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人機發展迅速,但渦槳發動機依舊是短板

2020-12-05 電子發燒友

中國無人機發展迅速,但渦槳發動機依舊是短板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7-18 15:15:00

中國航空科技正在起飛,令人振奮的新飛機在不斷飛向天空。應該先走一步的航空發動機還沒有取得同樣令人振奮的成就,但也在逐漸看到隧道的盡頭。中國的航發研發重點集中在戰鬥機和運輸機的渦扇,如WS15和CJ1000,直升機的渦軸也有起色,但螺旋槳飛機的渦槳還是重災區。這無疑是現有航發研發的重點所決定的。戰鬥機是國之重器,戰鬥機發動機的研發自然優先。民航客機的成敗最終取決於發動機,這也是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之一,也需要優先。直升機是中國航空的短板,直升機發動機的優先等級正在提高。但螺旋槳飛機也需要成為重點,而且原因很多。

噴氣時代的螺旋槳

螺旋槳可由渦槳發動機或者活塞式發動機驅動,渦槳比活塞式的重量輕、功率大、升限高、運轉平穩,活塞式通常只用於小功率場合。相對於噴氣式飛機來說,渦槳飛機速度慢,噪聲大,但省油、起飛著陸距離短,在不少場合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儘管有巴西KC-390、日本C-2、烏克蘭安-72的存在,主流戰術運輸機如C-130、A400M、C-27等依然是渦槳的,正是因為其獨特的優點。

C-130是戰術運輸機中的常青樹,渦槳發動機讓它可以在沙土跑道上降落

渦槳的使用靈活。除了常見的機翼上安裝的雙發、四發,還有機頭安裝的單發。螺旋槳不僅有常見的拉進,還有槳葉在後的推進。

除了軍用運輸機,通用航空也是渦槳的主要市場。中國幅員廣大,地形複雜,通用航空大有可為,但通用航空的發展不僅受到法規、機場的限制,更受到飛機尤其是發動機的限制。在龐大的中國航空工業產品譜系中,並沒有通用航空多少位置,適用的先進渦槳更是稀缺。

隨著無人機的興起,渦槳具有了新的重要性。小型無人機可用活塞式甚至電池驅動,較大的無人機大多採用渦槳,典型的如美國的「捕食者」系列。噴氣式的推力更大,但較費油,而且不適宜低速飛行,特別追求長航時、大航程的察打一體無人機還是渦槳驅動為多。

MQ-9「收割者」

中國由於缺乏合適的中小功率渦槳發動機,被迫使用功率小、性能受限的活塞式發動機,嚴重限制了性能。比如說,「彩虹5」與MQ-9「捕食者」大小和重量相似,「彩虹5」使用渦輪增壓的活塞式發動機,功率只有「捕食者」的加萊特TPE331渦槳的一半,在翼展相似的情況下,有效載荷降低60%,升限從15000米降低到9000米,不僅限制了對地視界和增加巡航阻力,也限制了高原起飛性能,好在續航時間從14小時延長到60小時。

彩虹-5無人機

中國也缺乏先進的大功率渦槳。運-9的渦槳6C的基本設計是蘇聯時代的東西,比C-130J的羅羅AE2100落後很多,嚴重限制了運-9的性能。如果傳說中的運-30也最終成真,更取決於先進渦槳。為了適應更加靈活、分散的部署,中國可能還需要一級類似C-27的雙發輕型運輸機,同樣依賴先進渦槳。運-20解決了大運的有無問題,但用途更加廣泛的中運和輕運不能長期停留在退而求其次的狀態。傳說中的艦載預警機的飛行性能最終可能也取決於先進渦槳,這決定了艦載預警機的起飛重量、升限和留空時間。

在原理上,從適當的渦噴或者渦扇的核心發動機研發渦槳並不是太困難的事,難處在於可靠性和效率。核心發動機的轉速太高,要降低到適合螺旋槳的轉速,需要沉重、複雜、可靠性低的減速齒輪裝置。但加拿大普拉特-惠特尼PT6系列渦槳提供了有用的新思路。

先進螺旋槳的前進方向

PT6系列或許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渦槳發動機,到2015年11月已經累計生產51000臺,累計運轉4億小時以上,功率範圍從580馬力到1940馬力。最值得稱道的是可靠性:每65萬飛行小時裡低於1次空中停車。

