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在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上表示,加密技術在數據治理上能發揮重要作用。
姚期智稱,在AI和大數據的時代我們必須要有高質量和可信的數據。不可信數據的問題經常從媒體報導當中可見到。它也會在AI經濟當中造成威脅,比如說現在已發生很多數據欺詐、數據濫用、數據洩露的問題。
「我相信可以使用密碼學來設計可信的算法,並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不僅如此,如果我們將可信算法與相關的機構做系統性的結合,就可以形成一個基礎來實現可信的數據治理。」
「先給大家第一個例子,這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情況,就是網頁的認證。」姚期智舉例說,「比如Alice是個成功的實體經濟商人,她決定要建立一個網頁,來銷售她的產品。現在一個顧客或者瀏覽者如何確認這個網頁就是Alice的網頁呢?Alice在虛擬世界中有一個身份,我們必須把真正和虛擬的Alice連接起來。首先看一下算法部分,稱做算法權威機構,它讓Alice在網頁上附加一個數字指紋。數字指紋好像一個真的指紋一樣,是一串數字組成的,由現代的加密數來設計出來,很難被偽造、更改。一旦有了數字指紋,顧客就可以去檢查這個指紋數是否匹配虛擬世界的Alice。」
「問題是可能會有壞人,把自己的指紋附在一個假的網頁上,他就說自己是Alice,對於顧客來說怎麼分辨這兩個網站呢?解決方案是需要有一個機構,我們叫它認證機構,它調查Alice在真實世界的身份,滿意後就會頒發一個數字證書給Alice,證實她的數字指紋。這個機構更利用加密技術來確保這個證書的真實,是獨一無二而不可更改的。數字證書是在網絡上已被成千上萬個企業使用的例子。」
第二個例子是多方安全計算(MPC),由姚期智於1982年首先提出。使用該技術讓我們能夠在加密數據上進行計算,也就是說數據可以用而不能看。「通過使用多方計算(MPC),我們可以把許多資料庫匯集在一起,同時又保護隱私,從而實現高質量的AI學習。MPC平臺的發展,是當今大數據中的熱門課題,它可以進一步支持可信的數據治理。」
最後,姚期智建議要把一系列可信算法和相關的真實機構結合起來,通過合作建立可信數據治理的基礎。
現年74歲的姚期智1946年12月出生於中國上海,國際著名計算機學家,2000年獲得圖靈獎,也是唯一一位獲得該獎的華人學者。2011年,姚期智擔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
來源:澎湃新聞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