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緣體發生量子振蕩現象,科學家:可能出現一種全新量子粒子

2021-01-15 十輪網

有一個全新的量子世界,就隱藏在絕緣體中。最近科學家意外在絕緣體內發現了量子振蕩,這原本是屬於金屬的獨有現象,可能暗指其中有新的量子粒子存在。

金屬與絕緣體的差異相當明顯,基本來講,金屬導電,絕緣體則不導電,從分子角度來看,這取決於電子在材料中的自由移動方式:由於金屬原子容易失去外層電子,因此晶體外面有一層電子云,這也是金屬作為電與熱良導體的原因;絕緣體則是種能阻礙電荷流動的材料,玻璃、紙、聚四氟乙烯等材料都是非常好的電絕緣體。

長期以來,科學家都認為量子振蕩是點出金屬與絕緣體之間差異的指標。在金屬中,電子具高度移動性,電阻率(抗導電性)很弱,而約一個世紀前,研究人員觀察到當處於磁場與極低溫環境下,電子會從「經典」態轉變為量子狀態,從而引起金屬量子振蕩(quantum oscillation);相比之下,在絕緣體中電子無法移動,加上材料電阻率非常高,因此無論施加多少磁場強度,都不會發生量子振蕩。

然而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團隊在研究二碲化鎢(ungsten ditelluride,縮寫WTe2)這種材料時,意外發生了。

研究人員將二碲化鎢逐漸刮至單原子薄層,發現厚的二碲化鎢材料行為類似金屬,但當轉為單層時卻會變成超堅固絕緣體;接著研究人員著手測量單層二碲化鎢在磁場下的電阻率,發現絕緣體的電阻率雖然還是很大,但隨著磁場增加開始出現振蕩,表現出金屬最顯著的量子特性,也就是轉變為量子態。

這項發現讓人太過驚訝,因為目前沒有理論可解釋該現象。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Sanfeng Wu對此提出一個大膽假設:也許有一種新的量子物質從中誕生,且最後不是電子在振蕩,而是稱為「中性費米子」的新型粒子借相互作用非常強的電子產生,並帶來相當出色的量子效應。

在量子材料中,帶電的費米子可以是帶負電的電子或帶正電的電洞,負責導電,換句話說如果該材料是電絕緣體,則這些帶電的費米子無法自由移動。但是從理論上講,不帶負電荷也不帶正電荷的中性粒子可以在絕緣體中存在並移動。實驗結果與所有帶電荷費米子的理論都相牴觸,唯有中性費米子能解釋。

如果這項實驗數據沒有失誤,則未來可能發現更多同樣具有量子特性的絕緣體,一個隱藏在絕緣體中的全新量子世界。團隊表示還需要更多實驗來驗證是否真的存在中性費米子,或尋找其他也能解釋的現有理論。

