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遊評書」科學計量的全面普及 學術精英的修煉指南

2020-09-16 老遊評書

《科學家修煉指南》

撰寫 | 蘇寧(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


最近通過閱讀《科學家修煉指南》一書,才知道一個叫林墨的公眾號。林墨由一群從事科學計量研究並滿懷科普熱情的青年才俊所組成,他們懷揣「讓科學家更懂自己」的夢想,以微薄之力向學術界普及科學計量知識,以便讓更多人具備計量智慧、恰當使用科學計量指標、更了解科學家群體。他們一邊利用業餘時間講科普故事,一邊互幫互助,分享科研數據,打磨彼此文章。2016年7月30日,林墨公眾號上線了首篇文章。回眸林墨成長的歲月,無數人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色給予他們鼎力支持與無私幫助。為了紀念曾經為科普所做出的努力,回報眾人的深情厚誼,他們決定精選林墨發布的文章,重新結集出版。為此,林墨公開徵集書名並通過投票確認,逾千人參與投票後最終將書名確定為《科學家修煉指南》,使得這本凝聚了十餘位核心成員心血、百餘位供稿人貢獻、千餘位忠實用戶參與、萬餘位讀者傳播的紀念文集,最終得以付梓。本書圍繞科研、工作、生活中面臨的種種現實問題,通過科學研究所獲得的豐富數據,展現出科學家所遭遇的各種困境和艱難抉擇。本書內容豐富,語言明快,絕非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讀起來令人興趣盎然。不僅通過問答形式解讀了與科學及科學家相關的各類問題,而且還藉助引人入勝的生動故事烘託科學家的成長。尤其每篇文章之後具有畫龍點睛作用的「林墨觀點」,更有助於讀者的閱讀與思考。


科學計量的全面普及

2016年8月30日,林墨主創團隊成立。

本書無疑是一本讓立志從事科學研究者開卷獲益的有趣論文集,不僅讓我們接觸到科學計量學這一新的學科,而且用詳實的數據展現了科學家的工作及生活。它努力追蹤全世界以科學家為對象的研究成果,並分享給學術界,它是一個新型的、不斷升級版的「沒有圍牆的大學」。當林墨的科普故事正式進入公眾視野後,他們始終堅持原創,越來越頻繁地為各大主流媒體提供科普短文。武夷山在序言中寫道:幫人也是幫自己。科學是由觀念和概念構成的饋贈經濟,科研人員的饋贈行為有發表論文,進行學術和科普演講,與同行分享科研成果,參與各種學術活動等多種形式。林墨團隊孜孜不倦地向同道介紹有助於年輕學子成長的文獻,無疑也是一種慷慨的饋贈行為。他們的舉動正如先哲所言:在科學事務中,無論怎麼慷慨也不過分。回眸史冊,心甘情願進行學術饋贈的人總是獲得了同行的最大尊敬,他們的職業發展也因此而受益。在這個功利當頭的年代,一群胸懷鴻鵠之志的年輕人仍舊在不計功利地進行學術饋贈,尤為難能可貴。作者坦言:科學計量學就是依據科學的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在評估國家和機構層面的產出和影響力方面,它基本上是科學;但用於預測個人的影響力,似乎應屬於「不必當真,僅供參考」的範疇。讓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同時更了解自己,正是這本關於科學計量學的科普讀物出版的初衷。


鮮為人知的科學史料

作者指出, 科研工作者(scientist)這一術語由英國人威廉•惠威爾在1837年首次提出,專指從事科學研究以便更全面了解自然世界的人。《牛津詞典》將scientist解釋為具備一個或多個科學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因此其最準確的中文翻譯應該是「科研工作者」而不是「科學家」。科學在宗教的襁褓中誕生,科學家的宗教信仰與他們童年時的成長環境有關。儘管52%的美國科學家不信教,但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約7%的人信奉上帝。愛因斯坦曾言:如果在我的內心有什麼能被稱為宗教的話,那就是對科學所能揭示的這個世界結構的無限敬仰。「科學家學」是由科學計量學之父普賴斯率先提出,他同時描述了科學的特徵和科學家的行為:科學猶如我們心愛的寵物,有著自己的生命和成長節奏,不迎合人類的意志和意願,不夾雜民族的淵源和文化,只與妙手偶得的天才創想有關,只與此時此地的現實需要相關。科學不像其他的人類成果,它是躺在那裡等著被科學家們發現。世界上所有的科學家,其實都在玩著同一個拼圖遊戲,而科學探索的拼圖遊戲只有一種解法,即把「知識之樹」上的每一個果實逐個正確放置在這個拼圖上,完成最後的拼接。學術論文的審稿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665年創刊的英國皇家學會的《哲學彙刊》,它不僅是全世界第一份專業學術期刊,也創立了一系列沿用至今的發表流程:來稿登記、同行評議、發布及建檔。學術會議的體制化也源於成立於17世紀的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家參加學術會議的目的除了學術交流,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聚會。儘管如今學術會議多如牛毛,但迄今為止沒有出現統一的學術會議召開的規範。參加學術會議,對於科學家而言相當於「度假」,只不過聊的依舊是學術問題。


