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提出「數據大治理生態體系」概念 包含三大類指標

2020-11-29 金融界

來源:證券時報

畢馬威與阿里研究院於近日聯合發布《數據大治理》報告,對數據治理這一重要話題進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報告首次提出了「數據大治理生態體系」這一全新概念,將傳統意義上企業端的數據治理上升到了社會層面,強調從頂層設計上明確各相關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在保護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挖掘數據價值、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多重目標之間達到平衡,從而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

報告提出,數據大治理生態體系具有多物種、多角色、流動性等三大特徵:多物種是指這一體系中的參與者眾多,企業、公眾、政府是數據大治理的主體,但也包含行業協會、產業聯盟、消費者保護協會、媒體、智庫、國際組織等機構在內的眾多利益相關體;多角色是指生態體系中的參與體可能同時擔任著不同的角色,既是數據的生產者也是數據的使用者,各司其職又相互關聯和支撐;流動性是指由於數據的虛擬性和高流動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數據治理立法和實施會對其他地區產生「規範溢出」效應,數據治理也需要各國、各地區之間緊密配合,加強政策的協同性。

報告系統梳理了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在個人信息安全立法方面的現狀,主要回顧並歸納了備受關注的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英文簡稱GDPR)實施兩周年以來對個人用戶、企業和產業所產生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以及近年來中國在數據安全領域的立法進展。

報告對「數據大治理生態體系」的三大參與主體,即企業、公眾和政府在數字經濟和數據治理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別進行了詳細闡述。報告認為,企業是數字經濟的核心推動者,企業端的數據治理指的是企業對所擁有的數據資產的治理。數據資產是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對數據資產的治理也可以被看作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有效的數據治理需要在企業戰略層面從上至下進行推動,通過建立組織架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及內設部門等職責要求,制定和實施系統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確保數據統一管理、高效運行,並在經營管理中充分發揮價值。

畢馬威中國數據治理主管合伙人陳立節表示,企業能否治理好數據這一重要資產,體現的是企業的整體公司治理能力。企業內部的數據治理需要從三個角度入手,第一,把數據治理作為』一把手工程』, 在企業內部自上而下的推行;第二,認識到數據治理是一項長期性工程,為治理工程規劃不同的階段目標、路線圖和執行方案;第三,數據治理要與數據應用協同,以用帶治、以治促用,為業務賦能並創造價值。

報告認為公眾是數字經濟的主要參與者。隨著全球網際網路滲透率的提高,商業世界中產生的包含個人信息的數據也出現了幾何級數的增長。同時,面向未來還可以發現,物聯網環境下「無目的」的數據收集(如攝像頭)將遠遠超過「有目的」的數據收集。在一定意義上,數據自動化記錄正在成為各類設施設備的基本屬性之一,高度數據化正在成為個體生活環境的基本特徵。在這一必然趨勢下,對個人信息的判斷及其保護機制,以及對時代發展與技術創新的影響,也有必要重新思考和認知。一方面,企業通過挖掘用戶數據實現有效的用戶畫像,不斷優化客戶的購物和服務體驗;但另一方面,個人信息在不斷的被獲取、存儲、交易、利用,與之相關的數據洩露事件也可能發生。國內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正在協同社會各方力量,通過數據賦能和協同治理,推進數據治理的持續創新,並取得了顯著成效。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表示:「以阿里巴巴為例,2019年阿里向全社會開放以智慧財產權保護科技大腦為代表的核心技術,和阿里聯手圍剿假貨源頭的區縣執法機關從2018年的227個增至439個,一年新增93%,協助抓獲的製售假犯罪嫌疑人從2018年的1953人增至4125人,一年上漲111%。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報告(2019)》,第一次將『技術賦能+多元共治』的假貨治理阿里模式作為中國經驗、中國樣本在全社會推廣。「