PT6發動機的3D模型

為了降低對減速齒輪的要求,PT6採用獨特的逆流自由渦輪設計。自由渦輪說白了就是風車。在有風天裡,小直徑風車轉速快,大直徑風車轉速慢,渦槳的自由渦輪也是一樣的道理。當然,風車直徑還要考慮其他因素,比如發動機直徑和葉片受力,一步到位並不現實。但從較低的轉速開始,減速齒輪裝置可以較小、較輕、更加可靠,傳動損耗也低。由於自由渦輪的轉速與發動機轉速脫鉤,自由渦輪渦槳可以用單轉子核心發動機實現雙轉子的效果,或者用雙轉子核心發動機實現三轉子的效果,熱力學效率顯著高於直接驅動、齒輪減速的傳統渦槳。

不過常見的螺旋槳飛機都是拉進的,這意味著PT6的核心發動機的噴氣必須向前,噴氣流吹動風車做功後,再轉個方向,向側後噴出。觀察典型的採用PT-6發動機的飛機(如巴西「巨嘴鳥」或者瑞士PC-9),不難看到發動機噴口在很靠前的奇怪位置,幾乎緊貼在螺旋槳後,好像兩撇小鬍子一樣。正是因為這個獨特的設計,進氣依然在前方,繞過核心發動機後,從尾後折返向前,進入核心發動機。因此成為逆流設計。

PT6的剖面模型

對於高速飛機來說,進氣、噴氣這麼繞來繞去會造成可觀的動能損失,但PT6主要用於中低速飛機,這個問題不大。進氣在發動機尾轉彎時,動能轉化為壓力,是有利於壓氣機工作的。噴氣的能量在吹動自由渦輪之後,本來就沒有多少動能了,只是排氣而已,所以再轉個彎問題也不大。

有意思的是,由於採用自由渦輪設計,PT6可以很容易地轉型為直升機用的渦軸發動機,原則上只需要在自由渦輪的輸出端加一個傘齒輪,把動力輸出轉90度就可以驅動旋翼了。對於PT6家族來說,PT6A是渦槳,PT6B和C都是渦軸,還有其他型號。

善於倒立的馬戲團演員正過來站著走也沒問題,同樣,PT6也可以用於順流應用場合,螺旋槳改為推進,就像MQ-9「捕食者」或者「彩虹5」那樣。直升機的渦軸發動機也有前輸出和後輸出問題,PT6作為渦軸的時候同樣便於靈活使用。

PT6在世界上得到廣泛應用,在中國也得到應用,運-12、直-8F和AC313都用PT6,如果不是美國作怪,直-10本來用的也是PT6。

AC313直升機

PT6這樣把動輪軸和輸出軸分開還有一個好處:兩根軸都相對較短,受力情況大為改善。發動機的轉軸不僅工作時受熱、受力情況極其嚴峻,停車冷卻時也有獨特的煩惱。卸載冷卻後,較長的轉軸會「鬆弛」下來,產生些微下垂變形。這是正常的,但在啟動時,需要慢慢加熱「張緊」才能增加轉速和出力。普拉特-惠特尼的齒輪減速渦扇(簡稱GTF)正是因為這個問題而推遲交付,致使超過100架空客A320NEO沒有發動機可用,不能交貨。但分成兩段後,受力和受熱情況都極大改善。PT6的啟動是出名地容易。

PT6從1963年投產到現在,儘管在不斷改進中,基本設計已經很老了。這五十多年來,航空發動機技術發展迅速,但很多新技術沒有在PT6體現出來。這也與一波又一波「渦槳過時論」有關,航發公司不願意投資,挑戰PT6。

但渦槳非但沒有過時,還需求旺盛。為此通用電氣借用已經成熟的其他發動機技術,重新打造21世紀的PT6,這就是「先進渦槳」(簡稱ATP),現在改名「催化劑」,設計功率範圍為850-1600馬力。

ATP的剖面3D圖

ATP裡35%的部件都使用鈦合金增材製造(也稱3D列印),按照常規製造方法需要用855個部件實現的功能縮減為12個部件,減重12%,對於降低油耗的貢獻達到1%。不過現在還只限於固定部件,如框架、燃燒室器壁、機油泵體、出氣口、軸承座、流道、換熱器等,旋轉部分如葉片和轉軸還是用傳統方法製造的。

