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我國國家生態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2021-01-20 國家統計局

我國國家生態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文/孫  蕾

  【摘要】處於經濟高速增長期的中國,人與自然之間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矛盾衝突。為此,必須強化全民的資源環境危機意識,將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作為一項戰略目標,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上升到民族興衰和國家存亡的高度。這對於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本文首先闡述了國家生態安全的內涵,繼而根據若干原則建立了我國國家生態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

  維護國家安全,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政府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安全這一概念僅僅由軍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經濟安全三大要素構成,而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的加速惡化,使生態安全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

  有13億之眾的人口,數千年的墾殖開發和戰亂,上百年的列強擄掠,近30年的工業化勉強起步,25年多的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加速起飛,不可否認,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環境破壞。如近年來人人皆知的沙塵暴,20世紀比較大的爆發為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多達23次。土地沙化也在加速,到20世紀50~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1560平方公裡,70~8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100平方公裡,進入90年代,則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400平方公裡。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研究結果表明,1986年我國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為831.4億元。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破壞加劇,造成的損失也在增大。1994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4201.6億元,接近同年GDP的10%。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642億元。上述損失只是生態環境破壞後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部分間接損失,尚不包括自然資源、物種消失等許多難以計算的潛在經濟損失,而這種損失遠大於直接經濟損失,有時是其2~3倍,甚至10倍。在一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地區,生態難民已經出現,如內蒙古阿拉善盟由於居延海乾涸,迫使2.5萬牧民背井離鄉。在青海、寧夏、甘肅以及海南等省區也相繼出現了由於生態破壞而被迫遷移人口的事件。

  在這樣嚴峻的現實情況下,國家生態安全的概念應運而生,我們亟需將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作為一項戰略目標,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上升到民族興衰和國家存亡的高度,用「國家生態安全」激起全民族的生態憂患意識,全國上下致力於50年的生態環境整治,真正扭轉生態惡化勢頭,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一、國家生態安全的內涵

  國家生態安全是指國家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生態環境處於不受破壞和威脅的狀態。生態安全一旦遭到破壞,不僅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且會直接威脅人類的基本生存條件。因此要努力實現一國生存和發展的可持續性,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礦產、動植物種資源、大氣等「自然資本」的保值增值,永續利用,使之適應國民教育水平、健康狀況水平所體現的「人力資本」和機器、工廠、建築、水利系統、公路、鐵路等所體現的「創造資本」 持續增長的配比要求,避免因自然資源衰竭、資源生產率下降、環境汙染和退化給社會生活和生產造成短期災害和長期不利影響。

  二、國家生態安全的內容

  現階段國家生態安全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國土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大氣資源安全和生物物種安全。

  (一)國土資源安全

  國土資源安全是指國土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結構始終處於一種有效供給狀態,即在動態上滿足當代人和未來世代人發展的需要。

  國土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國土資源的多少和優劣是決定一個國家生態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目前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總面積的37.1%,其中水蝕面積165萬平方公裡,風蝕191萬平方公裡。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萬多平方公裡,近1/3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遭受荒漠化的威脅。2003年全國淨減少耕地253.74萬公頃。我國是森林人均佔有量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據測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國的可採林在短短的7年內將被砍完。其他生態系統也退化嚴重,草地面積正在逐年減少,質量也在下降,溼地受到中度和嚴重威脅,造成生態功能下降,生態平衡失調,已對國土安全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另外,還要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來貯存垃圾,一些難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汙染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引發環境危害。

  (二)水資源安全

  水資源安全就是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或者是水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

  我國水資源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8%,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可利用水資源為8000~9000億立方米,現在一年的用水總量已達到5600億立方米,預計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將達到7000~8000億立方米,接近我國可用水資源的極限。目前有2/3的城市出現供水不足,上百個城市甚至嚴重缺水;仍有3.6億農村人口飲水尚未達到衛生標準。現有水資源浪費、汙染嚴重,河流汙染由局部發展到整體,由城市發展到鄉村,由地表發展到地下。2002年我國約有192.4億噸廢水超出環境自淨能力。2003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60.0億噸,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12.4億噸,比上年增加2.5%;城鎮生活汙水排放量247.6億噸,比上年增加6.6%。而廢水處理率很低,許多廢水未經任何處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導致我國主要河流普遍汙染,劣五類水質佔七大江河水系的40.9%,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海洋汙染也比較嚴重,2003年,近岸海域237個監測點位中,一、二類海水比例佔50.2%,四類、劣四類海水比例佔30.0%。黃河斷流,長江變黃,水資源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三)大氣資源安全