報告認為政府在數據大治理中具有多重身份,既是數字經濟的參與者、推動者、也是監管者。政府可以發揮三個關鍵作用:第一,搭建共享平臺,實現政府部門內部政務服務數據的互聯互通和共享,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和質量;第二,通過信息公開,合理、可控的將相關政府數據開放給社會公眾,更好的挖掘數據潛在價值,推動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第三,完善政府數據治理制度體系,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社會效益最大化之間的平衡。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認為:「數據大治理生態體系強調多元化參與,除了有效的政府監管外,也需要加強行業企業自律、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數據治理政策也需要在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和保護個人信息、保障數據安全之間達到平衡。我們建議數據治理政策的制定可以參考四個原則,即:鼓勵創新、開放包容、多方參與、協同治理。」

報告對建立指標體系框架進行了初步探索,建議該體系可以包含三大類指標,包括數據產業發展、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

相關焦點

  •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出爐
    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設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綜合監測網絡體系,開展定期評價,建立考核機制,對各省(區、市)黨委和政府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考核。
  • 創新監管策略,構建金融科技生態治理體系
    本文從生態治理視角入手,為平衡創新與監管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建立生態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管創新的治理體系,從價格競爭、數據競爭轉向系統性的生態內外部治理,實現產業的整體共振與可持續發展。一、金融科技的獨特特徵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的定義,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能創造新的模式、業務、流程與產品。
  • 五部門發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期評估報告 7項約束性指標提前完成...
    同時,評估考核結果要向國務院報告,向社會公布。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規劃》提出22項指標,其中,大氣指標的完成情況備受關注。對此,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指出,生態環境部已出臺措施確保約束性指標完成。主要指標達到序時進度要求 《規劃》共提出包括9項約束性指標在內的22項指標。9項約束性指標包括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細顆粒物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地表水質量劣Ⅴ類水體比例等。
  • 科學家提出生態系統性狀新概念體系
    然而,由於受傳統的植物性狀概念體系及測定技術和方法的限制,相關研究長期被局限於植物器官、個體和物種水平上。如何將器官或個體水平測定的植物性狀拓展到植物群落或生態系統水平,如何建立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尺度的性狀與生態系統過程、生態系統功能的理論聯繫,成為該領域未被解決的科學難題,也是全球變化生態學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領域亟須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 創新生態體系與產業發展體系耦合關係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本文在創新系統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了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創新生態體系和產業發展體系。論述了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創新生態體系和產業發展體系的特徵,構建了指標評價體系。
  • 「兩山論」踐行效果指標體系構建及省際測評
    在「兩山論」提出15周年之際,本文通過深入挖掘「兩山論」的基本內涵,構建了評價「兩山論」踐行效果的三級指標體系,並計算出2011-2017年中國省際間「兩山論」踐行效果綜合指數。2017年,「兩山論」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由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再僅是一種理念,而是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出爐,有哪些內容?怎麼考核?
    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設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綜合監測網絡體系,開展定期評價,建立考核機制,對各省(區、市)黨委和政府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考核。
  • 數據湖 VS 數據倉庫之爭?阿里提出大數據架構新概念:湖倉一體
    它的開放性和和開源體系類似,並在2019年推出Lake Formation 解決產品間的安全授信問題。雖然這套架構在企業級能力上和相對成熟的雲數據倉庫產品相去甚遠,但對於開源技術體系的用戶來說,架構相近理解容易,還是很有吸引力。AWS 之後,各個雲廠商也紛紛跟進數據湖的概念,並在自己的雲服務上提供類似的產品解決方案。雲廠商主推的數據倉庫類產品則發展良好,數倉核心能力方面持續增強。
  • 2005.02:我國國家生態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這對於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本文首先闡述了國家生態安全的內涵,繼而根據若干原則建立了我國國家生態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  維護國家安全,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政府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安全這一概念僅僅由軍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經濟安全三大要素構成,而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的加速惡化,使生態安全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
