟糕的情況——等歐洲、北美、日本等發達地區各國通過2年或更長,如德國所計劃的那樣,完成「主動性群體免疫「之後;等南亞、非洲、南美、中東等欠發達地區國家完成」被動性群體免疫「後,中國怎麼辦?
那時候,世界各國基本完成「群體免疫」,但由於病毒已廣泛傳播、疫情仍然「wave afer wave」,而我國大量的未免疫人群將成為新冠病毒的「自留地」,到時候中國將面臨兩難抉擇:
一旦門戶開放,疫情將死灰重燃;
堅持閉關鎖國,卻將「畫地為牢」!
這是最壞的前景,但此次此刻,我國政府和人民必須做好最壞的準備,制訂出相應預案!
最後,讓我們樂觀期待,在各國推行不同的抗疫方案中、在全球各國逐步達成「群體免疫」之前,科學家們能研製出有效的疫苗吧——目前來看,只有疫苗才能拯救我們!
來源:「醫學界」微信公眾號
作者:周亞夫
校對:臧恆佳
責編:田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