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將讓中國陷入「囚徒困境」!

2020-12-05 騰訊網

新冠疫情將「wave after wave「,中國怎麼辦?

1月20日武漢疫情曝光,3月初歐洲疫情從義大利大暴發,一個月內歐洲各國相繼曝出令人「震驚」的成績單:

新冠病死人數前10的國家,8個是歐洲國家

上圖不包括中國數據 /新浪新聞 4月9日10點數據

新冠病死率前10的國家,7個是歐洲國家

病死率排名前10的國家 /丁香園 4月9日10點數據

病死率高的客觀原因

在歐洲各國「畸高」的病死率背後,除了各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外,客觀的因素包括:

篩查能力不足導致的篩查率低;

對輕症病人和無症狀感染者採取居家隔離的措施;

大多數確診並被送入醫院的是病情較重的病人;

ICU資源不足,導致重症病人病死率上升。

這一切都和二月份的武漢高度類似,「醫學界」讀者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何歐洲各國病死率如此之高。

高病死率背後的防疫策略

4月6日被送入ICU的英國首相鮑裡斯曾在3月上旬公開宣布,英國將執行「群體免疫」策略。這個策略並未完全按照首相的意圖執行——由於英國患病者爆發式上漲、重症病人暴增導致醫療系統進入緊急狀態,不得不修改防疫策略,採取更嚴格的隔離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英國仍沒有採取大規模核酸篩查、輕症病人仍然在居家隔離,雖然建設了「方艙醫院」,但其作用卻是收治重症病人。

英國NHS下轄醫院面臨極大的接診壓力,多數醫院的ICU超負荷運轉。/The Independent

歐洲「優等生」德國的對策

德國是本次疫情中,歐洲少有的「優等生」。

德國很早採取了大力度篩查、儘早收治等措施,加之德國ICU資源相對豐富,病死率在歐洲各國中屬於優等生——病死率剛突破2%。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教授陸蒙吉披露了德國的防疫策略:通過積極防疫、儘量平推疫情波峰、延緩疫情進程,最終實現「群體免疫」,並認為「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長,我們認為是至少兩年」。

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教授陸蒙吉 /中國新聞周刊

筆者認為,德國的抗疫策略可歸納為「主動性群體免疫」:通過積極的防疫措施,在醫療系統不崩潰的前提下,儘量拉長「群體免疫」的時間——本質上和英國的防疫策略是一樣的。

不僅是英國和德國,仔細分析歐洲各國、日本、新加坡的政策,「主動性群體免疫」儘管很少公開討論,但實質上大家都在這麼幹……

各國為什麼會採取」群體免疫「策略?

可能與不確定何時能研究出有效疫苗、也不確定是否能研究出有效疫苗有關。

參照「西班牙大流感」的情況,疫情將至少將延續1年半。根據此次新冠疫情的傳播範圍、病毒的隱匿性和強傳染力特徵、世界各國抗疫政策的不統一、各國政府治理能力的差異,筆者預計本次新冠疫情將會延續更長時間。

這意味著,各國政府必須在保經濟、保民生以及抗疫之間做艱難的平衡——最終,各國政府必須在「生命的代價」上做出審慎的衛生經濟學評估,並做出決策。

欠發達地區很可能「被動式」群體免疫

除了這些採取「主動性群體免疫」的國家,我們還應該關注非洲、南亞、中東、南美一些欠發達國家。

在有些地區,自來水洗手是一種特權、消毒液是奢侈品、口罩和防護服是稀缺品,目前疫情已經傳播到了這些地區。

由於公衛系統缺失、醫療體系薄弱,這些地區的政府不管是學習中國的「防疫總體戰」、還是學習歐洲的」主動性群體免疫」,實際上都意義不大——很可能會演變為「被動式群體免疫」,疫情不受控制的擴散,直到達成群體免疫。

4月1日,瓜亞基爾,死者的屍體擺放在人行道上 /華盛頓郵報

中國怎麼辦?

