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談基因編輯體細胞:最好的方式是禁止,甚至永遠禁止

2020-11-29 網易科技

(原標題:「最好的方式是禁止,甚至永遠禁止」)


1月15日,一場關於「科技將把人類帶向何方」的討論在中國科技會堂展開,把當下科技發展中遇到的,特別是基因編輯面臨的倫理問題再度拋出。

2012年,被稱為「基因剪刀」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誕生。這一新的技術作用強大、簡單易用,使包括人在內的很多生物的基因,都成為可編輯的,因此引發全世界的關注。

「這把『雙刃劍』如何用,是造福人類,還是危害人類,變成了嚴肅的問題。」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理學部主任饒毅表示。在他看來,基因編輯倫理討論的核心問題是「能不能對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進行編輯」。

「體細胞基因編輯只影響個體,所以等同現代醫療,不帶來任何新的倫理問題;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有遺傳和擴散兩個特徵,帶來的是完全超出之前的倫理框架的嶄新問題。」饒毅說。

他認為,基因編輯應該允許對體細胞基因進行編輯,但在現有的框架下也要進行監控,而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應用「一旦開啟既無邊界也無終點」,「最好的方式是禁止,暫時禁止、長期禁止,甚至永遠禁止」。

饒毅建議,由國家建規立法,明確地、嚴格地規範基因編輯,允許監管下的體細胞基因編輯,禁止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建立健全的制度,審核、批准都有質量過硬、敢於擔當的機構,加強執法,對違反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個人和單位嚴懲不貸;建立國家諮詢機構,通過經常、及時的交流促進國家保持對科技發展的敏感性,以使今後不出現或少出現因科技發展而突破底線的問題,更要預防危害人類社會安全的問題;積極建立國際交流合作,協調重大問題,推動建立國際公約,並轉化為各國建立全人類利益一致的法律法規。

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謝宇表示,學者也要有自己的尊嚴和標準,科學倫理問題的解決需要法律、監管、國際交流,還需要更為全面的約束,包括文化的、科學家自身的約束。

「人是理性的,但當一個人或一個集體、國家作決定時,需要的信息和知識是暫時的、有局限性的,在眼前利益與長期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中,人們不能簡單地相信個人的理性選擇,好的科學家知道自己的局限性。」謝宇說。(作者:倪思潔)

