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產業基礎能力: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0-12-06 中國小康網

  產業基礎是產業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支撐,產業基礎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產業的整體素質、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說明構築形成穩固且強大的產業基礎能力,應是未來較為長期的一項重點任務,這既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經濟應對外部複雜環境的重要立足點。

  產業基礎能力不足是突出短板

  近年來,隨著對產業基礎的重視程度增加、支持力度加大,我國產業基礎能力持續提升,部分基礎領域的追趕步伐不斷加快。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在許多基礎領域還沒有掌握自主核心技術,產品的質量和性能相較於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這些都對進一步增強我國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形成制約。

  主要表現為:部分重大技術裝備的質量和性能有待提升;核心基礎零部件自主可控水平偏低;質量基礎設施的服務支撐能力不足;基礎材料方面的部分關鍵領域存在「無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現象;國產控制系統在高可靠性、高穩定性、高環境適應性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等。

  之所以存在這些短板,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制約。

  從工業化路徑來看,我們長期對自身基礎領域的建設重視不夠、投入不足。通過做好技術引進,我國充分釋放了後發優勢和開放紅利,迅速切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快速推進了工業化進程和國民經濟建設。但是,出口加工業的發展並沒有帶動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重大技術裝備等的突破提升,反而形成了「重生產輕技術」「重主機輕部件」「重引進輕自主」的慣性,導致產業基礎不牢、底子不厚,產業自主性和控制力長期偏低,結構性失衡問題突出,源頭創新供給和支撐不足。

  從市場環境來看,我國基礎產品推廣應用生態不優。基礎領域的技術和產品的精確度、穩定性、可靠性等需要在市場應用中不斷調整優化,這一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基礎產品都是通過不斷試錯打磨來實現升級的。由於我國基礎領域核心技術和產品的應用生態尚不完善,科技成果工程化開發和產業化應用的複雜性高、難度大,一些研發停留在實驗室樣機階段,產業化的「最後一公裡」難以打通。同時,國外基礎產品在我國市場佔有率高、競爭力強,也導致國內基礎領域的技術和產品沒有足夠的市場空間來推廣應用,因而缺少產品性能提升和迭代升級的機會。

  從國際競爭來看,基礎領域是我國產業升級的主攻方向,也是發達國家固守競爭優勢的核心陣地,全球基礎領域競爭日趨激烈。重大基礎產品研發投入高、周期長、難度大,一旦形成技術和市場優勢,易於構築壁壘、固守優勢。目前,國際上重大關鍵技術裝備、零部件和材料市場大多呈現寡頭壟斷格局,存在大量專業精深、積澱深厚的標杆領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這也增加了我國在這些領域實現突破的難度。

  與此同時,產業基礎能力提升是個系統性工程,絕非某一環節、某一領域、某一技術突破所能實現的,需要協同攻堅。目前,我國基礎領域發展不協調,創新協作和資源整合不足,基礎產品協同一體化突破低效乏力,這也對我們在基礎領域攻堅和突破形成制約。  

相關焦點

  • 新時代新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勢所必然
    原標題:新時代新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勢所必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發展問題上作出的重要論斷。新時代新階段,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前海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曾舒琪)8月6日,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舉行「《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前海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0-2025年)》發布暨專項行動工作會議」,正式發布實施《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前海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0—2025年)》(下稱《行動方案》)。
  • 專家:加快實現碳排放達峰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加快實現碳排放達峰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十四五」是實現我國碳排放達峰的關鍵期,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攻堅期,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制定並落實國家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作為降碳減汙總抓手和「牛鼻子」,實現碳達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高度協調統一。
  • 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努力推動我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
    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出現了一系列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很多方面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繼續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 加速動力轉換,推動青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日視點  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  實施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戰略,著力點在高質量發展上。  保持中高速增長,但增速有所回調,這是我省以生態保護優先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舍有得,轉型再造的必然結果。  「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  咬定青山不放鬆,要速度更要質量。
  • 對數字經濟推動民航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討
    其二、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我國探索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得出的結晶,這與民航高質量發展高度契合。在民航高質量發展中特徵指標體系中設置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在數字經濟中「協調」是要堅持協調發展原則,推動數字經濟與社會、經濟各領域的協調發展,實現緊密結合。民航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是民航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更注重發展的全面性,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等。
  • 經濟大家談|深刻認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內涵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就是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是主動應對「兩個大局」的戰略決策「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
  • 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研究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推動動力變革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和基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動力呈現「要素動力主要依靠資本積累拉動、需求動力主要依靠消費投資推動、產業動力主要依靠二產三產帶動、制度動力主要依靠改革開放驅動」等特點。
  •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定紮實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分析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變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又結合新形勢進一步剖析了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後面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當前,我國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 新刊速遞|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一)以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為引擎 公園城市發展理念是對工業城市發展理念的反思和超越。成都作為國家的向西開放通道和泛歐泛亞國際門戶,不僅有產業規模紅利、典型的中心—外圍特徵和產業基礎強大又全面的產業門類,而且文化底蘊深厚,環境優美,具備發展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基礎條件。
  •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健康中國戰略重要論述體會之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
    當前,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各國競爭的核心領域,如何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在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進程中,自主創新具有重要支撐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論壇上指出,要以高質量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核心就是要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創新,更好地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 深刻認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內涵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就是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
  •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堅持創新核心地位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創新便抓住了發展全局的「牛鼻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對推動創新發展、建設科技強國、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 產業研究|利用資源稟賦加快產業集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產業發展方式出現了新趨勢和特點,增長方式由注重規模向更加注重發展質量轉變;資源配置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發展轉變;產業結構由單一獨立向產業聚集轉變。協同發展、資源優化產業集聚作為頗具特色的經濟組織形式,不僅可以很好的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實現,同時在推動域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弘揚「北鬥精神」 凝聚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磅礴力量
    其背後的「北鬥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弘揚,北鬥精神的內涵包括「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筆者認為,北鬥精神對與我們今天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弘揚「北鬥精神」,能夠凝聚經濟高質量發展磅礴力量。  中國北鬥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標杆。北鬥系統獨樹一幟,堅定選擇了混合星座的特色發展之路。北鬥一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提供導航定位服務。
  • 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邁進的關鍵接續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思想理論支撐。
  • 聲納|凝聚更強大合力 促進高質量發展 ——論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
    總書記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中央、國務院去年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 新發展階段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四大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新論述為我們指明了我國新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對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圍繞發展實體經濟,落實此次「十四五」規劃建議主要應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奠定實體經濟發展基石。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習近平同志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經過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帶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我們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保持健康良性發展勢頭的基礎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這是下一階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