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回放】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
「為著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記者與正忙於新一代航天員選拔工作的楊利偉在北京航天城再次相聚。看著自己於2003年9月27日寫在記者筆記本上的這句話,楊利偉與記者相視一笑:「對,那時就是這種心情」。
歷史將銘記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隨著航天英雄楊利偉駕「神舟」平穩著陸,中華民族的飛天夢終於成真,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3個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國。具有象徵意義的是,飛船著陸時間正好是當天天安門廣場國旗升起的時刻。
來到航天城,記者刻意去尋訪一位名叫汪恭質的老研究員,屈指一算,老人今年70歲啦!2003年國慶節、「神舟五號」發射前夕,當時已經64歲、早已過了退休年齡的他和兩位同齡老搭檔研究員畢可緒和高級實驗師曾玉章,曾在「空間醫學技術研究組」忙碌的工作檯前與記者互致節日問候。3位老人不要組織給一分錢的工資和補助,卻風雨無阻天天來上班。他們給組織上提了這樣一個要求:「盼了多少年啦,就讓我們幹到中國航天員上太空那一天吧!」
與記者重逢,回憶起6年前那激動人心的一幕,汪恭質感慨不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正式立項,中國航天人短短11年就研製成功『神舟』號飛船和運載火箭,建立起體現我國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飛船應用系統,建成了現代化的航天發射場、航天測控通信網和著陸場……所有這些,靠的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革命精神啊!」
走進「特種服裝與防護」研究室,技術幹部劉冀念那瘦削的面龐和彎曲的身軀讓人心顫。也是在6年前國慶節之夜,記者遇到了負責航天服頭盔設計的他正在加班。如今,年僅35歲的劉冀念依舊天天躬身伏案勞作。談及往事,他說:「載人航天工程是迄今為止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的跨世紀國家重點工程,承擔研製建設任務的有全國約110個研究院所以及3000多個協作配套單位,參與人數之眾可想而知。儘管其中一個人能起到的作用也許微乎其微,但我們每個人都會因親身參加這項偉大的事業而自豪!」
6年前,當航天員楊利偉平靜地跨進「神舟五號」駕駛艙、自信地對身邊技術人員揮手說「明天見」時,當他面帶燦爛的微笑跨出返回艙告訴大家「飛船運行正常,我感覺良好」時,「中華飛天第一人」的風採和魅力令世界為之傾倒。如今,走上領導崗位的楊利偉主持著航天員隊伍的訓練與選拔工作。他說:「英雄航天員大隊的每個成員至今都保持著隨時能夠上天執行任務的良好狀態。隨著我國第二批航天員選拔工作的推進,我們在建設一支規範的航天員隊伍的同時,更加注重建設一支合格的指揮員隊伍和教員隊伍,努力打造一流的世界航天中心。」
太空一往返,中華五千年。嫦娥奔月、萬戶升天的故事,寄託著我們民族自古對太空的嚮往;「神五」、「神六」、「神七」相繼發射成功,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歷史性突破,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發展之路。
今年6月3日,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第52屆大會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楊利偉代表中國航天人登臺發言:人類對於外太空和未知世界的探索,彰顯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壯麗。中國的航天事業始終體現著「和諧」與「和平」這一主旨,我們將繼續朝著「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