美國華裔病毒學家何大一預測說:新冠疫情將「wave after wave「。

很顯然新冠疫情在全球已經演變成為」持久戰「,我們可以做好本國防疫、可以扎牢國門,但現在不得不考慮最糟糕的情況——等歐洲、北美、日本等發達地區各國通過2年或更長,如德國所計劃的那樣,完成「主動性群體免疫「之後;等南亞、非洲、南美、中東等欠發達地區國家完成」被動性群體免疫「後,中國怎麼辦?

那時候,世界各國基本完成「群體免疫」,但由於病毒已廣泛傳播、疫情仍然「wave afer wave」,而我國大量的未免疫人群將成為新冠病毒的「自留地」,到時候中國將面臨兩難抉擇:

一旦門戶開放,疫情將死灰重燃;

堅持閉關鎖國,卻將「畫地為牢」!

這是最壞的前景,但此次此刻,我國政府和人民必須做好最壞的準備,制訂出相應預案!

最後,讓我們樂觀期待,在各國推行不同的抗疫方案中、在全球各國逐步達成「群體免疫」之前,科學家們能研製出有效的疫苗吧——目前來看,只有疫苗才能拯救我們!

來源:「醫學界」微信公眾號

作者:周亞夫

校對:臧恆佳

責編:田棟梁

相關焦點

  • 中美關係陷入囚徒困境,一旦積怨開始,就沒完沒了了
    在7月2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據美方消息人士透露,7月24日下午4時前,中國駐休斯頓總領館將被要求關閉,領館人員將被要求離開。中方能否證實?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7月21日,美方突然要求中方關閉駐休斯敦總領館,這是美方單方面對中方發起的政治挑釁,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違反中美領事條約有關規定,蓄意破壞中美關係,十分蠻橫無理。中方予以強烈譴責。
  • 都市白領體檢異常率99%,警惕陷入加班的「囚徒困境」
    都市白領體檢異常率99%,警惕陷入加班的「囚徒困境」 2021-01-07 0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囚徒困境與社會心理學
    大家都聽過那個著名的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兩人共同犯罪並同時被抓獲,警察所掌握的證據只夠判其輕罪。於是,兩人被分開審訊並被告知:如果都不認罪,將分別被判1年;如果都認罪,將分別被判5年;如果一人認罪一人不認,則認罪的將被無罪釋放,餘下一人將被判10年。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我們用贏利表將兩名囚徒面臨的博弈問題表示如下(見圖3-1):圖3-1 囚徒的困境贏利表是兩個局中人且策略離散情形常用的一種表達博弈的工具。但是,大家都降價對於擴大各自的市場其實並無多大幫助,反而削減了各自的利潤——這是有事實為證的,1996~2000年,彩電行業連續發生8次大的降價戰鬥,信息產業部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彩電行業進入全面虧損。
  • 小米和華為的囚徒困境
    小米和華為在價格上的死拼讓我想起了囚徒困境的博弈問題,描述如下: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選擇: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或是保持沉默。 若一人選擇背叛,而對方選合作,則此人將即時獲釋,合作者將判監10年。若二人都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 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是什麼意思?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陷入「囚徒困境」的兩難境地,不知該做出何種抉擇,但不管遇見怎樣的難題,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倘若採用巧妙的方法來解除困境,不僅能夠將難題化解,還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且聽小編為大家解惑。
  • 工業信息化之下的人類社會儼然已進入「囚徒困境」模式
    人類雖然最具智慧,但是很多時候每個人的最優選擇卻反倒會危害群體利益,進而將人類社會發展拖入所謂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故事: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警察告訴每個人: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兩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十年。
  • 我對生活中「囚徒困境」的理解
    「囚徒困境」是博弈理論裡的一個命題,是由美國蘭德公司的兩名學者1950年代提出來的,這個理論可以用一個故事來描述: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
