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軍級少將給楊振寧賀壽 曾讓神舟五號安全回家

2020-12-07 東方網

原標題:正軍級少將給楊振寧賀壽 曾讓神舟五號安全回家

  近日,在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的物理前沿會議上,30餘位中科院院士慶祝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出席座談會的院士中,包括一位正軍級的院士——鄧小剛少將。上個月,他剛履新國防科技大學校長職務。

  此外,參會的院士還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趙忠賢,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人。

  (賀壽現場)

  半年前楊振寧轉為中科院院士

  8月20日至22日,包括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等在內的30餘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與數十位知名學者出席物理前沿會議,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會議上30餘位中科院院士和數十位國內知名學者慶祝楊振寧95歲華誕,歡迎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今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楊振寧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據悉,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歷史上是首次,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為此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按照新制訂的程序和規則,楊振寧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

  (楊振寧)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日前,楊振寧還以95歲高齡登上綜藝節目《我是未來》,獻上首秀;楊振寧的學生、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也將攜帶其最新發現的「天使粒子」站上舞臺。《人民日報》發文表示,在弘揚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主題下,以原創綜藝形式傳播科學,值得表揚。

  這位少將讓神舟五號安全回家

  看法新聞記者發現,官方報導公布了28位賀壽院士的名單,其中有27位均來自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值得注意的是,在會議上還出現了一位正軍級的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校長鄧小剛。

  鄧小剛,1960年9月出生,正軍級少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總工程師、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時,鄧小剛還是我國「863」7項領域專家和3項「973」首席專家,在計算流體力學和流體力學理論分析領域,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

  (鄧小剛少將)

  2003年,鄧小剛獲全軍優秀博士。據悉,鄧小剛帶領的研究團隊於2004年和2007年連續兩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成為國內第一個流體力學的創新群體,2006年被評為全軍首屆「創新研究群體」,2009年被評為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他所帶領的研究群體,還曾獲首屆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及首屆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據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試驗的圓滿成功,其中也凝結著鄧小剛的心血。航天員的安全返回是任務成功的關鍵之一,要讓返回艙安全著陸,就必須在試驗中計算出返回艙在返回大氣層時的飛行密度、流場等相關數據。

  鄧小剛成功地模擬了各種飛行器情形,並將6種複雜情況進行了計算,解決了飛船返回艙等一系列飛行器在各種複雜情況下飛行的技術參數,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今年7月19日,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大會,暨軍隊院校科研機構訓練機構主要領導座談會在京舉行,鄧小剛首次以國防科技大學校長一職出席會議。

  去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也有參加

  看法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出席座談會的院士中,不乏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就、並且獲得多個國際大獎的專家。例如: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趙忠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首席科學家潘建偉。

  今年1月9日,75歲的趙忠賢登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他也成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裡首位「40後」。據悉,該獎項自2000年正式設立至今,已有27位科學家獲獎。

  (趙忠賢院士)

  趙忠賢生於1941年,遼寧新民人,中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導體、開展超導機理研究。」正是因為趙忠賢的這份堅持,使他堅持研究高溫超導40餘年。高溫超導分別在1987年、2008年有兩次重大突破,趙忠賢及其合作者都取得重要成果。

  另外一位被稱為「量子通訊的領跑者」的潘建偉,曾打破多個記錄。2011年1月,40歲的潘建偉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最年輕院士。2012年,潘建偉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獲得國際量子通信獎,成為獲此獎項的首位華人物理學家。2016年,潘建偉團隊榮獲2015年度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繼他成為最年輕院士之後的第二次「最年輕」。

  (潘建偉院士)

  2016年8月16日凌晨,由潘建偉擔任首席科學家的中國量子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它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標誌著目前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已經領跑世界。量子通信是目前理論上唯一被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手段。潘建偉也憑藉這一成就也成為「2016年感動中國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相關焦點