顛覆認知的科學事實

閱讀本書,讀者將獲得不少足以顛覆我們認知的科學事實。如科學名人與傑出科學家存在明顯的不同。科學名人指的是媒體眼中那些功成名就的科學家,他們可以給該學科帶來更多的曝光度,能夠產生顯著的知識溢出效應,當然也會導致負面影響,極易出現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傑出科學家是指在某一科研領域篳路藍縷地開疆拓土,所獲成果頗豐,對人類知識貢獻巨大的科學巨擘。科學知識的生產其實主要不是在實驗室裡,而是在科學家們產生頭腦風暴的會議室裡,在奔波於尋找資助和尋求合作的旅途上,當然也存在於科學論文的被引用中。從實證數據看,「十年磨一劍」並不是值得提倡的論文發表方法,幾乎所有領域的高被引論文的數量都隨著論文產量的增加而升高,即發文越多,收穫的高被引論文就越多。因為數量的增長極大地增加了突破式創新和重要發明出現的概率。因此,在科學界多發表論文仍然是提升高質量論文的不二法門。如果非要「十年磨一劍,一劍定乾坤」,可能錯過的恰恰是「乾坤」。對PubMed資料庫收錄的論文分析可知,過去30年間論文審稿周期的平均值約為100天,並無明顯變化。在通訊技術一日千裡的今天,論文發表的速度竟然無異於30年前靠鴻雁傳書的年代。究其原因,作為科學論文的守門人,學術共同體賦予審稿專家評估論文的絕對權利,其中也就包括了批評和拖延的權利。如果想儘快發表,將論文的預印本上傳到BioRxiv,在24小時之內就能被外界瀏覽。儘管學術界不喜歡維基百科,但科學家依然被各種搜尋引擎所雕刻,谷歌等搜尋引擎孜孜不倦地將維基百科置頂到用戶搜索結果首頁的最上方,使得我們始終看到「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網頁」。科學家像在海邊撿貝殼的孩子,他的研究興趣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變遷、技術進步、文化興起而不斷變化。


科學規律的精闢總結

哥白尼的「日心說」開啟近代第一次科學革命

法國科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家拉圖爾發現,不是科學觀察或科學實驗,而是科學家本身,決定著科學發展的方向。實驗室是科學知識生產的工廠和車間,而知識生產的過程難免也有利益、政治、折中和妥協。英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萊克特曾言:科學就是國家出錢來滿足科學家的好奇心。國家資助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貢獻於經濟增長和公民福祉的學科,前者主要是工程、應用物理和計算技術,後者主要是公民學、醫療及傳染病。英美國家更側重於醫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中國更側重物理和工程領域。立志成為科學家,為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的福祉貢獻力量,是無數年輕人的遠大志向和終極夢想。然而,科學家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尋的,成名要乘早,大器晚成在科學界並不受推崇。不同學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年齡不盡相同,醫學與化學領域的得主最年輕,之後依次為和平獎、物理學獎、文學獎,最後是經濟學獎。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規定獲獎者年齡不得超過40歲。但由於太早就獲獎,獲獎者年紀輕輕就被各種社會活動分散了研究精力,導致科學產出下滑。作者認為,科學家的學術生涯可以分為形成期、成熟期、衰退期3個階段。近代科學產生以來,科學創造的峰值年齡在37歲左右。一般來說,從發表第一篇文章算起,科學家通常有40年的學術壽命。但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的平均職業生涯長度呈現遞減的趨勢。生物學家不擅長數學,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論文的本質是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其目的是為了傳播。論文的易讀性是被引用的前提,從追求影響力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應該在不損害科學性的前提下,選擇易讀性更強的表述方式。霍金曾言:多寫一個公式就會嚇跑一半讀者。研究顯示:論文中公式越多被引用就越少,每增加一個公式,論文的被引次數就會減少28%;但如將公式放在文章的附錄中,則其多少對論文的被引次數沒有影響。然而,科研與傳播是兩件不同的事情,科學發展應遵循其自有的規律,科學研究的本質是科學貢獻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追求影響力,因此其目的是創新而不是高被引。


