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好的方式是禁止,甚至永遠禁止」)
1月15日,一場關於「科技將把人類帶向何方」的討論在中國科技會堂展開,把當下科技發展中遇到的,特別是基因編輯面臨的倫理問題再度拋出。
2012年,被稱為「基因剪刀」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誕生。這一新的技術作用強大、簡單易用,使包括人在內的很多生物的基因,都成為可編輯的,因此引發全世界的關注。
「這把『雙刃劍』如何用,是造福人類,還是危害人類,變成了嚴肅的問題。」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理學部主任饒毅表示。在他看來,基因編輯倫理討論的核心問題是「能不能對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進行編輯」。
「體細胞基因編輯只影響個體,所以等同現代醫療,不帶來任何新的倫理問題;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有遺傳和擴散兩個特徵,帶來的是完全超出之前的倫理框架的嶄新問題。」饒毅說。
他認為,基因編輯應該允許對體細胞基因進行編輯,但在現有的框架下也要進行監控,而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應用「一旦開啟既無邊界也無終點」,「最好的方式是禁止,暫時禁止、長期禁止,甚至永遠禁止」。
饒毅建議,由國家建規立法,明確地、嚴格地規範基因編輯,允許監管下的體細胞基因編輯,禁止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建立健全的制度,審核、批准都有質量過硬、敢於擔當的機構,加強執法,對違反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個人和單位嚴懲不貸;建立國家諮詢機構,通過經常、及時的交流促進國家保持對科技發展的敏感性,以使今後不出現或少出現因科技發展而突破底線的問題,更要預防危害人類社會安全的問題;積極建立國際交流合作,協調重大問題,推動建立國際公約,並轉化為各國建立全人類利益一致的法律法規。
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謝宇表示,學者也要有自己的尊嚴和標準,科學倫理問題的解決需要法律、監管、國際交流,還需要更為全面的約束,包括文化的、科學家自身的約束。
「人是理性的,但當一個人或一個集體、國家作決定時,需要的信息和知識是暫時的、有局限性的,在眼前利益與長期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中,人們不能簡單地相信個人的理性選擇,好的科學家知道自己的局限性。」謝宇說。(作者:倪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