  • 神舟五號9點正
    據了解,「神舟」五號如果在白天進行發射,不會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壯觀。這位負責人說,執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神舟」五號飛船將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按計劃,飛船運行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裡、遠地點高度350公裡的橢圓軌道上,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裡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運行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 「神舟五號」大片一拍三部 楊利偉將走向前臺
    中新網6月16日電去年10月,「神舟五號」的圓滿太空之旅為中國載人航天史畫上了絢爛的一筆。由於題材重大,所以諸位編劇在仔細醞釀和謹慎創作中出現了不同意見,有人主張不要太過局限於「神舟五號」的框框,可以把目光投向未來,以虛擬的「神舟六號」為創作背景,打造一部具有科幻題材的太空電影;也有人認為還是應該著眼於「神五」的現實題材,以紀實為主。  據悉,該片主創人員曾親赴酒泉衛星發射場和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體驗生活,採訪了電影主角的人物原型楊利偉。
  • 8少將2中校1上校
    經過6年的刻苦訓練後,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飛船在太空運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圓滿完成了這次航天任務。楊利偉也因此成了我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如今他是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
  • 神舟五號飛船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    詳細介紹     「神舟」五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的基礎上研製的中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楊利偉。飛船在軌道運行了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在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00秒,負載著「神舟」五號的長徵2F火箭發射。
  • 美國各界認為「神舟」五號發射是歷史性事件
    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發射在美國引起高度關注。美國各界普遍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性事件。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鮑徹早些時候曾表示,「中國進行載人航天飛行,顯然是航天發射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
  • 1955年時,解放軍中有4個兵團級的少將,他們分別是誰?
    1952年的評級將解放軍的軍隊級別分為十一等二十四級,第一等是軍委,第二等是大軍區,第三等就是兵團,考慮到前兩等的人數,所以兵團級別的一般對應就是上將、中將。不過事情也有特殊的存在,1955年的少將中,有四人是被評為軍團級的,這四人是誰呢?又分別是什麼原因呢?
  • 【夢圓九天】 神舟五號
    神舟五號發射升空
  • 安倍起用自衛隊少將負責國家安全保障危機管理
    原標題:安倍起用自衛隊少將負責國家安全保障危機管理  中新網8月10日 據日本新聞網報導,日本政府決定起用一名航空自衛隊的空將補(少將)出任內閤府負責安全保障危機管理的審議官(副部長級)。這一職務一直由文職人員擔任,起用自衛隊現役軍官還是第一次,分析認為其背後是安倍要組建一個日本版的NSC(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作為日本政府處理國家防衛與外交的最高決策機構。  安倍內閣在9日已經決定了這一項人事。現任航空自衛隊的空將補(少將)長島純(52歲)將在本月22日,正式就任內閤府審議官,負責安全保障危機管理工作。
  • 神舟飛天路——「神舟五號」飛船
    神舟飛天路——「神舟五號」飛船 (13/25) 圖為中國首位乘「神舟五號」遨遊太空的太空人楊利偉。中新社發 張桐勝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搭乘新型長徵二號F捆綁式火箭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首次搭載航天員楊利偉升空。
  • 【圖刊】神舟飛天路——「神舟五號」飛船
    【圖刊】神舟飛天路——「神舟五號」飛船 (14/32) "← →"翻頁
  •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中國人到太空了
    【大事回放】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  「為著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記者與正忙於新一代航天員選拔工作的楊利偉在北京航天城再次相聚。
  • 出發容易回家難,嫦娥五號為什麼打個「水漂」才能到家?
    圖/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12月17日凌晨,出發23天的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我國首次月球採樣任務獲得成功。深夜蒼穹中,嫦娥五號的回家之路蘊含著重重威脅:返回器能否準確回到著陸區域上空?降落傘能否準時打開並切斷?在通信的「黑障區」,太空飛行器能否作出自主判斷?最具不確定性的一環,是返回器將兩次進入大氣層,仿佛打了個水漂。
  • 學子仰天歡呼 武漢高校學子歡慶神舟五號成功發射
    昨日上午九點,當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升空後,武漢地區各高校頓成一片喜慶的海洋,同學們以不同方式歡慶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記者來到華中師大,隨處可以看見學生們歡呼慶祝。該校新聞系的範新說:「神舟五號發射成功,預示著偉大祖國繁榮昌盛!中國航天工作者們,你們辛苦了,為你們驕傲!祝你高高興興旅遊,平平安安回家。」
  • 嫦娥五號「啟程回家」,專家解讀為何選擇在內蒙古草原降落
    自此,嫦娥五號正式踏上回家之旅。嫦娥五號到底什麼時候回來呢?許多人都非常關心。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網此前消息,此次嫦娥五號任務總共歷時 23 天,將採集約 2 千克的月球巖石、土壤樣本返回地球。從 11 月 24 日凌晨發射到今天,已經過去 13 天,時間已經過半。" 目前,嫦娥五號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
  • 神舟五號實現中國人第一次登上太空,揭秘神舟系列飛船承載的歷史使命...
    神舟五號發射的時候,航天科技集團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白明生正在在塔架上指揮操作工作,當時還有一個航天員進艙前裡面狀態準備,回想當時的那一刻確實特別激動,等於是親手把楊利偉送到我們神舟五號飛船裡面。「神舟五號發射21個小時,我們是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大家一晚上都沒有睡覺,都在通過電話聯繫,關注到天上的數據,關注楊利偉的情況。
  • 「神舟」五號的三個技術性解讀
    今天,我們希望用這篇文章告訴你中國自己的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的秘密,解開這個目前中國最熱門機器的三個問號。為什麼艙內四季如春?載人太空飛行器從起飛到返回地面的整個過程中,都會經歷十分嚴峻的冷熱環境,不斷遭受太陽光的強烈輻射,地球及其他天體的陽光反照,紅外輻射以及空間高能粒子輻射,微流星撞擊等空間環境的綜合作用,處於一種高低溫度急劇變化的環境中。
  • 「神舟五號」成功發射,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的基礎上研製的中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楊利偉。飛船在軌道運行了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在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00秒,負載著「神舟」五號的長徵2F火箭發射。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飛船以平均每90分鐘繞地球1圈的速度飛行。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歡迎回家!&nbsp&nbsp&nbsp&nbsp自從11月24日搭乘「胖五」開始探月旅程以來,嫦娥五號跨越38萬公裡,闖過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這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回家了,它幹了些啥?返回著陸經歷了什麼?讓我們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 神舟十一號,歡迎回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有關負責人表示,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神舟十一號,歡迎回家!航天英雄,歡迎回家!2016年10月19日凌晨3時31分,「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 」牽手成功!「十一郎」和「二丫」從此奠定了航天界第一CP的地位!
  • 神舟六號升空意義風險與神舟五號不一樣(資料)
    意義和風險都與神舟五號不一樣  2005年,中國航天最大的亮點毫無疑問是神舟六號飛船載人升空。中國航天有關領導在去年11月份珠海航展開幕式上就對國內外媒體正式宣布:在2005年秋天適當的時候,神舟六號飛船將搭乘兩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兩位航天員會在距離地面350公裡的太空軌道上運行、生活和工作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