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越複雜,越要看福卡!
福卡破解複雜,預判未來!
福卡智庫理論研究中心每周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召開選題研討會,進行熱點、亮點討論,為後續深入研究確定方向。
對轉基因的擔憂、恐懼和爭議從未停止,但轉基因的地盤卻不斷擴大。
最新應用進展,轉基因技術已經從影響人們的飲食發展到控制生物繁殖。
據英國《太陽報》報導,美國計劃在2021年和2022年,向佛羅裡達群島釋放一種很特殊的、經過改造的蚊子,作為殺蟲劑的替代品。
這種轉基因蚊子的一些基因被進行了改造,可以讓其與普通的雌性埃及伊蚊進行交配,從而傳遞特定的蛋白質,使得之後產生的雌性後代在成熟之前就會死亡,並且產生的雄性後代也只是以花蜜為食。如此,這將促使相關的致命疾病不會再次被傳播,減輕蚊子對人體的威脅。
這項計劃已獲得了地方當局的批准。
毫不例外,這項計劃遭到當地民眾的嚴重質疑。當地民眾認為,投放這麼多的蚊子會對人類產生極大傷害,他們不希望自己成為小白鼠。為此,當地公眾在反對這項計劃的相關請願書上簽字,籤字人數已24.2萬多人。
01
一場雞同鴨講的爭論
作為生物技術的一個重要部分,1972年美國發明重組DNA技術,誕生了全球第一個轉基因大腸桿菌;1996年全球轉基因生物進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階段,從1996年到2017年,國際上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由170萬公頃擴大到1.898億公頃,增長了約112倍,超過全球耕地總面積的12%。全球六大洲的67個國家和地區批准轉基因作物種植或進口。
與此同時,轉基因安全問題也一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相關爭論不絕於耳,眾說紛紜。國內對轉基因的爭論高峰在2015年前後,當時,以郎鹹平、崔永元、著名軍事評論家彭光謙為代表的「反轉派」和以方舟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教授盧大儒、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為代表的「挺轉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反轉派」認為轉基因不安全,主要理由就是,轉基因對生命結構改變後的連鎖反應不確定,對食物鏈「潛在風險」不確定,對轉基因汙染、增殖、擴散及其清除途徑不確定,對其可能引發的生物安全後果也難以控制。而且,轉基因對自然的改造和轉變很可能擾亂和損害自然生態,製造失衡。由於科學存在局限,即便現在不能證明其有害,也不能保證將來真的無害。
「挺轉派」認為轉基因不但是安全的,而且轉基因技術具有改良、優化作用,用轉基因技術培育出的抗旱、抗病蟲害和高產優質的新品種,能夠增加作物產量,降低農藥、肥料投入,對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產品品質等具有重要作用。
從雙方的觀點來看,其實爭論並不在一條線上,「反轉派」講的是疑慮,「挺轉派」講的是技術,雙方可謂雞同鴨講,並不在一個話語體系裡,前者不信任後者的技術,後者認為前者沒有科學素養,根本不存在讓真理越辯越明的基礎。於是,倫理、道德、政治都成了攻擊的說辭,陰謀論更是大行其道。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恩道爾就曾因在中國軟科學國際研討會上做了「一場新的鴉片戰爭:轉基因作物和世界糧食控制」的主題發言而轟動一時。更有甚者認為,轉基因就是一場滅絕人類的陰謀。
然而,從「反轉派」有罪推定、疑罪從有的邏輯來說,現代眾多的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產品是否安全都是存疑的,畢竟這些東西也都是非自然的產物,現在沒有問題不意味著將來不會顯示出其危害。
那麼,為什麼人們對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輻射問題沒有如此強烈的爭議,更不會拒絕使用,卻對轉基因產品如此牴觸呢?
從人們最為抗拒的轉基因食品來說,除了「食為天」,更為關鍵的因素恐怕是現代糧食生產、食品生產對轉基因食品仍然具有很強的替代性,讓人們有足夠的空間和底氣對轉基因食品說「NO」,在對未知的本能恐懼中把轉基因食品作為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排斥在外。
02
難以阻擋的技術潮流
實際上,就在人們恐懼難平、爭論不休之時,轉基因技術已經「一日千裡」,融入到人們生活的眾多領域。
自1982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利用轉基因微生物生產的人胰島素商業化生產以來,目前人類廣泛使用的人胰島素、重組疫苗、抗生素、幹擾素和啤酒酵母、食品酶製劑、食品添加劑等,很多都是用轉基因技術生產的產品。
以接種疫苗為例,為了解決早期疫苗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性問題,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手段即轉基因技術製造疫苗,徹底消除了疫苗的安全隱患。目前,利用轉基因技術製造的藥物已經遍布醫學的各個領域,包括腫瘤、心腦血管病以及免疫系統疾病等。
此外,轉基因技術在工業、環境保護和能源領域中也早已被廣泛應用,如食品用酶製劑、添加劑和洗滌酶製劑等都是利用轉基因工程菌生產的,汙染物的生物降解以及生物發酵燃料酒精等也是利用轉基因技術的成果。
對推廣轉基因產品的態度相對保守的歐盟在對待轉基因技術上也不是一否了之。
2019年7月,歐盟委員會宣布批准10種轉基因產品在歐盟上市,其中9種用作食品或飼料,另一種用作觀賞性切花。
而在此前,歐盟委員會曾發布一份被公認為權威的轉基因報告,該報告中表示,根據500多個獨立科學團體歷時25年開展的130多個科研項目,得出結論:「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並不比傳統育種技術更有風險。」
雖然這依然難以打消人們的疑慮,但正如某位學者所言,「轉基因技術及其產品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而技術發展不可阻擋」,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只會滾滾向前,不斷碾壓著種種不安。
新冠病毒全球爆發以後,英美出現了一種言論,認為5G基站是導致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原因,持這個觀點的不僅有普通民眾,還有大學教授,在這種認知下,英國伯明罕的5G基站最後被燒。
當年,因為認定修建鐵路會破壞龍脈、動搖根基,甚至把修好的鐵路買下來拆掉的大清皇朝,最後消失在滾滾的歷史車輪中;認為網上銷售就是天方夜譚的一批商家,如今也早已被電商全覆蓋,要麼倒在電商的潮流中,要麼掙扎在電商化的轉型中。
那麼,當包括轉基因技術在內的生物技術正以改變傳統生產方式的姿態覆蓋到各個領域,從個人、企業到國家,究竟如何來面對,在根底和過程上考驗和彰顯的是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在結果上將表現為究竟是逆潮流而行,還是順勢而動。
當然,這都取決於對生物技術乃至生物經濟發展趨勢、影響的認識。關於這個問題的深度分析將發布在福卡智庫後續內部報告《「摸著石頭」遙望生物經濟彼岸》上。
本次會議還討論了以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