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用戶邵敬翔在問答網站知乎上對《Twitter 這樣的網站真的有前景麼?怎麼感覺這個產品做得比國內的微博差很多呢?》問題做出了精彩解答,編輯摘錄了全文內容分享給大家。
邵敬翔解答如下:
那是因為你被國內的微博「先入為主」地洗腦了;或者你接觸Twitter較早,但被「中國式產品基因」的左右——凡是產品以「大、全、拼盤」為概念的都是好的,專注於一個功能的產品是低級的,高級產品則必須「多功能」(這個詞從七八十年代就被濫貼在國產無數產品的包裝上,導致中國消費者潛意識裡都相信「高級」=「多功能」=「X in 1」=「高科技含量」=「先進」,還有個等式是「進口」=「高檔」=「高科技」=「先進」,連我們敬愛的dang也是時刻強調先進性的,因為不先進的東西中國人不會從心眼裡踏踏實實地接受)。而這個基因(或者換個中性詞叫「中國人的使用習慣」)應該被摒棄,因為功能豐富程度只是衡量產品的一個維度而已,與產品的好壞檔次無關。一個收音機+鬧鐘+遊戲機+遙控器+MP3播放器的五合一產品未必就有一臺純粹的收音機的價值高(中國仍有大量消費者不認同這一點)。正因為中國消費者太注重「功能」這個維度,以至於到今天他們還對產品的設計、理念、智慧財產權、品牌價值等維度視而不見,很多人對iPhone不能看電視沒有驗鈔功能連插SD卡擴容都不行卻還比萬能的國產手機貴將近10倍表示不理解不贊同。
就我個人而言,我十分厭煩微博每一頁每一條都是配圖片的信息,有的圖和文字八竿子打不著關係,有的牽強附會,有的發個貓貓狗狗的圖賣萌,有的發個PS過的圖譁眾取寵,甚至有的自爆私生活發個果照什麼的,還不就是為了博一個粉絲數、轉發評論數(一條70個字的有內涵的微博一拉滾動條就過去了,而一條配個大圖區區四五個字的微博反倒引人關注;更無聊的是有些圖片你要先關注他才能看到那個相冊,有種赤裸裸的幼稚)。過多追求這些數字讓大部分中國網民在信息浪潮中逐漸迷失,他們篩選信息的平均水平坦白講本來就很差,沒有批判性思維,不管什麼微博反正點一下轉發也無害,還能讓我的粉絲們也看看,意識不到自己在傳播這些信息垃圾,意識不到自己也終會被掩埋在這些信息垃圾中。但這沒有辦法,思維方式是社會環境和教育水平決定的。而且絕大部分中國網民在網上做一切事的出發點是人(自己 or 別人),而不是從信息本身的價值出發,所以新浪微博只給每一條信息的「轉發」和「評論」都設了計數器,滿足微博主人渴望被認同、被關注的感受,激勵他們多多發言活躍微博生態系統(相比較Twitter反而主張「即使你不發一言也可以盡情享受Twitter的樂趣」),而最能衡量信息價值的「收藏」卻沒有計數器,充其量只是個單純的按鈕(我想在如此浮躁的微博環境下也很少有人會用收藏吧)。在這樣的「中國人使用習慣」的保佑下,垃圾信息傳播出去會以幾何級數擴散;更要命的是,如果一個微博帳戶有30萬粉絲(無論通過什麼途徑獲得),它發的垃圾/虛假信息也都是好的/正面的,一個大大的粉絲數足可以把粉絲們麻痺住,讓他們失去篩選信息的能力。這樣的垃圾微博若在西方國家的網絡社區中運行,七成人不會感興趣的。
(△ 某國產非進口多功能女明星的一條微博,轉發數和評論數都不低(注意「收藏」沒有計數器),但這意味著信息更有價值嗎?那圖片和文字有絕對聯繫嗎?去掉圖片別人就看不懂你的微博了嗎?這條微博你會收藏它嗎?)
微博動不動就配圖,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對文字內容的不自信。
相比較Twitter,因為整屏幕都是清一色的純文字tweet,所以我一條一條都會看完(我沒有很多中國網民「樓主文章太長我不看」的毛病,在知乎也基本每次都會長篇解答),就像看報紙、看書一樣,只有寫得好壞之分,但都有內容、有嚼頭。如果有配圖、視頻的也不會強制塞給你,我可以自主選擇要不要點開那些多媒體文件,我覺得太贊了,Timeline裡非常的乾淨,都是我關注的人,他們說的話也都是我想要獲得的信息,看一頁可以學到不少東西,這種感覺是「微博搞笑排行榜」「星座物語」這類垃圾微博或者營銷微博所不能提供的。連公廁門口都能營銷保險套的中國,在微博上搞搞營銷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Twitter的Timeline中任意截取的兩條連續的tweet信息。滑鼠在第一條信息懸停時上方會出現一行功能菜單:回復、轉發、加入收藏、打開查看信息詳情。而第二條信息只顯示文字部分。連續閱讀的體驗非常好,讓人可以獲得很多信息)
(△當點擊「Open」時,信息詳情就會彈出來,兩條連續的tweet信息斷開。這個「詳情」內容少了一些,只有時間、日期和發文途徑,因為沒有人評論、轉發和收藏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