壓氣機採用先進的3D流體力學方法設計,採用可調導流葉片(簡稱VSV),使得壓縮比達到16。可調導流葉片是通用電氣的拿手好戲,解決了發動機喘振和效率問題。ATP還使用兩極空心冷卻單晶渦輪葉片,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溫度和熱效率。三級反轉自由渦輪則以最高效率和最優轉速驅動輸出軸,並抵消核心發動機的轉動導致的章動效應。全權限數字發動機控制(簡稱FADEC)不僅控制發動機的工作,還控制變距螺旋槳的工作,在發動機和螺旋槳的工作狀態之間實時優化,保證最高效率和最高可靠性。

與PT6相比,ATP的大修間隔從3000小時提高到4000小時,油耗降低20%,巡航功率增加10%。

ATP現在只用於塞斯納「德納利」,這是單發的7-9座小型通用飛機,使用的ATP為1300馬力版。更多應用和更多功率型號只是時間問題,直升機使用的渦軸版也將水到渠成。

ATP的首個用戶:塞斯納「德納利」

對於中國來說,還可以把眼光放遠點,因為渦槳、渦軸的核心發動機與中校推力渦扇可以通用。羅爾斯-羅伊斯AE2100渦槳用於洛克希德C-130J,但共享基本技術的T406用于貝爾-波音V-22,渦扇版AE3007則用於塞斯納「獎狀」公務機、巴西航空ERJ145支線客機和諾思羅普MQ-4C「海王」/RQ-4「全球鷹」大型無人機。這樣的30-40kN級先進渦扇也是中國急需的,特別適用於大型長航時高空無人機。相比之下,中國「翔龍」等採用渦噴7實在是無奈之舉,各種高性能無人作戰飛機、高亞音速巡航飛彈(包括在巡航段使用渦扇推進的反艦飛彈、空地飛彈、反潛飛彈等)、教練機等都可得益於先進渦扇。

中國航發在大舉攻克大推力戰鬥機和高涵道比民用渦扇的同時,不應該忽視中小推力渦輪發動機家族(包括渦槳、渦軸、渦扇)。各種先進技術也可以首先在中小推力發動機上使用,為大推力發動機上的使用鋪路,比如增材製造、FADEC等。

更重要的是,成飛與沈飛的競爭啟動了中國戰鬥機設計空前活躍的時代,中國航發的研發與製造有必要借鑑這樣的模式。如果不在所有領域都保持平行競爭,至少避免「欽定」,鼓勵二線廠所從中小推力發動機入手,積累經驗,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涉足大推力發動機。

這遠遠不止是給新興廠所練手的機會,中國對相應推力級的發動機有急切地大量需求。無人機、通用航空、運輸機已經是很大的市場,直升機可能是更大的市場,中國陸海軍的直升機化才上路。小推力渦扇方面,光巡航飛彈就是很大的需求。實際上,按發動機臺數和累計價值來說,這可能是比戰鬥機渦扇、民航機渦扇更大的市場,不能忽視。

