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問答:為何感覺Twitter比國內微博差

2020-11-25 站長之家

日前, 用戶邵敬翔在問答網站知乎上對《Twitter 這樣的網站真的有前景麼?怎麼感覺這個產品做得比國內的微博差很多呢?》問題做出了精彩解答,編輯摘錄了全文內容分享給大家。

邵敬翔解答如下:

那是因為你被國內的微博「先入為主」地洗腦了;或者你接觸Twitter較早,但被「中國式產品基因」的左右——凡是產品以「大、全、拼盤」為概念的都是好的,專注於一個功能的產品是低級的,高級產品則必須「多功能」(這個詞從七八十年代就被濫貼在國產無數產品的包裝上,導致中國消費者潛意識裡都相信「高級」=「多功能」=「X in 1」=「高科技含量」=「先進」,還有個等式是「進口」=「高檔」=「高科技」=「先進」,連我們敬愛的dang也是時刻強調先進性的,因為不先進的東西中國人不會從心眼裡踏踏實實地接受)。而這個基因(或者換個中性詞叫「中國人的使用習慣」)應該被摒棄,因為功能豐富程度只是衡量產品的一個維度而已,與產品的好壞檔次無關。一個收音機+鬧鐘+遊戲機+遙控器+MP3播放器的五合一產品未必就有一臺純粹的收音機的價值高(中國仍有大量消費者不認同這一點)。正因為中國消費者太注重「功能」這個維度,以至於到今天他們還對產品的設計、理念、智慧財產權、品牌價值等維度視而不見,很多人對iPhone不能看電視沒有驗鈔功能連插SD卡擴容都不行卻還比萬能的國產手機貴將近10倍表示不理解不贊同。

就我個人而言,我十分厭煩微博每一頁每一條都是配圖片的信息,有的圖和文字八竿子打不著關係,有的牽強附會,有的發個貓貓狗狗的圖賣萌,有的發個PS過的圖譁眾取寵,甚至有的自爆私生活發個果照什麼的,還不就是為了博一個粉絲數、轉發評論數(一條70個字的有內涵的微博一拉滾動條就過去了,而一條配個大圖區區四五個字的微博反倒引人關注;更無聊的是有些圖片你要先關注他才能看到那個相冊,有種赤裸裸的幼稚)。過多追求這些數字讓大部分中國網民在信息浪潮中逐漸迷失,他們篩選信息的平均水平坦白講本來就很差,沒有批判性思維,不管什麼微博反正點一下轉發也無害,還能讓我的粉絲們也看看,意識不到自己在傳播這些信息垃圾,意識不到自己也終會被掩埋在這些信息垃圾中。但這沒有辦法,思維方式是社會環境和教育水平決定的。而且絕大部分中國網民在網上做一切事的出發點是人(自己 or 別人),而不是從信息本身的價值出發,所以新浪微博只給每一條信息的「轉發」和「評論」都設了計數器,滿足微博主人渴望被認同、被關注的感受,激勵他們多多發言活躍微博生態系統(相比較Twitter反而主張「即使你不發一言也可以盡情享受Twitter的樂趣」),而最能衡量信息價值的「收藏」卻沒有計數器,充其量只是個單純的按鈕(我想在如此浮躁的微博環境下也很少有人會用收藏吧)。在這樣的「中國人使用習慣」的保佑下,垃圾信息傳播出去會以幾何級數擴散;更要命的是,如果一個微博帳戶有30萬粉絲(無論通過什麼途徑獲得),它發的垃圾/虛假信息也都是好的/正面的,一個大大的粉絲數足可以把粉絲們麻痺住,讓他們失去篩選信息的能力。這樣的垃圾微博若在西方國家的網絡社區中運行,七成人不會感興趣的。

(△ 某國產非進口多功能女明星的一條微博,轉發數和評論數都不低(注意「收藏」沒有計數器),但這意味著信息更有價值嗎?那圖片和文字有絕對聯繫嗎?去掉圖片別人就看不懂你的微博了嗎?這條微博你會收藏它嗎?) 

微博動不動就配圖,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對文字內容的不自信。

相比較Twitter,因為整屏幕都是清一色的純文字tweet,所以我一條一條都會看完(我沒有很多中國網民「樓主文章太長我不看」的毛病,在知乎也基本每次都會長篇解答),就像看報紙、看書一樣,只有寫得好壞之分,但都有內容、有嚼頭。如果有配圖、視頻的也不會強制塞給你,我可以自主選擇要不要點開那些多媒體文件,我覺得太贊了,Timeline裡非常的乾淨,都是我關注的人,他們說的話也都是我想要獲得的信息,看一頁可以學到不少東西,這種感覺是「微博搞笑排行榜」「星座物語」這類垃圾微博或者營銷微博所不能提供的。連公廁門口都能營銷保險套的中國,在微博上搞搞營銷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Twitter的Timeline中任意截取的兩條連續的tweet信息。滑鼠在第一條信息懸停時上方會出現一行功能菜單:回復、轉發、加入收藏、打開查看信息詳情。而第二條信息只顯示文字部分。連續閱讀的體驗非常好,讓人可以獲得很多信息)

