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健康中國戰略重要論述體會之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他特別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總書記的這段論述,深刻闡述了健康的時代內涵和核心要義,深度揭示了健康問題不再是單一的問題,已經上升為影響國家發展的綜合性、整體性、全局性問題,啟示我們要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來審視健康問題,找到推進健康事業發展的辦法和政策措施,進而解決好我國的健康問題,使健康事業成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泉。
健康中國戰略,既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解決好健康領域主要矛盾的重大制度安排,又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國家重大戰略,可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
保障人民健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生活需要
健康是人民幸福之源和根基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包含對健康生活的需要,沒有健康就沒有美好生活。
在健康領域,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從國際視野來看,我國既面對著發達國家面臨的衛生與健康問題,也面對著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衛生與健康問題。從國內情況來看,既存在衛生健康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又存在發展不充分的問題。總之,由於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城鎮化加快推進,人口老齡化加速,我國仍然面臨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複雜局面,人民健康還面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和實際困難。為保障人民健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生活需要,健康中國戰略應運而生、生逢其時。
當前,我國正從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邁進,人民群眾更加重視生命質量和健康安全。隨著群眾健康素養不斷提高,居民消費從物質型向服務型結構升級,群眾健康需求不斷增長並呈現多樣化、差異化等特點。通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加快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健康制度,提升健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制度和能力保障;充分發揮政府保障基本健康公共服務和市場配置健康資源作用,推動醫療衛生和健康資源下沉,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創新健康服務提供模式,更加有效對接人民健康新需要、新追求、新期盼,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元化、多層次、個性化的健康服務。
促進經濟健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健康是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所在。總體上健康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係。一方面,經濟高質量發展本身就蘊含著經濟具備健康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經濟健康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內在要求。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健康事業與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同步的問題愈加凸顯。一些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付出了空氣汙染、水質變壞等生態環境惡化的沉重代價,對健康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迫切需要推進健康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健康活力和潛能,構建起健康領域與經濟發展之間能夠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系統,從而促進經濟健康增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一,健康的勞動者是創造健康生產力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人力資本,是實現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前提。因為健康可以有效延長勞動力工作年限,提高個人的勞動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帶動整個社會產出效率的提高,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據統計,目前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5%,勞動者的健康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可有效提升勞動者的健康水平,促進經濟健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第二,健康擴大消費。通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的保障水平,可解除群眾看病治病的後顧之憂,有效擴大消費需求,帶動經濟增長。第三,健康創造需求。健康中國戰略從傳統意義上的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等「小健康」,展延到包括身心健康、社會適應、環境健康和道德健康等「大健康」範疇,有利於健康創造需求經濟屬性的進一步發揮,大幅度增加健康相關領域的需求。同時,通過推進健康老齡化、提高個人預期健康壽命,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人口紅利」轉化為「健康紅利」,延長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健康國家
健康不僅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同時健康現代化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健康中國戰略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就是到2050年,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健康國家。健康國家應當是全民健康、文明向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核心內容應包括和諧社會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因此,健康國家可以概括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社會和諧、文明向上、全民健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健康是社會發展的根基和根本目的。井然有序、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必然是健康向上的社會,必然是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健康中國戰略,可以為創建健康社會提供一條有效的路徑。這是因為,健康可以增強勞動者獲取收入的能力,進而改善其生存發展狀況,提升勞動者社會適應能力。通過提升人們的健康素養,有效改變人們的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改善健康環境,形成全社會、全方位關注健康的社會氛圍,從而促進社會建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健康還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社會建設明顯滯後,「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較為突出,既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也給社會發展帶來了隱患。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不協調,關鍵要看是不是健康地發展。因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對象和目的指向都是人,人既是主要的勞動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生產要素,同時人又是構建社會關係的個體和總合,是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判斷經濟社會是否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是否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而其中人的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社會和諧文明健康,從而逐步實現把我國建設成為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健康國家的奮鬥目標。來源: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