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正軍級少將給楊振寧賀壽 曾讓神舟五號安全回家
近日,在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的物理前沿會議上,30餘位中科院院士慶祝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出席座談會的院士中,包括一位正軍級的院士——鄧小剛少將。上個月,他剛履新國防科技大學校長職務。
此外,參會的院士還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趙忠賢,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人。
(賀壽現場)
半年前楊振寧轉為中科院院士
8月20日至22日,包括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等在內的30餘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與數十位知名學者出席物理前沿會議,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會議上30餘位中科院院士和數十位國內知名學者慶祝楊振寧95歲華誕,歡迎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今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楊振寧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據悉,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歷史上是首次,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為此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按照新制訂的程序和規則,楊振寧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
(楊振寧)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日前,楊振寧還以95歲高齡登上綜藝節目《我是未來》,獻上首秀;楊振寧的學生、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也將攜帶其最新發現的「天使粒子」站上舞臺。《人民日報》發文表示,在弘揚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主題下,以原創綜藝形式傳播科學,值得表揚。
這位少將讓神舟五號安全回家
看法新聞記者發現,官方報導公布了28位賀壽院士的名單,其中有27位均來自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值得注意的是,在會議上還出現了一位正軍級的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校長鄧小剛。
鄧小剛,1960年9月出生,正軍級少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總工程師、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時,鄧小剛還是我國「863」7項領域專家和3項「973」首席專家,在計算流體力學和流體力學理論分析領域,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
(鄧小剛少將)
2003年,鄧小剛獲全軍優秀博士。據悉,鄧小剛帶領的研究團隊於2004年和2007年連續兩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成為國內第一個流體力學的創新群體,2006年被評為全軍首屆「創新研究群體」,2009年被評為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他所帶領的研究群體,還曾獲首屆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及首屆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據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試驗的圓滿成功,其中也凝結著鄧小剛的心血。航天員的安全返回是任務成功的關鍵之一,要讓返回艙安全著陸,就必須在試驗中計算出返回艙在返回大氣層時的飛行密度、流場等相關數據。
鄧小剛成功地模擬了各種飛行器情形,並將6種複雜情況進行了計算,解決了飛船返回艙等一系列飛行器在各種複雜情況下飛行的技術參數,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今年7月19日,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大會,暨軍隊院校科研機構訓練機構主要領導座談會在京舉行,鄧小剛首次以國防科技大學校長一職出席會議。
去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也有參加
看法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出席座談會的院士中,不乏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就、並且獲得多個國際大獎的專家。例如: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趙忠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首席科學家潘建偉。
今年1月9日,75歲的趙忠賢登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他也成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裡首位「40後」。據悉,該獎項自2000年正式設立至今,已有27位科學家獲獎。
(趙忠賢院士)
趙忠賢生於1941年,遼寧新民人,中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導體、開展超導機理研究。」正是因為趙忠賢的這份堅持,使他堅持研究高溫超導40餘年。高溫超導分別在1987年、2008年有兩次重大突破,趙忠賢及其合作者都取得重要成果。
另外一位被稱為「量子通訊的領跑者」的潘建偉,曾打破多個記錄。2011年1月,40歲的潘建偉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最年輕院士。2012年,潘建偉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獲得國際量子通信獎,成為獲此獎項的首位華人物理學家。2016年,潘建偉團隊榮獲2015年度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繼他成為最年輕院士之後的第二次「最年輕」。
(潘建偉院士)
2016年8月16日凌晨,由潘建偉擔任首席科學家的中國量子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它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標誌著目前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已經領跑世界。量子通信是目前理論上唯一被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手段。潘建偉也憑藉這一成就也成為「2016年感動中國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