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永利
空間戰略是引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來,成都以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為戰略目標,堅持以人為核心,在創新實施空間戰略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新做法,所取得的一些有效經驗可供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其它城市借鑑。面向未來,進入新發展階段,成都需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繼續推動城市格局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積極探索城市進化新路徑,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中國新樣板。
踐行國家戰略 推動區域經濟地理重塑
成都始終融入和踐行國家戰略,勇於承擔國家使命,遵循發展規律,踏準時代脈搏,構建引導城鄉和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戰略和系統性政策措施
進入21世紀,伴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成都的綜合實力和城市能級持續提升,迅速躋身全國前沿城市行列,也成為全球投資者、新聞媒體以及學術界共同關注的國際化大都市。其核心原因是,成都始終融入和踐行國家戰略,勇於承擔國家使命,遵循發展規律,踏準時代脈搏,構建引導城鄉和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戰略和系統性政策措施。
從中心帶動的圈層式空間戰略,到避免傳統城鎮化路徑教訓、搭建全域覆蓋規劃管理體系、系統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實施「東進」戰略,其背後是城市空間戰略的區域視野拓展與國家使命提升,是伴隨發展能級提升而動態拓展的格局。例如,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成都東進、重慶西擴」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省政府批覆設立了成都東部新區,這一戰略不僅推動成都從「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的城市格局千年之變,更是實現成渝相向發展國家部署的空間表達。近年來,我國「頭部」區域空間變革已經進入功能疏解與再集聚並行的空間重構期,以及面向未來探索新發展路徑的迭代進化期,成都東部新區也將與雄安新區、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等承擔相似的戰略使命,成為重塑區域經濟地理與推動城市進化的戰略空間,這將有利於提高雙城經濟圈的人口和經濟承載力。
展望未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等重大部署為成都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從國內大循環視角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經成為「菱形」國土經濟地理空間的重要一極,集聚和輻射能力需繼續提升,從國際國內雙循環來看,成都處於向西向南開放前沿,這就要求成都進一步將自身放到世界城市體系和國家戰略全局中進行觀照,加快拓展國內循環的戰略腹地,加快建設國際循環的門戶樞紐,構建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參與國際高水平競爭的空間體系與功能組合。
堅持系統思維 謀劃全域空間格局優化
近年來,成都堅持系統思維,謀劃全域空間結構優化,做出了多方面創新探索,正在引導形成適應高質量發展、服務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格局和豐富場景
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是複雜的開放巨系統,要實現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系統思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編制「十四五」規劃的「五個堅持」基本原則,「堅持系統觀念」位列其中。因此,城市空間戰略絕不能就空間而論空間,必須堅持以人為核心,統籌多維度、多層次因素,系統分析,綜合布局。近年來,成都堅持系統思維,謀劃全域空間結構優化,做出了多方面創新探索,正在引導形成適應高質量發展、服務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格局和豐富場景。這些創新舉措包括:
一是堅持以人為核心,將「讓生活更美好」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營城思路從傳統的「產、人、城」模式到「人、城、產」理念的深刻變遷。綜合考慮人的多維度多層次屬性需求,全方位服務人的自然屬性、經濟屬性、社會屬性、文化屬性並在空間規劃戰略中加以體現。服務人的自然屬性,建設生態宜居公園城市。服務人的經濟屬性,建設產城融合的產業功能區和產業生態圈。服務人的社會屬性,加大高質量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力度,增強社區空間品質提升和治理優化。服務人的文化屬性,積極開展場景營造。
二是以新一輪規劃修編為契機,提出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的戰略取向,在四川省內發揮帶動全省的「主幹」作用,推動五大經濟區合作發展,在市域層面,通過「三降兩提升」,進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區非核心功能,帶動全域城鄉均衡協同發展。明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十字方針,系統重構全市的空間布局、產業體系、功能體系、公共服務和治理體系,按照「以水定人、以地定城、以能定業、以氣定形」的思路優化城市空間格局。
三是摒棄「攤大餅」模式,推動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網絡化」的空間格局,促進空間結構與人口規模、城市規模、產業發展和生態容量相適應,推動形成「青山綠道藍網」相呼應的城市形態。
四是重構發展動力傳導的空間組織體系。為形成和強化源頭創新、原始創新在城市發展動力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成都明確了「一核四區」的科學城總體規劃布局,帶動全市形成「核心驅動、協同承載、全域聯動」的發展格局。進而推動「一核四區」通過數字鏈、創新鏈和價值鏈與全市14個產業生態圈、66個產業功能區相嫁接。「1、4、14、66」這樣一組數字就構成了成都未來發展動力格局的空間「密碼」以及發展動能的「金字塔體系」,涵蓋了從源頭創新到二次創新、再到產業生態圈的發展壯大、再到產業功能區的規模化落地的完整鏈條,形成從科學新發現到新經濟發育、新技術場景應用的完整圖景,更好適應城市進化的整體趨勢。
展望未來,成都需繼續堅持系統思維、系統觀念,更加注重統籌城市發展與安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要進一步將安全的命題體現到城市空間戰略與政策的全流程、各領域,加快建設韌性城市、海綿城市,更好應對巨量人口、高密度要素流動所帶來的高風險。同時,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的新發展使得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正在解構、重組,其空間映射的新趨勢、新規律也值得積極研究、認真應對,進一步下好空間動力體系重組的先手棋。
承續歷史文脈 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考察時提出「突出公園城市特點」的城市建設新理念,這正是古今中外美好人居理想的現代表述與城市升華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這些膾炙人口、引人入勝的詩句,體現了成都這座美麗宜居城市的歷史文脈。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考察時提出「突出公園城市特點」的城市建設新理念,這正是古今中外美好人居理想的現代表述與城市升華。
承續文脈,開啟新篇。成都在建設公園城市的方向上起步迅速,部署系統,創新舉措不斷湧現。2018年7月,成都市委出臺《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決定》,對公園城市建設作出了系統部署。此後,在全國率先成立公園城市研究院,開展了高水平系列課題研究,在全市新一輪規劃建設中積極落實,劃定兩山(龍門山和龍泉山)、兩網(岷江和沱江兩大水系)和六片生態隔離區等重要生態空間,限定和穩固城市格局,依託生態空間建設一系列的城市郊野公園。結合山川水系、通風廊道和重要節點視線廊道建設各類城市公園,並與外圍生態空間相互連通,形成「城在綠中、園在城中、城綠相融」的城市公園體系。結合城鄉交通和水系脈絡,構築以「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為主體骨架的天府綠道系統,串聯城鄉空間,融合城鄉功能,加快塑造「推窗見田、開門見綠」的城市特質。同時,深度融合未來的生活場景、消費場景、創新場景推動公園、綠道的「場景革命」,為生態、生活、創新的互動聚變提供新型載體,推動美學體驗和文化深度融入市民生活。當前,成都正在積極實現上述願景,全力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加快打造承載美好生活的未來之城。
展望未來,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起點上,中國城市發展也將邁入新階段,成都等前沿城市需要以推動城市進化、追求人類城市文明新境界的視野和胸懷,堅持世界眼光,承繼歷史文脈,積極探索追尋「理想城市」的新路徑。
(作者: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研部副教授、中浦院牛津大學聯合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