  • 如何利用囚徒困境,讓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唐寂看了一眼電視,答道:「是囚徒困境。」2. 囚徒困境2.1「囚徒困境」理論簡介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極具代表性的例子。非零和博弈是指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者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區別於零和博弈(例如「你」贏就一定「我」輸的對賭),是一種合作下的博弈。
  • 夫妻之間,也有走不出的「囚徒困境」
    作者:艾尚圖片:網絡 「囚徒困境」理論,最初常被用來提審犯人,用來考驗在未知情況下,兩個同犯對彼此的信任度。夫妻間,同樣存在「囚徒困境」。婚姻也是囚徒的博弈,如果兩人都選擇信任,他們將收穫愛情,如果兩人都選擇背叛,他們將無愛無恨。壞就壞在,如果一人選擇深愛,一人選擇背叛,那選擇愛的人,將會被判無期徒刑。懷疑背叛,被不確定困擾,是庸人自擾嗎?還是防患未然?
  • 囚徒困境模型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囚徒困境,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囚徒困境指兩個囚徒被抓後,選擇相互背叛還是忠誠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的實驗:囚徒AB被抓後,信息不相通,警察告知對方,互相指控,雙方都判5年;互相沉默,雙方都判2年;一個指控一個沉默,
  • 《博弈論》告訴你,當心陷入囚徒困境
    實際上,處於這種情況的職場人,已經陷入了「囚徒困境」當中。日本顧彼思管理學院鈴木一功所著的《博弈論》一書,針對圍繞利益取捨的問題,解析了職場中的「囚徒困境」,對如何進行商業投資、職場擇業,還有發展人際關係等等,都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一、什麼是職場中的「囚徒困境」?所謂的「囚徒困境」,原型取材於一則警方審問強盜的案例。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因為每個囚徒都會發現,如果對方拒供,則自己供認便可立即獲得釋放,而自己拒供則會被判0.5年,因此供認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對方供認,則自己供認將被判2年,而自己拒供則會被判5年,因此供認是比較好的選擇。無論對方拒供或供認,自己選擇供認始終是更好的,這就是囚徒困境。
  • 這部電影告訴你,行走江湖,你會陷入哪些「囚徒困境」?
    在博弈論裡有一個經典的模型:囚徒困境。警察審問兩名犯人,並開出了條件:兩人都撒謊,各判1年;都坦白,各判8年;一個撒謊一個抵賴,撒謊者判10年,坦白者無罪釋放。因此行走江湖,每個人都是帶著鐐銬的囚徒。在紛繁多變的世界中,我們又會陷入哪些「囚徒困境」?這部即將上映的電影或許會給你答案。
  • 假如是個囚徒困境,奧迪怎麼破?
    「後合資時代所面臨的大經濟環境是經濟轉型和供給側改革,中國汽車行業已進入到精耕細作的時代,在這個共識下,經銷商形成的群體訴求,本質上是對自身長遠利益的保護。」 奧迪經銷商的這一舉措將從去年11月底開始的奧迪與經銷商之間的博弈推向一個新的節點。這意味著經銷商在奧迪原定將在2017年3月底再次啟動與上汽談判的時間節點前拋出了新的解決方案。
  • 海評面:美國人在疫苗接種問題上陷入「囚徒困境」
    正如12月20日《紐約時報》指出的,當前美國在疫苗接種這一問題上已經陷入了「囚徒困境」。事實上,由於美國政府過去一度在抗疫問題上釋放混亂信息、不斷對科學家建議置若罔聞甚至進行政治施壓,加之長期以來西方社會本就存在的「疫苗懷疑論」,導致美國民眾對新冠疫苗陷入信任危機。面對新事物時,猶豫不決的態度也無可厚非;但美國聯邦政府領導人並未在消除民眾擔憂方面做足功課也是事實。
  • 關於書法家「囚徒困境」
    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原副主席趙長青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前不久接受紀檢部門調查,失聯的原安徽省書協主席、「煤老闆」李士傑組織的「中國書法大廈」百萬現金髮獎金曾引發較大爭議……從最近書壇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可見,書法界存在著不少產業鏈和利益鏈,尤其是書法家「囚徒困境」的存在,一方面,書法在現實中特別火爆,但卻有名家而無名作;另一方面,人人都覺得當個書法家特別容易
  • 漢和資本:投資中的「囚徒困境」
    來源:雪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中的一個經典例子,從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大到企業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競爭中,都可以看到「囚徒困境」的存在。那麼在權益投資中,也存在「囚徒困境」。今天我們就試著探討「囚徒困境」在權益類投資中的體現,並尋找應對這一困境的辦法。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