娓娓道來的論文知識

沃森和克裡克1953年在 Nature 發表雙螺旋論文

科學論文的本質是傳播的媒介,寫論文就是為了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其內容。好的科研寫作,是作者心裡始終裝著讀者。科學計量學研究顯示:科研論文的數量以每年6%~7%的速度向前發展,每10-12年就會翻一倍。科學合作的增長,乃是科研活動的建制化結果,而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可以衡量一個學科或一個機構、團隊所需的人力資源。一個世紀以來的變化包括:科研人員個人的發文量沒有顯著增加,因此對個人而言,並未出現發表論文的壓力所引發論文數量激增的現象。更多的文章來自於多位作者的共同努力,單獨作者論文的比例從80%驟降到20%。團隊合作發表的論文中,其知識的結合更為創新,創新的概率比單幹高出37.7%。國際合作論文的比例從1%增長到20%。平均每篇論文參考文獻的數量隨時間呈超線性關係,每篇論文引文數量從2篇增加到30篇。不同學科文章中包含致謝的比例明顯不同,基礎科學可以達到80%,工程技術有70%,醫學為60%,而社會科學僅有30%;且論文所包含被致謝人的數量也迥異:在生物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學科,被致謝人的數量最多。第一作者的性別導致論文的影響力存在差異,在大多數學科中,第一作者為女性的論文其平均影響遠低於男性。對發表文章策略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科學家在引用論文時,考慮最多的兩個因素是主題要相關,時間要足夠新。論文的發表時間是決定其被引次數最重要的因素,大多數參考文獻引用的都是5年內發表的文章,幾乎沒有人引用25年以前的文章。在自然科學領域,年輕學者發文越多,影響力越大;而在人文和生命科學領域,年輕學者的發文量與其影響力成反比。年長學者發文越多,其影響力越大。經過社交媒體轉發後,論文的被引次數可以增加30%,文章曝光量和可見度的提升是引用數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


畫龍點睛的林墨觀點

水成論和火成論是地質學史上的著名交鋒

林墨指出,對多數人而言,科學研究不過是一份普通的工作,科學家是知識的生產者,而公眾是知識的消費者。科學家可以決定生產什麼,但是卻不能決定大眾消費什麼。其實在科學研究的世界裡存在著一個金字塔,越是靠近金字塔頂層的人,他們離真理越近,離公眾越遠,而公眾更關心的則是那些他們能夠理解並用得上的知識。所以,科學家應該做一個抉擇,是做一個孤獨的科學拓荒者,還是成為一名公眾喜愛的科學傳播者。如今,一個研究領域只有具備折現的屬性,才能成為一項事業。在當今這個知識變現的新時代,成功屬於那些擁有知識、同時也生產知識的科學工作者。時至今日,社交媒體已然成為科學家科研工作延伸的平臺,可給出一個人們觀察科學家的窗口,可以藉此一窺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旨趣。作為一個公益的學術新媒體,林墨的使命就是傳播學科知識、提升學科影響力。它不僅致力於報導科學家群體的最新研究成果,讓科學家更懂自己,也讓未來的科學家能夠更好地了解科學界的生存法則。賴普斯提出的科學家學是一門包容廣泛、大有可為的學問,而本書介紹的內容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書中這些優中選優的近百篇科普文章,具有「大雜燴」的優勢,展示出科學家學的方方面面。作者以講故事的奇特方式,勾勒出科研工作者既平淡無奇又充滿焦慮的日常生活。在作者們的筆下,科學家不是那種刻板無趣的術語臆造出的行為怪癖群體,也不是蜷縮在象牙塔中不食人間煙火之聖人,他們都是現實社會中一個個鮮活的探索者,有燃燒的激情,亦不乏煩悶的苦惱。本書最為吸引人的亮點在於每篇文章之後的點評,往往是詼諧幽默、充滿睿智,無論是回復或總結,答疑或解惑,在精彩紛呈的評述中都包含著深刻的洞見,無異於畫龍點睛,令人醍醐灌頂。回眸史冊,我們深知科學家的修煉之路崎嶇而漫長,希望這本《科學家修煉指南》能夠成為黑暗中的一盞孤燈,為有識之士在指明方向的同時治癒其修煉之路上的焦慮和孤獨。

