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行政體制改革是適應經濟基礎必然要求

2020-12-06 同花順財經

  央視網消息,中共中央2月28日上午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民主協商會,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必須深化已進行30多年並取得重要成果的行政體制改革,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

  民主協商會就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中共中央擬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推薦的國家機構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和擬向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推薦的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向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通報情況,聽取意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必須深化已進行30多年並取得重要成果的行政體制改革,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中共十八大從我國發展全局出發,提出了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和任務,強調要按照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在行政體制改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首先抓緊抓好。中共中央根據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任務,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中共十八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後,將建議國務院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

  習近平強調,搞好新一屆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人事安排特別是高層人事安排,是開好全國「兩會」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的大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對此高度重視,在充分發揚民主,全面考慮人選條件、各方面結構要求和工作需要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議名單。

  習近平指出,邀請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代表人士,就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包括國家機構領導人員人選進行協商,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一貫做法。在座各位同志,多年來同我們黨親密合作,積極建言獻策,對我們黨的工作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希望同志們牢記黨和人民的重託,胸懷大局,心繫人民,團結帶領廣大成員繼承和發揚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和能力,履行好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鞏固多黨合作的良好局面。

  會議上,李克強通報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的有關情況。劉雲山就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員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作了說明。

  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致公黨中央主席萬鋼、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無黨派人士代表郝如玉等發了言。他們認為,《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員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都是在廣泛徵求意見、充分醞釀協商的基礎上形成的,體現了中共十八大精神,順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考慮比較周全,表示擁護和贊成,並就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馬凱、王滬寧、李建國、汪洋、趙樂際、慄戰書、杜青林、楊晶和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會議。

  出席會議的還有周鐵農、蔣樹聲、桑國衛、黃孟復、張梅穎、張榕明、厲無畏、羅富和、陳宗興、王志珍以及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有關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相關焦點

  • 鄧聿文解讀:大部制下的行政體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部門的合併只是一種表象,實質是通過機構的歸併來優化行政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政府在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經濟調節方面的責任。事實上,這也是當前我國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和方向。
  • 機構改革的歷程及其內在邏輯
    我國機構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或三種形態,以改革開放作為分割點,之前機構以「權力收放」為導向,呈現「精簡—膨脹」怪圈;1988年明確機構改革主要著眼於轉變政府職能,並逐步跳出「循環怪圈」;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肩負新使命新任務,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必然,機構與行政體制改革進入新階段。
  • 習近平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原標題:習近平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 習近平確立改革三個「不能變」原則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關聯性、耦合性要求非常高,必須匯聚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力量,才能整體推進。習近平指出:「只有黨中央有權威,才能把全黨牢固凝聚起來,進而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形成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
  • 學習《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筆談
    ——在改革力度上,由「立柱架梁」進入「內部裝修」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多次強調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作出系統部署。
  • 軍科院少將透視外軍聯合作戰體制改革:聯合是制勝基本規律
    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11月24日至26日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我軍在2020年前要在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優化規模結構、完善政策制度、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
  • 推動司法體制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
    李少平在全國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會上強調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司法體制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
  • 鶴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鼓勵行政、事業人員到國有公司任職,保留...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段偉朵 鶴壁市在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面有哪些經驗做法? 27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情況。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鶴壁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洪利民回答記者提問。
  • 習近平: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
    習近平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是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的,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
  • 深化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 保護公眾飲食用藥安全
    ,深化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藥品流通體制改革,以監管制度創新推動食品藥品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食品藥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以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再次將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建設、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藥品流通體制改革等作為重點進行強調。
  • 習近平就國企改革頻「發聲」:「三個有利於」確立成敗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吉林長春考察調研國企時談到。國有企業是國之重器,改革成敗關乎經濟全局、民眾利益,一直以來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什麼,路徑何在,改革成敗的標準又在何處?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習近平多次就國有企業改革「發聲」,不僅糾正了當前社會對於國企改革的一些錯誤認識,更為正確推進國企改革劃定了紅線、指明了方向,確定了標準。
  • 胡溫體制主導下的中國改革
    中新社發毛建軍攝中共十六大與十屆全國人大確立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和以溫家寶為總理的胡溫體制以來,中國的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胡溫體制從執政理念、執政作風都鮮明地體現了改革深入帶來的新變化、新要求。與江朱體制中江澤民與朱鎔基的執政風格與公眾形象迥然相異形成鮮明對照,胡錦濤與溫家寶從執政風格到公眾形象都相當接近。
  • 歷史唯物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僅在經濟建設中要始終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也要始終牢記初級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總體部署,是從我國現存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的,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
  • 司法部:繼續深化監獄體制和機制改革 樹立治本安全觀
    央廣網北京2月8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司法部副部長熊選國介紹司法行政改革方面的情況,解讀司法部《關於加快推進司法行政改革的意見》對新時代司法行政改革作出的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提出健全完善司法行政執行體制,繼續深化監獄體制改革和機制改革
  • 河南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專題
    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開發區改革創新有關要求,堅持把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作為激發開發區發展活力、推動河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更高起點上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  第一,不斷深化改革試點工作。通過組織改革試點交流會、開展觀摩評比等,進一步推動改革試點工作走深走實,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河南特色、在全國叫得響、立得住的改革品牌。加大對改革典型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  第二,推動改革在全省全面鋪開。
  • 習近平: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習近平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是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的,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
  • 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 推進政府更好地履行教育發展職責
    隨著教育事業的加快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對公平而優質的教育的期待更加強烈,教育督導必須與時俱進,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一)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是落實新時代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迫切需求。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督導工作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
  • 為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提供體制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必然要求,是更好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推動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強調「從機構設置上充分發揮黨領導一切工作的體制優勢,提高黨把方向
  • 第一節 依靠改革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新常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實質上要解決的是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重點是政府、市場、社會的關係,即哪些事該 由市場、社會、政府各自分擔,哪些事應該由三者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