(△當點擊「Open」時,信息詳情就會彈出來,兩條連續的tweet信息斷開。這個「詳情」內容少了一些,只有時間、日期和發文途徑,因為沒有人評論、轉發和收藏的緣故)

相關焦點

  • 與百度知道同是問答起家,為何是知乎做成了知識社區這事兒
    感受到分答威脅的知乎,迅速對值乎進行迭代,並在一個月後的6月13日上線了值乎3.0版,產品形態和分答已經非常相近。周源也在緊接著的宣傳視頻中宣稱,值乎將是知乎的商業化嘗試,目標是做到月流水20億。付費問答作為一種有償問答形式,在值乎和分答的對決後也迅速升溫,在全網開始發酵。很多應用紛紛跟進,其中最大的玩家莫不過是有最多KOL資源的微博。雖然形式相似,但各家的業務邏輯卻不盡相同。
  • 從產品的角度分析:知乎核心功能——《問答》
    知乎:一個真實的網絡問答社區,幫助你尋找答案,分享知識。 知乎Alxea排名 雖然知乎後來推出了讀讀日報/知乎日報/知乎live/知乎專欄等內容,但最核心的流程仍然是提問和回答。本文討論問答的流程。紅色框內的流程將在下文詳細討論。
  • 用網絡科學解構,悟空問答輸給知乎背後的邏輯
    有傳言,頭條為了扶持悟空問答,曾經從知乎一次性挖走300個大V,2018年計劃投入10個億的補貼。而事與願違,據QuestMobile提供的數據來看,2018年4月到7月,知乎的MAU(月活躍用戶)從3019萬增長至3476萬,而悟空問答卻從93.4萬下降至67.9萬。
  • 知乎上線新功能「想法」,要抄微博的後路還是革自己的命?
    推出這個功能,知乎究竟是因何想法呢?不是要抄微博或者頭條的後路我看到一些媒體評論說知乎此舉是要做第二個微博,形式上看是這樣的。最近一年,碎片化信息流大受歡迎,微博之後,今日頭條上線「微頭條」功能,想要成為第二個微博。有意思的是,微博和今日頭條也都上線了問答功能,與知乎形成一定的競爭,知乎上線信息流功能,看上去是有反攻之意。
  • 淺析Twitter和國內微博產品形態的異同
    前因後果差不多就是因為老羅說了句:「137天沒上twitter了,發現跟新浪微博比,twitter無論是官方網頁版,還是千奇百怪的各個平臺上的客戶端,全都是垃圾……  但今天還是很高興。」這句話其實也不算罵人,但後來板磚橫飛的罵戰我也毫不奇怪,這就是老羅行走江湖的風格。罵戰當然不是我這篇文章要說的事情,重點也不在駁斥老羅,只想順便亮一下我的觀點,我為什麼愛 Twitter。
  • 社會化問答網站知乎的創新擴散分析
    通過社會化問答網站知乎在社會網絡環境下的創新擴散過程分析,對新型問答網站在走進用戶生活、改善用戶體驗以及保持用戶粘性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近幾年,一種新型問答網站逐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這種網站區別於百科和傳統問答,創造性地將問答屬性與社交元素聯繫起來,致力於以構造知識共享平臺的形式為用戶答疑解惑、滿足社交需求,是一種問答類SNS網站[1]。 本文將從知乎本身、傳播渠道、發展歷程和社會系統四方面對知乎的創新擴散進行分析,論述知乎如何在飛速更迭的網絡中佔有一席之地,成功地進行擴散、得到用戶採用。
  • 知乎如何成長為海外華人用戶最常訪問國內網站
    【天極網IT新聞頻道】知乎,國內最專業的問答社區,普通問題找百度,專業問題上知乎似乎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常態,但知乎是如何成長為海外華人用戶最常訪問的國內網站的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 知乎產品分析報告:中國知識問答產業現狀的縮影
    在線泛知識內容平臺包含綜合資訊和搜索服務,比如:在線閱讀、有聲音頻、專業學習,以及百度知道、知乎和悟空問答等在線知識問答平臺。從綜合指標中可以看出:知乎在知識問答領域的綜合競爭力很強,同時競爭對手也各有優勢。其中,百度知道和悟空問答的競爭力與知乎接近,得到以成熟的知識付費業務和附加服務能力,也成為知乎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 四象限拆解知乎
    得到、微博、今日頭條,這些平臺幾乎都具備知識分享的功能。在過去,我們常常把知乎定義為知識問答社區。不過,在我眼中,歷經8年之後,知乎已不僅僅只是問答社區,它的實質早已發生變化。可以說,當下的知乎被嚴重低估了。
  • 章澤天以網絡侵權為由起訴知乎 頻頻被人針對的知乎這個鍋背得冤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章澤天以網絡侵權為由起訴知乎 頻頻被人針對的知乎這個鍋背得冤嗎? 據悉,奶茶妹妹章澤天近期向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提起訴訟,以網絡侵權責任糾紛為案由起訴網絡問答社區知乎。這已經不是知乎第一次被起訴了, 1 月至今,知乎作為被告已參加 13 場開庭審理, 11 起案由為網絡侵權責任糾紛和名譽權糾紛。   知乎為何頻頻被人針對?俗話說:「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但這個鍋知乎又背得不冤。   為何說知乎也很冤呢?