相關焦點

  • 「老遊評書」學術評價的條分縷析 科學之路的進階寶典
    《科學家修煉指南》撰寫 | 遊蘇寧(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最近有幸讀到一本立志「讓科學家更懂自己」的書,這就是《科學家修煉指南》。其作者是一群從事科學計量學研究並熱衷科普事業的青年才俊,他們以少年壯志不言愁的決心,立志通過自己的公眾號向普羅大眾普及科學計量學知識,以便讓更多人具備計量智慧,恰當使用科學計量指標,更全面了解科學家群體。本書是編者從「林墨」公眾號已發表的文章中精選出近百篇佳作結集成書,奉獻給立志於獻身科學者作為入門指南和進階寶典。
  • 「老遊評書」自然進化的拓荒之人 空前絕後的博物學家
    然而,當讀完《達爾文的故事:一個天生的博物學家和他的進化論》之後,才發覺無論是對進化論的發展史,還是對這位空前絕後的博物學家的科學貢獻,自己都所知甚少。本書並非科學史家通常所寫的那種學術著作,它是一本將科學史、達爾文本人及進化論介紹給廣大讀者的科普圖書。在這本內容引人入勝、印製精彩紛呈、裝幀優雅不俗的書中,通過優美的文字與珍貴稀有的圖片,為我們全方位展現出這位不可思議的人中騏驥的精彩人生。
  • 學術論文要不要免費開放?中國的回答是「YES」
    原標題:學術論文要不要免費開放?中國的回答是「YES」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在本周於德國召開的 Open Access(開放獲取)2020 會議上,來自中國的圖書管理中心及學術研究資助機構明確表示,正在考慮支持讓公共資助的研究成果在出版後能立即免費閱讀。
  • 「指南針知識百科」指南針怎麼看 指南針怎麼用
    導讀指南針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佔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現代被廣泛地用於迷信、航海、軍事、探險等活動。
  • 「放空」指南,別說你會!
    「一條」視頻特別為你我拍攝了一條「放空」指南臺灣優人神鼓教你如何心無旁騖,放空……放空……▲ 鼓點與寧靜形成反差,旋轉與寧靜形成反差,交錯與寧靜形成反差,所有「動」的瞬間,都有「靜」的匯聚。▲「時間之外」之「千江映月」,當下只有月和你兩者合二為一
  • 了解中國科學-科學計量學新視角|| QSS專輯徵稿啟事
    QSS側重於深入了解科學體系,科學工作的一般規律、學術交流、科學指標、科學政策等研究,是一本免費開放獲取的期刊。專輯目標近年來,隨著中國科研經費投入的增加、科研人員數量的增長、科研產出數量和質量的全面提升,國際合作的日益活躍,中國已成為全球科學知識最重要的貢獻者之一。
  • 「科普」水族常用計量單位科普
    以下對一些常用的單位進行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有這些問題的朋友能有所幫助1.體積單位公升(L)是國際標準的體積計量單位,一公升等於千分之一立方米。我們通常也以公升作為水族箱的體積計量單位,如果用釐米(cm)作為長度單位,普通的方形水族箱容積=長×寬×高÷1000,而圓柱形的水族箱容積=半徑×半徑×水位高度×3.14÷1000,得出的結果即為水族箱的公升數。
  • 「排宿便,清腸毒」是偽命題?3 個常見「健康建議」竟然是錯的
    最近,大家對「健康」的關注又上升了一個高度,各種各樣的「健康建議」也在朋友圈、家庭群裡刷屏。但其中有一些健康建議並不那麼科學,甚至還可能有害健康。(看到最後有驚喜!)很多人會把炸雞、方便麵等稱為「垃圾食品」,生怕吃了以後損害健康。其實,只要能為人體提供某些營養成分,沒有有毒有害成分,那麼這種食物就是有價值的。炸雞、方便麵雖然營養可能並不全面,但是也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這可統統都是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啊!被叫了這麼多年「垃圾食品」可太冤了。
  • 「一個城市,一個大夫」神經肌病學院全國巡講(福州站)暨福建省運動...
    七月盛夏,美麗榕城,學術大咖再聚首,相約「有福之地」。7 月 6 日「一個城市,一個大夫」神經肌病學院全國巡講(福州站)暨福建省運動神經元疾病規範化診療學習班會議成功召開。本次巡講「福州站」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丁香園聯合主辦。 「一個城市 一個大夫」項目的核心初衷是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以區域為中心的醫生和患者服務模式,通過以高水平專家為代表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來實現對醫患的有效賦能。
  • 如何把夸克瀏覽器切換到「學霸模式」
    夸克瀏覽器以界面簡潔著稱,但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這個看似簡單的瀏覽器會有很多的「隱藏功能」。比如為幫助廣大學生高效學習、更快更專業的獲取信息,夸克在開學季進行了升級,新增「學習頻道」,如搜索「開學」、「學習」等關鍵詞,可以體驗夸克「電子書全文檢索」、「考試查詢」、「專注電臺」等為學生特別設計的全新功能。
  • 「UFO」的科學研究報告