  大氣資源安全是指大氣質量維持在受納體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對受納體造成威脅和傷害的水平。

  目前我國向大氣中排放的各種廢氣數量很大,遠遠超過大氣的承載能力。2003年,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2158.7萬噸,其中工業來源的排放量1791.4萬噸,生活來源的367.3萬噸。煙塵排放總量1048.7萬噸,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846.2萬噸,生活煙塵排放量202.5萬噸。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量比上年增加8%~15%左右;工業粉塵排放總量1021萬噸,比上年增加12%左右;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為1941萬噸,比上年增加10%左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近一倍。我國每新增一單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為日本的近兩倍。根據環保總局發布的《200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城市空氣品質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的城市佔41.7%,較上年度增加7.9個百分點,但城市空氣汙染依然嚴重。

  (四)生物物種安全

  生物物種安全是指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相關生態過程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保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我國是世界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現在已經有1431種動植物處於瀕危或接近瀕危狀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35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405種。由於野生資源的日益減少,造成全國經常使用的500多種藥材每年約有20%的短缺,尤其是佔藥材市場80%供應量的野生藥材嚴重短缺,對中藥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同時,外來物種不斷侵入我國,威脅到我國生物物種的安全。如20世紀80年代初隨木材貿易從美國侵入我國的紅脂大小蠹,1999年在山西省大面積爆發,使大片油松林在數月間被毀滅,嚴重危及其他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而且由於這種外來物種適合該地區的生態環境,目前已經蔓延到河北、河南兩省。此外,還有大米草、腐鼠、豚草、紫莖澤蘭、空心蓮子草、美國白蛾等等外來物種,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許多地區,構成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巨大威脅,並已到了難以控制的局面。 

  三、國家生態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

  (一)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依據以科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為基礎的理論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2.客觀性原則。要充分考慮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並與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及統計標準相銜接。系統、準確地反映我國國家生態安全的客觀情況,克服因人而異的主觀因素的影響。

  3.可比性原則。選擇指標時應當借鑑國際通行的統計標準和規範並與之銜接,能夠進行國際比較分析。

  4.實用性原則。評價指標要緊緊圍繞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戰略管理和決策需要,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

  5.全局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應能完整、全面地體現生態安全的實際情況。

  6.可操作性原則。考慮到統計工作的現狀,設置指標體系時應儘量採用易於獲取數據的指標,提高指標體系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的可操作性。

  (二)指標體系的基本內容

  根據上述指標體系設計原則和國家生態安全的內容,結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壓力、科技能力和資源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整治建設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指標,筆者建立了如下的評價指標體系。

  1.國土資源安全指標體系

       1.1耕地安全方面

       1耕地總面積萬公頃X1

       2人均耕地公頃X2

       3耕地質量指數%X3

       4農田旱澇保收率%X4

       1.2森林安全方面

       5森林覆蓋率%X5

       6森林覆蓋率減少%X6

       7生態林面積比%X7

       8平原林網覆蓋率%X8

       1.3土地汙染方面

       9土地汙染率%X9

      10單位面積國土工業「三廢」負荷噸/平方公裡X10

       11單位面積耕地化肥農藥農膜負荷噸/平方公裡X11  

       1.4其他方面

       12水土流失%X12

       13人口承載率%X13

       14土地後備資源%X14

       15土壤潛育化%X15

       16土地貧瘠化率%X16

       17水土協調度%X17

       18城市每萬人擁有綠地平方公裡X18

     2.水資源安全指標體。

       1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X19

       2人均水資源總量立方米X20

       3人均淡水資源立方米X21

       4工業廢水排放量億噸X22

       5單位水資源工業廢水負荷噸/立方米X23

       6地面水質指數%X24

       7城市獲得安全飲用水比重%X25

       8農村獲得安全飲用水比重%X26

       9年度淡水抽取佔水資源總量%X27

       10水澆地佔農田的比重%X28

      3.大氣資源安全指標體系

       1二氧化硫排放量萬噸X29

       2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噸X30

       3工業廢氣排放量萬噸X31

       4空氣品質指數%X32

       5電力生產來自礦物燃料的比重%X33

      4.生物物種安全指標體系

       1哺乳類和鳥類瀕危物種的比重%X34

       2高等植物瀕危物種的比重%X35

       3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佔國土面積%X36

      5.其他重要指標

       1人均GDP元X37

       2人口增長率%X38

       3人口密度人/平方公裡X39

       4人均電力消費千瓦時X40

       5每千克能源使用產生的GDP元X41

       6工業「三廢」綜合處理率%X42

       7就業率%X43

       8城鎮化水平%X44

       9國內投資增長率%X45

       10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X46

       11環保投入佔GDP的比例%X47

       12生態建設投入強度X48

       13汙染治理投入強度X49

       14生態預警機制完善度%X50

  (三)不安全指數的計算

  設Xii=12...n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值,PXii=12...n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不安全指數,0≤PXi≤1,Y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標準值,n為指標個數,本文中n=50。