  • 知乎產品分析:問答社區的領頭羊,知識付費的初入者
    於此同時,隨著國內人均收入的上升,消費升級的刺激,消費理念的改進,國人開始願意為服務和信息買單(國家統計局——人均消費支出的增長情況)。為了打發時間,每天在通勤的路上,Bob就會在知乎問答社區裡瀏覽感興趣的話題和回答。由於知乎的內容即有可學習的,也有可娛樂的。40分鐘的通勤時間Bob每次能有一些收穫,並且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四、定位分析知乎以問答社區起步,最初的目標是為用戶答疑解惑,開拓視野。
  • 知乎精英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知乎精英為什麼是句罵人的話?
    而朋友圈裡類似的抨擊亦不絕於耳——《為什麼我死都不會用知乎?》、《知乎的惡和我的投訴史》、《知乎作了什麼惡?》都是近一年間曾經刷屏的內容。  如果在微博上評選最常見的群體性負面標籤,「直男癌」、「小粉紅」和「知乎精英」很可能位列前三。  最新的案例是,微博大V性感玉米在3月18日開啟了「知乎『精英用戶』造謠言論朗讀」活動,一天後,音樂人梁歡宣布接力這一活動。
  • 知乎產品分析報告
    知乎使用過的slogan: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可以看到在之前的幾年裡,知乎相對比較注重社區內容的創造,維持了一個高標準、高質量的社區生態。過去累積的大量優質內容,使得不管是在百度搜索還是微博營銷號,都能看到知乎問答內容。 世界盃期間,知乎推出新的slogan:有問題,上知乎。
  • 知乎的四個象限、兩個對手
    得到、微博、今日頭條,這些平臺幾乎都具備知識分享的功能。在過去,我們常常把知乎定義為知識問答社區。不過,在我眼中,歷經8年之後,知乎已不僅僅只是問答社區,它的實質早已發生變化。可以說,當下的知乎被嚴重低估了。一、四個「象限」我打算用「四象限」的方式來解讀知乎的平臺架構。
  • 知乎圈子:精英社區的降維和自我救贖
    近日,知乎為「圈子」開放了一級入口,取代了原來的發帖入口,和導航欄「首頁」並重。那麼知乎為何上線「圈子」功能?圈子又是怎麼運營的?上升到一級入口的圈子野心有多大?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論述。一、產品分析1.
  • B站與知乎的媒體化宿命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此外,從知乎熱榜起,知乎就開始呈現出一種「微博熱搜」式的運營策略,繼續加大平臺的推薦引流功能,疫情傳播中的策劃、運營也比較突出;而B站和官方媒體,特別是央視新聞的合作,B站承接了廣電媒體的部分傳播職能。
  • 知乎同學,請抓緊上市!
    毫不客氣地說,現在的知乎,已是稱霸一方的巨獸。然而每當筆者放下手機,回味一下方才刷過的內容,卻總感覺哪裡不對。明明剛看過,怎麼什麼都記不得了。這些問題,哪裡還有半點那個認真問答社區的影子?分明是又一個知音、故事匯!泛娛樂化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知乎就和之前的品牌定位永遠說拜拜了。「發現更大的世界」,是知乎的口號。筆者想說的是,知乎確實做到了,我確實見識到了這個世界大林子中,各種奇葩的鳥。比如「海賊王路飛」。
  • 謀求上市的知乎,如今會如何定義自己?
    答案就是太雜了,不少人都提到過,百度知道的本質依舊是搜索而非專一的問答。而當時的知乎更像是加強版的"百度知道+百度貼吧"。它有百度知道的問答屬性,但比百度知道更垂直、更深度。知乎有貼吧的社交屬性,發帖、跟帖、私聊、點讚、評論,但相對於貼吧,內容更垂直、專業,交流群體層次也普遍較高。社交性,這就意味著在知識探索與分享的過程中會有更多有趣的共鳴。
  • 擴展使用場景、建立知識服務市場,知乎真的能盈利嗎?
    知乎真的能盈利嗎?1.商業模式,知乎要逐步打造「增量市場」,實現「良性循環」在知乎的理想中,知乎live、值乎、電子書分別滿足用戶不同的使用場景,從而在原來單一的問答社區之外創造「增量市場」。同時,知乎live、值乎、電子書與問答社區的內容可以實現「良性循環」。
  • 知乎產品分析 | 變現路上的商業嘗試
    面對知乎用戶群和流量爆炸性增長,如何變現成為知乎CEO周源被問及最多的一個問題。並且,知乎推出了新產品——一款實時問答的產品「知乎Live」,這是一個「一對多」群組問答產品,答主可以創建一個Live,他會出現在關注者的信息流中,感興趣的用戶可以進入該溝通群,用戶需要支付門票,而票價由答主來定,可以看出,這是又一次知乎在變現路上的商業嘗試。目前這款產品還在內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