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的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對三省一市和有關部門「創新方式方法,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進行突破,以點帶面加快一體化進程」進行了肯定,並強調「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強跨區域合作,探索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支持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區域開展深度合作」。 「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位於江蘇與安徽省際毗鄰區域。 2019年以來,皖蘇兩省已達成「毗鄰共識」,通過共建一體化發展新型功能區,下好一體化發展「先手棋」,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
省際毗鄰區域率先一體化發展的意義
區域一體化發展經驗表明,地方政府通過省際毗鄰區域之間的合作與分工,對區域發展進行合理的統籌規劃,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最終促進規模經濟的發展。一是能夠促進資源在更大範圍流動和配置,獲得更高的利用率;二是能夠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實現共同發展;三是能夠推動區域間不同發展水平地區的協調發展;四是能夠破除國內外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增強市場競爭力。
「一體化」,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高級形態。尤其是在當前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暢通區域內「小循環」更顯重要。毗鄰區域一體化發展是解決毗鄰區域空間管控與規劃、毗鄰區域利益(金融、土地、財稅等)分配、毗鄰區域自治組織體系及對話與協商、毗鄰區域共建共享與社會治理等課題的重要手段。在省際邊界接壤地帶共建一體化發展新型功能區,用高效的制度供給和更加積極有效的雙向開放激發區域分工合作潛能,實現省際毗鄰區域從物理空間相鄰的毗鄰1.0版,向發展要素合作的毗鄰2.0版轉變,提高毗鄰區域政策協同效率和經濟集聚度,最終形成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
省際毗鄰區域跨界合作的三個「樣本」
滁州和馬鞍山是安徽東向發展的橋頭堡。2019年,南京市分別與馬鞍山市、滁州市籤署《共同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南京江寧區與馬鞍山博望區籤署《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建框架協議》;南京江北新區與滁州來安縣,南京浦口區與滁州南譙區分別籤署了《頂山—汊河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建框架協議》《浦口—南譙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建框架協議》。這樣,皖蘇省際毗鄰區域就形成了三個跨界合作的「樣本」。
頂山—汊河跨界一體化發展新型功能區。戰略定位為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示範區。按「一心兩片」的空間格局進行規劃建設,即以江北新區頂山街道為「一心」,江北新區盤城、葛塘和汊河毗鄰區域為「兩片」,總面積約70平方公裡,其中啟動區面積13平方公裡。從四個方面推動:一是產業協作一體化,共同打造智能製造、軌道交通裝備等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二是規劃政策一體化;三是基礎設施一體化,構建以軌道交通為主導的綜合交通網絡;四是生態環保一體化,開展滁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保育生態空間。
浦口—南譙跨界一體化發展新型功能區。戰略定位為長三角省際毗鄰地區綠色發展示範區與蘇皖跨界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規劃總面積50平方公裡,其中啟動區17.75平方公裡。從四個方面推動:一是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零距離」交通圈;二是生態環保一體化;三是產業協作一體化,積極發展休閒觀光、創意農業產業等;四是社會治理一體化,健全重大災害事故聯防聯控機制,完善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專項預案。
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新型功能區。戰略定位為長三角省級產城融合同城化發展先行示範區和長三角省際毗鄰地區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示範區。總面積約30平方公裡,啟動區約8平方公裡。從四個方面推動:一是生態保護一體化,籤訂石臼湖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二是社會治理一體化,探索一體化刑偵警務協作等;三是基礎互聯一體化,打通斷頭路;四是產業協同一體化,共同編制產業規劃。
構建毗鄰區域率先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在現有的「毗鄰共識」及毗鄰區域政府間合作框架協議基礎上,要進一步建立政府引導、部門推動、社會參與的加快推進省際毗鄰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
建立區域規劃銜接和前瞻性研究機制。加強對國家戰略、省市戰略在跨界區域落地重點與方向的研究分析,推動頂層設計落實。系統分析跨界合作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研究政策設計、項目安排、利益分享、機制創新等重大問題,構建精簡高效的合作模式。
建立更加有效的工作對接機制。在毗鄰跨行政區域,推進鎮與鎮、部門與部門、行業與行業、協會與協會等之間的全方位、無縫對接,形成更加高效的推進整體融合、功能互補和協同發展的對接機制。
建立高水平公共服務一體化共建共享機制。採取相同的產品和服務標準,向區域內消費者提供同質的公共產品或服務。建立一體化的醫療合作關係和教育資源共享模式,實現醫療和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促進區域醫療和教育均衡發展、特色發展。
建立高效率跨界社會協同治理機制。構建聯網聯勤聯動聯辦的處置機制,完善跨區域社會治理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使跨界區域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作者單位:呂小瑞為中共滁州市委黨校,孔令剛為安徽省社會科學院。該文為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ZD2019D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