  在計算不安全指數時要區分正、逆指標,所謂正指標即數值越大越好、越大越安全的指標,逆指標即數值越小越好、越小越安全的指標。

  1.對於正指標(越大越安全的指標)若以安全值為標準值,當Xi≥Yi時,PXi=0當Xi<Yi時,PXi=1-Xi/Yi×100%。若以不安全值為標準值,當Xi≤Yi時,PXi=1;當Xi>Yi時,PXi=Yi/Xi×100%。

  2.對於逆指標(越小越安全的指標)

  若以安全值為標準值,當Xi≤Yi時,PXi=0;當Xi>Yi時,PXi=1-Yi/Xi×100%。若以不安全值為標準值,當Xi≥Yi時,PXi=1;當Xi<Yi時,PXi=Xi/Yi×100%。

  (四)權數的確定

  在確定權數時,可以考慮採用主觀賦權法中的一種——德爾菲法,又稱專家法。其特點在於集中專家的經驗與意見,確定各指標的權數,並在不斷地反饋和修改中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基本步驟如下:

  1.選擇專家。一般情況下,選本專業領域中既有實際工作經驗又有較深理論修養的專家10-30人左右,如在生態環境、國家生態安全、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權威的教授、研究人員等。這一步相當重要,因為專家選得好不好將直接影響到結果的準確性。

  2.將待定權數的50個指標和有關資料以及統一的確定權數的規則發給選定的各位專家,請他們獨立給出各指標的權數值。

  3.回收結果並計算各指標權數的均值和標準差。

  4.將計算結果及補充資料返還給各位專家,要求其在新的基礎上重新賦權。

  5.重複進行第3和4步,直至各指標的權數與其均值的離差不超過預先給定的標準為止,也即各專家的意見基本趨於一致。

  (五)國家生態不安全度的計算

  國家生態不安全度反映生態不安全狀況的程度,數值越大代表越不安全,用PI來表示,則PI=×PXi。根據不安全度可以將生態安全分為四個等級:

  1 較安全0≤PI<0.25;

  2 較不安全0.25≤PI<0.5;

  3不安全0.5≤PI<0.75;