中國無人機產業發展迅速,顯然會發展成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

在人們的眼光集中在大推力、高涵道比渦扇的同時,莫忘渦槳(和渦軸、小渦扇)。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中國新一代客機,發動機來自加拿大:三軸渦槳能否實現彎道超車?
    在接近4000千瓦的功率級別,這樣(三軸渦槳)的西方先進型號雖然非常冷門,全世界內的裝備使用量很少,但確實存在——而且確實和中國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它就是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w150。PW150B是在PW150A基礎上,針對中國運8F-600和俄羅斯安-132兩個型號發展的型號。
  • 2020年中國小推力航空發動機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分析
    小推力航空發動機的定義根據國際民航組織的分類規則,推力小於26.7kN的民用航空發動機為小型發動機,推力小於30kN的軍用航空發動機被普遍認為是小推力發動機。本文將小推力航空發動機的定義為推力小30kN的渦噴/渦扇發動機。
  • 【行業新聞】2020年中國小推力航空發動機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分析
    導讀:2020年中國小推力航空發動機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分析。 目前,在非航空領域中應用的航空發動機大都指的是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像渦噴發動機、渦扇發動機、渦槳發動機、渦軸發動機等。
  • 深度解讀ATR中國渦槳飛機市場預測
    預計到2037年,中國將由渦槳飛機開闢共計2110條新航線。但到2037年,這一數據將猛增至1105架——除去5架預計繼續服役的飛機和20架被替換的飛機,將有280架新的渦槳飛機被投入到支線航空市場,多達800架渦槳飛機進入通用航空領域。ATR樂觀預計,雖然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但中國的支線航空即將迎來大發展。通過新開闢的支線航線,超過500個機場將會互相連通。
  • 中國航發要崛起,不能忘了螺旋槳
    中國的航發研發重點集中在戰鬥機和運輸機的渦扇,如WS15和CJ1000,直升機的渦軸也有起色,但螺旋槳飛機的渦槳還是重災區。這無疑是現有航發研發的重點所決定的。戰鬥機是國之重器,戰鬥機發動機的研發自然優先。民航客機的成敗最終取決於發動機,這也是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之一,也需要優先。直升機是中國航空的短板,直升機發動機的優先等級正在提高。但螺旋槳飛機也需要成為重點,而且原因很多。
  • 致力打造世界名牌的中國無人機,還有一項「頭號」短板亟需補強
    它的更名,與中國無人機行業最近的一個重要戰略有直接關係。而在「翼龍」-10成功的背後,我們還應該看到,中國的無人機尚有一個重大短板亟需彌補。近年來,中國無人機事業飛速發展,各軍工集團都推出了種類繁多五花八門的無人機型號,光航空工業內部,就有貴航的「鷂鷹」、成飛所的「翼龍」和成飛的「雲影」等等多個品牌,品牌多,並不利於形成品牌優勢效應,做強做大主力品牌,把中國無人機樹立成世界名牌。
  • 國之重器:航空發動機發展歷程及產業特點解讀
    1903-1945年,活塞式發動機作為飛機的動力裝置,佔據了統治地位。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需求牽引下,活塞發動機不斷改進完善,得到迅速發展,達到其技術的頂峰。雖然渦噴發動機使航空飛行進入了超聲速時代,但渦噴發動機產生推力時會高速噴出燃氣,高速高溫燃氣噴出發動機後直接散溢造成巨大的能量損失,因此渦噴發動機的經濟性差、油耗高。目前除了尚未退役的部分二代戰鬥機用渦噴發動機外,大多數已被渦輪風扇發動機所取代,當前小型渦噴發動機主要應用於中高空無人機、靶機和彈道飛彈領域。
  • 一部微電影曝光最新出口無人機 雲影無人機家族戰鬥力潛能巨大
    並且,相對於以往航展的靜態展覽,這一次在《守望者》裡曝光了雲影無人機的更多細節,比如雲影無人機的起飛前準備工作,起飛和降落的姿態,先進的地面操作平臺等等,在多個細節角度展現出我國無人機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相對於之前在國外大放異彩的翼龍系列無人機和彩虹系列無人機,雲影無人機在外觀上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整體外觀與美國的全球鷹更加相似,與捕食者A/B、翼龍、彩虹有著明顯的不同
  • 從運7到新舟700,國產渦槳支線客機不斷進行改型,但前景並不樂觀
    ——上海和西安,而且也逐漸形成了行業分工,即上海專攻噴氣式民用飛機而西安專攻渦槳動力支線客機。之後兩地發展就沿著這樣的方向漸行漸遠,上海飛機製造廠和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被整合成中國商飛,陸續推出了ARJ21-700型雙發噴氣式支線客機和C919雙發噴氣式幹線客機。西安飛機製造廠則被整合成西飛集團,開始深耕運-7民用版本。