新論文發布在《自然》(Nature)期刊。

(首圖來源:普林斯頓大學)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可能意外發現了一種全新的量子粒子
    據外媒報導,從定義上來講,金屬和絕緣體非常不同--但現在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卻意外地發現了絕緣體一種意想不到的量子行為,而這種量子行為曾被認為是金屬所獨有的。這一發現表明了一種全新的量子粒子,該團隊稱之為中性費米子。從本質上說,金屬導電而絕緣體則不導電。
  • 科學家發現絕緣體中新的量子現象,目前的理論尚無法解釋
    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在一種由二碲化鎢製成的絕緣體中發現了一種意想不到的量子行為。這種行為被稱為量子振蕩,通常只在金屬中才能觀察到。在絕緣體中發現這種量子現象為我們理解量子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一發現還暗示了一種全新的量子粒子的存在,該團隊稱之為中性費米子。
  • 《自然》:絕緣體中發現量子震蕩 推測或許存在新粒子
    原標題:《自然》:絕緣體中發現量子震蕩,推測或許存在新粒子   普林斯頓物理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他們在一種由鎢製成的絕緣體中觀察到了量子振蕩。
  • 《自然》:絕緣體中發現量子震蕩,推測或許存在新粒子
    普林斯頓物理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他們在一種由鎢製成的絕緣體中觀察到了量子振蕩。這種現象通常在金屬而不是絕緣體中觀察出現。該發現為我們理解量子世界提供了新的見解,也暗示了一種全新的量子粒子的存在。
  • 科學家最新證明: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瞬間發生的現象
    科學家最新證明: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瞬間發生的現象 來源:IT之家 • 2020-08-03 16:46:37 北京時間
  • 科學家研製量子自旋霍爾拓撲絕緣體
    北京時間10月11日消息,美國萊斯大學科學家近日研製出一種微型的「電子高速公路」--「量子自旋霍爾拓撲絕緣體」。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微型設備將來可用於製造量子計算機所需的量子比特,這一研究成果將大大促進量子計算機的研究進展。
  • 量子氣體中的神秘現象:邊緣導電的拓撲絕緣體!
    下圖所示:在光學晶體中的人造邊緣,其中填充著超冷量子氣體。這些氣體由「自旋向上」(紅)與「自旋向下」(綠)的粒子組成。沿著邊緣(也只有這樣),「自旋向上」的粒子只能流向左,而「自旋向下」的粒子只能流向右。
  • 物理學家證明,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瞬間發生的現象
    雖然量子隧穿效應不會帶你穿過九又四分之三站臺的磚牆、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車,但它始終是個令人迷惑、似乎與直覺相悖的現象。不過,多倫多的一些實驗物理學家近日首次測出了銣原子在穿越屏障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研究結論發表在了7月22日的《自然》期刊上。  研究顯示,與近期一些新聞報導相反,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在瞬間發生的現象。
  • 物理學家證明,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瞬間發生的現象
    研究顯示,與近期一些新聞報導相反,量子隧穿並不是一種在瞬間發生的現象。「這是一次很美麗的實驗。」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伊戈爾·利特文亞克指出。他也研究量子隧穿現象,不過並未參與此次研究,「僅僅開展此次實驗已經是一項英勇的舉措了。」要想理解量子隧穿現象是多麼怪異,請你設想一個在平地上滾動的球。
  • 理論物理學家稱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
    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並且正在改變我們整個宇宙的未來命運。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30日刊文稱,自從我們的宇宙從一顆擁有無限密度和重量的微小顆粒的爆炸中誕生以來,它一直在像氣球一樣膨脹著,而且不是以一種穩定的速度——宇宙的擴張始終變得越來越快。但是宇宙擴張有多麼快的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 理論物理學家稱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
    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並且正在改變我們整個宇宙的未來命運。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30日刊文稱,自從我們的宇宙從一顆擁有無限密度和重量的微小顆粒的爆炸中誕生以來,它一直在像氣球一樣膨脹著,而且不是以一種穩定的速度——宇宙的擴張始終變得越來越快。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摩爾定律認為,由於技術的進步,每過18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的數目會翻一番,性能也將提高一倍。隨著電晶體越小越密集,發熱問題也就會越突出,因此許多人預言摩爾定律將於2015年失效。而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將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量子計算成為可能
    但是他們把幾個從未被放在一起的元素組合在一起,並且工程化的東西使得這種新型的量子粒子能夠以一種清楚、穩固的方式被觀察到,這是一個真正的裡程碑。」搜尋「準粒子」馬約拉納的預測僅適用於不含電荷的費米子,如中子和中微子。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儘管這一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反應體系已經被研究得相當透徹,但仍然存在著科學家們以前完全認識不到的新而且奇特的化學反應機理。同時,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也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發生化學反應過程的量子特性。」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有助於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志剛說。
  • 華裔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可用來構建超強量子計算機
    發現確鑿證據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最新實驗中,研究小組將兩個量子材料(超導體和磁拓撲絕緣體)的薄膜堆疊在一起,並將電流通過它們全部導入冷藏真空室。最上面的薄膜是超導體,底部則是一種拓撲絕緣體,它僅沿著表面或邊緣傳導電流,而不是通過中間。
  • 物理學家觀察到量子隧穿現象,它能讓粒子穿過最堅硬的屏障
    但是如果你擁有和量子粒子一樣的超能力呢?量子力學的奇怪定律有時允許粒子突破障礙,就像它們不存在一樣。但是,隨著障礙越來越堅固,穿越這些屏障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就使得能夠穿透屏障的粒子越來越少。然而,量子隧穿的一個特殊例子——克萊因隧穿——改變了「遊戲規則」。它有效地使屏障透明,打開了允許粒子通過的門戶,即使非常厚的牆壁也不能擋住它們的道路。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隨著微觀粒子各種量子現象研究的不斷開展,量子力學的大廈被逐漸搭建。同時,與之相關的化學反應動力學過程中的量子力學現象,經歷幾十年的研究更顯具體。 5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相關研究成果。在著名的楊氏雙狹縫幹涉實驗中,當一束光透過兩個並排的狹縫後,在後面的擋板上會出現明暗相間的現象:最亮的地方光強超過了原來兩束光的光強之和,而最暗的地方光強有可能為零,這種光強的重新分布被稱作「幹涉條紋」。 光子、電子、原子、分子等粒子,在其運動過程中,遵循量子力學原理,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經過不同運動途徑達到同一區域或量子態的粒子,會像光的傳播一樣發生幹涉效應。
  • 量子計算新進展!克萊恩隧穿被證實,粒子100%能穿牆
    近100年前,瑞典物理學家Oskar Klein首次預言了這一現象。然而直到最近,科學家們還只發現了非常有限的跡象。在6月19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小組提出了克萊恩隧穿的直接證據。一、來源於拓撲絕緣體研究的偶然發現該研究並不是第一個直接觀察到這種效應的研究。
  • 潘建偉團隊首次證明一種全新量子物態
    粒子間的碰撞散射是一種基礎而又重要的相互作用,無論是宇宙誕生之初的元素產生,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反應,原則上都可以用散射的量子理論來描述。根據散射波函數的對稱性,我們可以將散射過程分為各向同性的s波以及各向異性的p波、d波等高階分波。
  • 科學家在量子世界發現時間停止現象,或意味著未來有可能實現穿越
    它和空間一樣,是容納萬物於其中並展開發展變化的一種客觀存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時間像空間一樣可以被扭曲。除此之外,作為一種常識,我們都知道,時間總是朝著未來這一種方向,不可逆轉。正是由於時間之箭總是朝向未來,所以,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一切無法從頭再來。然而,時間真的無法逆轉嗎?也許我們對時間的認識都還十分膚淺,或許時間可以靜止,也可以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