  •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黃波 楊安 趙菡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重心和難點均在基層。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平安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
  • 構建有效的海洋垃圾治理體系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般性定義,海洋垃圾是指在海洋和沿海岸環境內具有持久性的、人造的或是經過加工的固體廢棄物,具有長期性、複雜性、流動性等特點,主要可分為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海底垃圾三大類。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被選取的57個區域的海洋垃圾監測情況不容樂觀,大塊和特大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21個,中塊和小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2358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24千克;海灘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60761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284千克;海底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1031
  • 李超:下篇:十四五規劃量化指標的建議
    防控風險:建議關注宏觀槓桿率及糧食能源安全2017年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三大攻堅戰首次提出,我們建議除了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等指標設定,十四五期間應更關注防控風險,設置相關預期性指標。除了宏觀槓桿率外,保糧食能源安全居於「六保」之列,建議重點關注。
  • 研究| 如何建立我國醫保信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建立醫療保障信用體系,推行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為醫保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保障基金安全除了健全醫保法律體系之外,引入信用評價體系亦是醫保治理的有效方法之一。醫保信用綜合評價指標是建立醫保信用綜合評價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構建醫保信用綜合評價體系的關鍵環節。
  • 數據中臺實戰(二):基於阿里OneData的數據指標管理體系
    本文將通過具體案例來介紹OneData的實施流程,繼而介紹阿里OneData數據體系中數據指標的管理和數據模型的設計,最後再為大家講數據看板的設計。第一步:要確定指標的業務口徑業務口徑應該由數據中臺的產品經理主導,找到提出該指標的運營負責人溝通。首先要問清楚指標是怎麼定義的,比如運營說爆款率的定義分子是是專場中商品銷售件數超過20件的商品數,分母是專場內的總商品數(專場如上圖所示,商品會放在運營人員組的一個一個專場裡面)。
  • 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報告①對標最高標準的指標體系如何構建
    圍繞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發展目標,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聚焦世界上被公認為全球城市的20個國際大都市,立足全球城市的功能作用和實際特點,在2019年已對外發布的全球城市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基礎上,2020年又對指標進行了修正完善,構建了包含7個一級指標,23個二級指標、41個三級指標的「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標體系」。
  • 學習時報:推進河流湖泊水生態治理
    周國輝 字數:2095在山水林田湖草組成的生命共同體中,水是最重要的因子和要素,是生態、生產、生活的命脈。推進河流湖泊的修復與保護,實現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當前,我國河流湖泊治理與保護還有待加強。一是水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相對滯後。
  • 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包括空氣清新、水體潔淨等5類指標 將...
    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及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包括空氣清新、水體潔淨、土壤安全、生態良好、人居整潔5類指標。按照突出重點、群眾關切、數據可得的原則,注重美麗中國建設進程結果性評估,分類細化提出22項具體指標。
  • 牛文元等: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只有上述三大元素及其組合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不同階段獲得最佳映射時,可持續發展科學的內涵才具有統一可比的基礎,才能制定可觀控和可測度的共同標準。  1999年,中國第一份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發布,明確提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平衡」與「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是貫穿於整個可持續發展的兩大核心主線,為可持續發展科學的建立提出了可公度性要求。
  • 以生態系統理念創新引領實現城市治理目標
    城市治理的前提是政局和社會穩定,城市的經濟發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完善民主、健全法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都需要穩定,黨的領導是維護和保持社會穩定的政治保證,同時加強基層社會建設,著力於打造「黨建+服務」、「管理+治理」、「大數據+科技」、「常態+應急」等系統化、網絡化、生態鏈式的全面綜治業務,從源頭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成為重要抓手。
  • 《中國網絡誠信發展報告》首次定義網絡誠信概念
    近年來,山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誠信建設的重要論述,加快構建社會信用制度框架體系,實施網絡生態協同治理,全面打造高效政務服務環境,誠信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本次大會還舉行5場平行分論壇,與會嘉賓分別圍繞「網絡媒體和社交平臺誠信建設」「電子商務誠信建設」「大數據與城市信用體系建設」「青年與網絡誠信建設」以及「網際網路金融領域誠信建設」進行交流和探討。 本次大會由國家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山東省人民政府指導,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山東省網信辦主辦,濟寧市人民政府、央視網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