  4 極不安全0.75≤PI<1。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相關焦點

  • 研究| 如何建立我國醫保信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建立醫療保障信用體系,推行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為醫保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保障基金安全除了健全醫保法律體系之外,引入信用評價體系亦是醫保治理的有效方法之一。醫保信用綜合評價指標是建立醫保信用綜合評價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構建醫保信用綜合評價體系的關鍵環節。
  • 科技強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指數發展預測
    科技強國的體現是擁有強大的科技貢獻能力,能夠支撐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與產業經濟發展有效銜接,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發揮明顯的牽引作用和支撐作用。
  •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出爐
    這意味著,今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有了一套清晰準確的指標體系,並在使用和適用中不斷完善。  為什麼要編制《指標體系》?  一條紅線管控所有重要生態空間  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態勢持續向好。但由於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生態保護的空間劃定和權限職責的界限模糊不清,我國生態安全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生態保護紅線」戰略的出臺尤為關鍵和重要。
  • 小康社會及現代化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我們根據研究的目的,從眾多指標中選擇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標,組成指標體系,用科學的計算方法算出綜合指數和類指數,從各個側面進行分析、評價其發展趨勢和發現各種社會問題,就稱它為指標體系。四、我國社會指標的應用和發展 我國社會指標的研究始於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發展戰略由過去注重經濟發展逐步轉變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計劃統計部門均成立了社會司,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決策的需要,各部門和各地區開始研究和引進社會指標的理論和方法,在1983年科委下達了社會指標的研究項目,經費20萬,但當時大家對此課題很生疏,社科院社會學所成立不久,無人敢接,後來由上海社科院完成
  • 甘肅省城市化發展監測評價體系研究
    城市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整體性體現在,以人為中心,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共同構成人類生活的主體,不能截然分開;結構性表明構成指標體系的各要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層次性表明,指標體系主體層次鮮明,下一層次指標儘可能完整表達上一層次指標的含義;開放性表明指標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要不斷調整與完善。
  • 溼地生態系統評價有了科學「尺子」
    中國綠色時報3月9日報導(實習記者 夏美紅)國家林業局溼地保護管理中心委託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等單位承擔的溼地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項目日前在北京通過專家論證,為行業管理部門和基層保護管理機構對溼地生態系統進行及時準確的評價提供了一把科學的「尺子」。
  • 創新生態體系與產業發展體系耦合關係
    對於創新生態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集中在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和區域創新生態體系,對於國家層面的宏觀創新生態體系研究較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黨根據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主要矛盾和發展目標,著眼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做出的戰略部署,必須要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在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上走在前列。
  • 2019.04: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構建和綜合評價(張云云等)
    對於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研究屬於起步階段,不同學者對於高質量發展有不同的看法,多數學者基本都是從理論出發主觀上構建指標體系。   常用的評價方法有相對指數法、主成分分析法、神經網絡等,這些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量化評價結果,但仍有不足,主要無法判斷單個指標相對其系統內其他指標的評價等級。
  • 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正式發布
    校友會中國大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優勢 自2003年起,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cuaa.net)以「校友、質量、影響與貢獻」為主題特色連續18年發布中國大學排名,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是目前中國評價指標體系最為系統全面、中國價值觀主導的中國大學排名;其特點是評價思想及方法與世界接軌,符合國家戰略導向;涵蓋大學核心職能評價,體現大學社會影響和國際影響力
  •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出爐,有哪些內容?怎麼考核?
    >為什麼要編制《指標體系》?一條紅線管控所有重要生態空間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態勢持續向好。但由於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生態保護的空間劃定和權限職責的界限模糊不清,我國生態安全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生態保護紅線」戰略的出臺尤為關鍵和重要。
  • 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
    此外,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了要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以及營造良好的環境以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2 文獻綜述通過對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發現在高質量發展的表述被提出後,眾多學者對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從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兩個方面進行梳理,以期對構建中小企業高質量評價體系提供借鑑與參考。
  • 全文|《鋅冶煉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固廢網訊:導讀: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徵求對煤炭採選業等5個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為貫徹落實《清潔生產促進法》(2012年),指導和推動企業依法依規實施清潔生產,我委委託技術單位研究編制了《鋅冶煉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徵求意見稿)》。
  • 三部委發布汙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行業等5個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
    10月10日,中國水網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獲悉,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12年),建立健全系統規範的清潔生產技術指標體系,指導和推動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汙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現予以發布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採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確立的指標必須是能夠通過觀察、測試、評議等方式得出明確結論的定性或定量指標。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要綜合地反映區域資源環境系統中各子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強度和方向等方面的內容。綜合性原則。
  • 國家創新調查監測評價指標初步確立
    國家創新調查監測評價指標初步確立   在即將全面實施的國家創新調查中
  • 全文|《硫酸鋅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大氣網訊:導讀: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徵求對煤炭採選業等5個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為貫徹落實《清潔生產促進法》(2012年),指導和推動企業依法依規實施清潔生產,我委委託技術單位研究編制了《硫酸鋅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徵求意見稿)》。
  • 三部委發布《汙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行業 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
    本指標體系依據綜合評價所得分值將清潔生產等級劃分為三級,Ⅰ級為國際清潔生產領先水平;Ⅱ級為國內清潔生產先進水平;Ⅲ級為國內清潔生產一般水平。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本評價指標體系將適時修訂。   本指標體系起草單位: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正豐易科環保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發布《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建設...
    2004年《國家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規劃》發布以來,我國已經形成了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的基本框架,一批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以下簡稱「三級實驗室」)投入運行,建成了若干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以下簡稱「四級實驗室」),為我國的烈性與重大傳染病防控、生物防範和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水安全指數編制及水安全狀況評估研究
    ,有必要構建一個綜合性的評價指數,用於直觀、簡便、科學評估我國水安全的總體狀況,支撐和推動國家水安全戰略精準實施。文章總結和梳理了水安全、水安全指數定義和內涵,論述了編制水安全指數的重要意義,構建了水安全指數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具體指標、權重確定、測算方法等。在確定典型年份(2010年和2015年)和典型省份的基礎上,利用已構建的水安全指數指標體系及相關權威數據,開展了全國及典型年水安全指數及4個分指數測算,分析評估了全國及典型省份的水安全狀況。
  • 完善系列指南 規範評價研究——淺議我國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體系...
    原標題:完善系列指南 規範評價研究——淺議我國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體系構建路徑醫療器械生物相容性是指醫療器械/材料在特定的應用中具有適宜宿主反應的能力,此類反應一般包括材料本身的反應(如腐蝕、變形等)和組織的反應(如炎症反應、血液反應等)。醫療器械生物相容性是醫療器械安全性的重要方面,也是產品有效性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