    「UFO」是一個包含範圍極廣的概念有人認為,外星人想要從遙遠的宇宙另一端飛向地球,它們肯定需要一艘宇宙飛船,當我們在空中看見一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時,它們都極有可能就是外星人的飛船,這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就是「UFO」。不明飛行物「UFO」真的就是外星人的飛船嗎?
  • 「重要通知」百度學術論文查重升了個級
    百度學術查重聚合平臺上線以來,已入駐11家查重品牌,服務完成1127萬次查重,用戶訪問2.4億次。致力於為廣大科研用戶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優惠的查重平臺,2020年11月百度學術查重進行了全面升級。那我多說兩句吧百度學術論文查重智能推薦更低價 新用戶還能立享三重優惠 新增多版本檢測功能
  • 臺大校長李嗣涔:練氣打坐修煉的科學本質
    陳宇廷:我主要想請問一下李校長,您這幾年正在做什麼,預備做哪些方面的研究開發,跟大家做一個分享臺大前校長李嗣涔:好的,我很高興終於不當校長了,可以回到我最喜歡的覺性科學的研究。可是氣到底是什麼,它的科學本質是什麼,我非常關心。作為一個大的領域嘗試在理解氣的本質,我們從分子結構開始,分子的時空結構,一直到幾何結構。像這個房子的架構,它裡面都充滿了氣,它為什麼會是這樣?所以我們有一個大的領域在做氣的本質的東西。我們也希望把這個東西引到醫學上面,因為中國傳統裡面中醫講氣講經絡,它可以治病的。它怎麼治病,它治病的原理是什麼?
  • 大商匯推薦 | 當科學精英們開始談錢
    截至今年11月, 「中國天眼」 共發現脈衝星240顆,而且科研團隊通過這顆「眼睛」,首次追蹤到快速射電暴與磁星間聯繫。金字塔頂端的科學精英們,首先他們也是人,喊窮並非空穴來風。2018年,國家統計局發布「2018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行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在排名中位列第三,為123343元。
  • 「全國科普日」紫薇小學「普及科學,振興中華」主題活動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科技素質、科學創精神;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學習、創造、動手、動腦的樂趣。在第17個全國科普日來臨之際,紫薇小學三(2)班為了響應「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做好科普工作,於9月17日面向全班開展了「普及科學,振興中華」的主題班會活動,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形式多樣的科技宣傳,普及科學。紫薇小學開展「普及科學,振興中華」主題班會活動。首先,畫一幅科幻畫。
  • 抖音廣告「創意效果指數」發布,用數據科學指導效果廣告創意
    能否做到有依據、科學地提升效果廣告創意?眾所周知的是,廣告主可以在後臺清晰地看到效果廣告投放的實時情況——展現次數、消耗金額、實時出價、轉化成本等,但僅用「轉化數據」評估效果廣告創意是否是科學全面的?巨量引擎認為,以單一維度難以全面、客觀地對一支效果廣告素材的優劣做出判斷,更無法精準評估效果廣告在創意層面的構思和表現。
  • 「明信片」的臺語怎麼說?
    說書小女孩覺得現代人或許多半會以「明信片」三字直翻,但其實明信片的臺語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光批」(kng-phue)。正如同現在我們對於不需要特別包裝的商品,用「裸裝」的「裸」來形容。「光批」的「光」是指無遮掩,而「批」則是信件、書信之意,顧名思義就是指外露的信件,也就是明信片的外貌。
  • 「邵逸夫獎」今年頒獎禮或延期至2021年舉行
    導讀:「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得獎者應仍從事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或科學的研究或應用上有傑出貢獻,或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之成就。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豐富人類精神文明。
  • 普及| 提倡「享受棒球」 美國棒壘球運動人口明顯成長
    原標題:普及 | 提倡「享受棒球」 美國棒壘球運動人口明顯成長 在美國,打棒球的年輕人數量近年來有了顯著的成長。 這項研究結果也會在美國時間本周四、於紐約舉行的「大聯盟球團持有人季度會議」上呈現。 MLB「青年計劃」的高級副總裁Tony Reagins 也表示: 「很高興看到人數有上升的趨勢。
  • 從「有保障」到「多場景」,360 數科將「以用戶為中心」做到極致
    而隨著金融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金融服務的快速普及,服務質量和消費者體驗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在 12 月 22 日舉行的 360 數科「智能、普惠、連結——360 數科技術開放日」深圳場中,360 數科技術助理總裁宋榮鑫就分享了公司以三大技術平臺實現「多場景」、「高效率」、「可承擔」、「有保障」四大核心用戶體驗的實踐經驗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