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山論」提出15周年之際,本文通過深入挖掘「兩山論」的基本內涵,構建了評價「兩山論」踐行效果的三級指標體系,並計算出2011-2017年中國省際間「兩山論」踐行效果綜合指數。
「兩山論」的提出與發展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安吉縣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中提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對「兩山論」最全面經典的闡述,指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辯證統一關係,為經濟發展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
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其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首次正式寫入黨中央文件。2017年,「兩山論」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由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再僅是一種理念,而是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兩山論」踐行效果指標體系的邏輯關係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重要的價值觀、發展觀,也是對經濟發展方向的重要綱領性指引。它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強調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重點論,以底線思維,關注生態環境承載力問題,一旦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髮生矛盾,要以生態保護為主,不能觸碰生態保護的底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科學世界觀的統一論,強調的是經濟發展新動能,旨在將自然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科技創新型經濟。
從時代發展的角度看,二者的關係從「犧牲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的舊發展方式」轉變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零和博弈」,而今正在向著「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渾然一體、和諧統一」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兩座山」之間的辯證關係不斷被豐富補充。
「綠水青山」除了包含其字面含義外,更包含環境優美、生態良好、資源可持續的美好願景。「金山銀山」也不僅是指金錢財富,還包含經濟發展帶來的效益以及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既存在矛盾,又是辯證統一的。二者的辯證統一,就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也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兩山論」有其內在邏輯和外在邏輯,並可以實現邏輯自洽。從「兩山論」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忽視生態承載力;第二個階段是隨著資源匱乏、環境惡劣,人們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第三個階段是隨著經濟結構轉型,技術水平提升,人們逐漸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生態優勢可以轉變成經濟優勢。
「兩山論」的發展過程反映了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實現了內在邏輯的自洽。而從外在邏輯上,「兩山論」與綠色發展理念高度契合,與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相一致,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相統一。
「兩山論」踐行效果指標體系的指標選取
「兩山論」指標體系的建立充分借鑑了北京師範大學李曉西教授團隊建立綠色發展指數的思路,並基於「兩山論」的發展過程和時代內涵進行修改和創新。根據「兩山論」的發展過程和時代內涵,本研究將其分為三個層次:第一階段為「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強調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第二階段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強調了生態環境承載力問題;第三階段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了經濟發展新動能,旨在將自然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本文構建的「兩山論」踐行指標體系包含一級指標3個,分別為綠色發展的協調性、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和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20個。
綠色發展協調性對應的二級指標為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保護力度。其中,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三級指標,用環境汙染治理投資總額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作為環境保護力度的三級指標。
資源環境承載力對應的二級指標為生態承載能力、資源豐裕程度、環境質量水平。用生態承載力作為生態承載能力的三級指標,用人均水資源量和能源生產量與消費量的差額作為資源豐裕程度的三級指標,用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氮氧化物排放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氨氮排放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環境質量水平的三級指標。
產業發展新動能對應的二級指標為產業結構轉型、產業資源節約、產業環境友好、產業創新發展。用六大高載能行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作為產業結構轉型的三級指標,用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水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電耗作為產業資源節約的三級指標,用工業二氧化硫去除率、工業氮氧化物去除率、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去除率、工業廢水氨氮去除率作為產業環境友好的三級指標,用人均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國內專利申請授權量作為產業創新發展的三級指標。
三級指標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沒有較為準確的統計值,但考慮到其對環境質量水平的影響不容忽略,故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空值處理。本文使用的研究樣本為2011-2017年中國30個省級行政區的面板數據,受數據收集的限制,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和西藏自治區。底層指標的計算中,涉及地區生產總值的指標,均以2010年為基期剔除價格因素計算得到。
中國省際「兩山論」踐行效果測算及評價
根據「兩山論」踐行指標體系,計算出30個省份的綜合指數排名和各個一級指標指數排名。2011-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的「兩山論」踐行效果綜合指數位列前五,其中北京排名第一,說明北京在綠色經濟發展、資源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方面的綜合水平較高。這可能是因為北京在「兩山論」踐行過程中,對於生態資源保護、環境治理、產業轉型和創新發展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較大。
單獨看綠色發展協調性指數,2011-2017年排名均比較靠前的幾個省份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內蒙古。單獨看資源環境承載力,2011-2017年排名均比較靠前的幾個省份有內蒙古、北京、天津、山西、上海。單獨看產業發展新動能,2011-2017年排名均比較靠前的幾個省份有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天津。
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兩山論」踐行效果,各地應在未來發展中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總要求,以「兩山論」為指導,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構建多元共治、經濟引導、制度約束的發展體系。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