  • 比奇空中國王渦槳飛機獲準升級全新IS&S ThrustSense自動油門系統
    飛行總動員航空網威奇託市8月7日消息: 德事隆航空近日宣布配有Pro Line Fusion航電系統的比奇空中國王300系列飛機及新產品比奇360空中國王渦槳飛機自動油門系統通過自動管理從起飛滑跑到爬升、巡航、下降、復飛和著陸階段的發動機功率,為安全運輸人員或貨物等重要任務提供支持
  • 翼龍II無人機海外土豪客戶曝光
    根據測量,這些無人機的機長10米以上,翼展大約為20米,體型與美國的A-10攻擊機相當。這種尺寸的大型無人機,世界上的現役型號並不多,很容易猜出來,一是美國的MQ-9死神無人機,該機機長36英尺(10.8米),翼展66英尺(19.8米)。二是中國的翼龍Ⅱ無人機,比死神稍大機長11米,翼展20.5米。
  • 「歐洲中空長航時無人機」項目完成初始概念設計
    中國航空報訊:7月底,歐洲聯合軍備合作組織(OCCAR)宣布「歐洲中空長航時無人機」(MALE RPAS)項目完成長達10個月的初始概念設計。通過對項目初始概念的論證,空客防務與空間公司、達索航空公司和萊昂納多公司將為MALE RPAS無人機配置兩臺渦槳發動機,而此前於2012年取消的空客防務與空間公司「梭魚」(Talarion)無人機同樣採用雙發,表明MALE RPAS無人機可能基於「梭魚」研發。
  • 我國飛機發動機都是進口貨?特級飛行員告訴你內幕
    吳國輝說,因此,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美國、歐洲、俄羅斯的航空技術迅速發展,三代戰機普遍裝配渦扇新一代發動機的時候,我國仍然在渦噴系列發動機的改進上「打轉轉」,在引進仿製與自主創新的道路上猶豫不前,本來與世界先進水平不大的差距,一下子拉大了。不僅新一代戰機缺乏先進引擎的驅動,而且在役發動機也有一些質量安全隱患,被國人稱之為「心臟病」難除。
  • 從航空發動機看航空動力的當下發展熱點及發展歷程
    中國宋代出現的爆竹和走馬燈,蘊含噴氣推進和渦輪機學理。19、渦槳與槳扇發動機的發展1942年,英國羅-羅公司研製RB.50Trent渦槳發動機;1945年安裝在「流星」戰鬥機試飛,後裝於艦載反潛機上。1954年,美國艾裡遜公司(後被羅-羅公司收購)的T56(民用型為艾裡遜501-D)單軸渦槳發動機開始批產,已生產近2萬臺,功率範圍2580~4414千瓦,用於多型軍民機。普惠加拿大公司的PT6A發動機系列,功率範圍350~1100千瓦,有30多個改型,用於130餘種飛機,累計生產超5萬臺。
  • 航空發動機龍頭航發動力
    公司是國內唯一生產製造渦噴、渦扇、渦軸、渦槳、活塞全種類軍用航空發動機的企業,是三代主戰機型發動機國內唯一供應商,也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能夠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產品的企業之一。航空發動機主要分為渦噴、渦扇、渦軸、渦槳、活塞發動機和電動機等類型,其中渦噴、渦扇、渦軸和渦槳發動機無論從單體價值、技術難度、結構複雜度等方面都顯著高於活塞發動機和電動機。
  • 安信軍工馮福章:國之重器航空發動機國產化勢在必行_證券_騰訊網
    ■中國軍用航空發動機:測仿起步實現自研,自主可控是大勢所趨我國航空發動機經歷了「維護使用-測繪仿製-型號研製-開展預研」的反過程,當前已建立起了相對完整的發動機研製生產體系,具備了渦噴、渦扇、渦軸、渦槳等類發動機的系列研製生產能力,國產發動機已裝配殲擊機、運輸機、轟炸機等多種機型。
  • 中國自製的新型渦噴航空發動機通過國家鑑定
    中新社瀋陽五月二十日電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先進、性能可靠的航空發動機--新型渦輪噴氣發動機,今天在瀋陽通過了國家設計定型審查,具備了裝備部隊使用的條件。  這一新型航空發動機繼全部通過型號規範規定的地面試驗、空中飛行考核達到設計定型標準後,又通過了幾項高難度補充試驗。
  • 航空發動機介紹及其發展史
    /渦軸發動機 渦槳/渦軸發動機是在渦噴發動機誕生、成熟後,將活塞發動機渦輪化而研製發展的新型動力。渦槳發動機代替活塞螺旋槳發動機用於固定翼飛機,渦軸發動機代替活塞軸發動機用於旋翼直升機。 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簡稱渦槳發動機,由螺旋槳和燃氣發生器組成,螺旋槳由渦輪帶動。
  • 航空發動機壟斷背後的世界秘密
    未來20年中國客/貨機用發動機需求預測基於空客和波音兩公司對未來20年中國新增客/貨機數的預測,分別為5363架/8300億美元和6330架/9500億美元。渦輪螺旋槳噴氣發動機,簡稱渦槳發動機。渦槳發動機的本質類似於渦噴發動機接上一個減速器,並帶動外部的螺旋槳。渦槳發動機通常用在小型或低速的亞音速飛機上。
  • 從航空發動機看航空動力的當下發展熱點及發展歷程 | 深度好文
    德國人漢斯·馮∙奧海恩因於1935年獲得軸流-離心組合式壓氣機渦噴發動機的專利,1938年獨立研製成功軸流-離心組合式壓氣機渦噴發動機,次年,配裝此發動機的亨克爾飛機公司的He178飛機首飛,航空噴氣時代開啟。13 蘇聯的渦噴發動機發展1929年,斯捷契金提出噴氣發動機的設想。1937年,留裡卡提交航空噴氣發動機設計方案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