本文來源:科學網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饒毅:人類性細胞的基因編輯最好是禁止
    網易科技訊1月16日消息,「科學精神在中國」新年專場近日在北京舉行,本次主題為科學與人類的未來,會上,北京大學教授、知識分子主編饒毅發表主題演講,關於基因編輯的未來,饒毅表示:「我認為基因編輯應該允許體細胞的基因編輯,在現有的框架下也要監控
  • 北大教授饒毅:生殖細胞有遺傳和擴散特徵,它的編輯最好永遠禁止
    在基因編輯事件引發的管理思考方面,饒毅提出,對於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應該有嚴格的立法、執法,應建立諮詢機構,對於新的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和社會影響進行調節和審核。 我認為基因編輯應該允許體細胞的基因編輯,在現有的框架下也要監控,但是原則上是允許的,而人類性細胞的基因編輯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禁止,暫時禁止,長期禁止,甚至永遠禁止。
  • 人類基因編輯倫理"紅線":禁止生殖目的實驗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掀起的熱潮正在席捲全球,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基因編輯應該向何處發展?是否應該暫緩甚至禁止?是否會導致「定製嬰兒」?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3日在華盛頓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於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
  • 科技部:明令禁止基因編輯嬰兒
    科技部表示,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此外,超130名愛滋病研究人士發出聯名信進行堅決反對。11月26日,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露露和娜娜於11月在中國誕生,她們在受精卵時期,CCR5基因經過基因編輯,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病毒。事件披露後,122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譴責。
  • 科技部回應「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明令禁止
    央視新聞11月27日消息,今天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部長茶座」活動中,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對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做出回應。 徐南平表示,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
  • 科技部:「基因編輯嬰兒」被明令禁止
    圖/視覺中國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志願者知情同意書顯示項目經費來自南科大■ 「『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 廣東啟動調查」追蹤昨日上午,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在香港召開,因「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受到關注、並將在此會議上公布試驗數據的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並未現身。
  • 多國法律明確禁止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最高可處15年監禁
    國外對基因編輯的應用是如何管理的?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和基因學教授馬扎爾·阿德裡對美國科技媒體Live Sceince表示:「在美國,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被禁止,無法獲得批准,如果是涉及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研究,則需要經過研究所在單位的審批。
  • "基因編輯嬰兒"被明令禁止 律師:或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
    「基因編輯嬰兒」持續引發熱議,科學界、醫學界、法學界對此行為提出質疑。據央視報導,科技部回應此事表示,如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那麼,賀建奎團隊將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已出生的孩子該何去何從?
  • 人類生殖系細胞基因編輯何去何從?「全球暫停」不是永久禁令
    3月14日,7國18名科學家在《自然》網站上聯名呼籲「暫停可遺傳的基因編輯」。但文中指出,「全球暫停」並不意味著永久禁令。相反,科學家們呼籲建立一個國際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各國在保留自己決定權的同時,自願承諾除非滿足某些條件,否則不批准任何臨床種系編輯的使用。
  • JAMA:美國國家科學院人類基因編輯原則
    報告認為,涉及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基礎研究對於科學和醫學的進步是至關重要的,並建議在現有的監管結構下繼續進行這項研究。第二,用於治療和預防疾病和殘疾的體細胞編輯基因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新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已經大大加快了基因治療進展。
  • 明文禁止克隆技術應用人體研究,為何?看下多莉的一生,就明白了
    甚至能第一時間想到一個克隆產物——多莉羊。其實科學家通過克隆技術克隆的動物,並不是只有多莉羊一個。老鼠、牛、豬等23種動物,都在科學家克隆過的名單裡。更令人驚訝的是,隨著克隆技術的發展,甚至都可以克隆出非常高智商的猴子,這樣一個靈長動物。
  • 中國科學家創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 (1/7)
    中國科學家創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 →"翻頁 繼2017年底在國際上率先攻克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核克隆這一世界性難題、成功誕生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第二個克隆猴「華華」之後,中國科學家又經過努力,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方法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的災難/福音
    謝謝主席,大家好:我方觀點是基因編輯是人類福音。基因編輯,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基於此,我們應當明確,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不應當局限於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
  • 基因編輯嬰兒,你們這群瘋子
    基因編輯,並不可怕基因編輯技術是指利用生物學手段(比如目前火熱的CRISPR/Cas9技術)實現對特定的基因片段的敲除或者修復。對於許多基因遺傳病,利用此技術可以修復致病基因,達到治療效果,因此基因編輯的治療前景前途無量。學過高中生物的人可以回憶一下,我們人體的細胞主要由兩種組成,體細胞與生殖細胞。
  • 專訪丨《上帝的手術刀》作者王立銘:基因編輯是擋不住的
    但正如王立銘在《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中所寫道:「一旦『治療』和『預防』之間的柵欄被打開,『預防』到『改善』的窗戶紙更是一捅就破。」所謂「改善」即「人類增強」,指的是人類用基因編輯來定製身高、容貌甚至智商等非疾病指標,暫時性或永久性地克服人體局限。從「治療」到「預防」再到「改善」,如同汽車的三個檔位,隨著車速越來越快,誰能說,檔位不會不知不覺地升上去了呢?
  • 禁止近親結婚的科學依據是什麼?近親三代又是指什麼?
    在生物學上,近親生育的後代患上遺傳病的風險大大增加,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是反對近親結婚的,現在法律上也禁止三代以內的近親結婚。近親三代三代是指自己(以及自己的兄弟姐妹)為一代,父母(以及父母的兄弟姐妹)為二代,爺爺奶奶(以及爺爺奶奶的兄弟姐妹)為三代。
  • 7國科學家呼籲:暫停所有人類生殖細胞系基因編輯臨床應用
    需要說明的是,18名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呼籲的暫停不適用於研究用途的生殖系基因編輯,前提是這些研究不涉及將胚胎移植到人的子宮。它也不適用於人類體細胞(非生殖細胞)的基因組編輯,體細胞基因編輯目前可以用來治療疾病,患者有知情同意權,同時他們的DNA編輯是不會被遺傳的。
  • 62位科學家致信,支持全球暫停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
    支持暫時禁止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正如科學家們在評論中所指出的那樣,這種調整有可能導致其他後果,例如增加西尼羅河病毒、流感和其他病毒感染引起併發症或死亡的風險。更令人擔憂的是,科學界普遍認為,對於臨床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未能做出預期改變或引入意外突變(脫靶效應)的風險仍然高得令人無法接受。
  • 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孫悟空的絕技「現實版」
    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加速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要知道,克隆羊多莉用的是乳腺細胞,一般來說,越原始的細胞越容易用來克隆實驗,然而,像體細胞這種分化程度很高的,就非常難以克隆,其實非體細胞克隆猴在2000左右就誕生了,然而,過了十幾年,才完成體細胞克隆猴的實驗,可以看出這付出了多少努力方能完成。
  • 禁止「一稿多投」是合理的嗎?
    但是,在禁止一稿多發的時候,為什麼要連一稿多投也加以禁止呢?比較行業標準中的「一稿多投」與「重複發表」條款,可以發現,其實這兩個條款之前缺少一個中間的可銜接之處,即禁止對同一篇文章不加改動的在其他期刊重複發表;「一稿多投」條款中的f條,也用的是重複「投」而不是重複「發」。因此,我猜測,該標準的制定者,實際上是在某種程度上將一稿多投等同於一稿多發了。他們認為,「多投」就是「多發」。這顯然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