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學者成功研製用於搜尋新粒子的單自旋量子傳感器
新華社合肥2月25日電(記者徐海濤)尋找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粒子,對物理新探索非常重要。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近期成功研製出用於搜尋 「類軸子粒子」的單電子自旋量子傳感器,將搜尋的力程拓展到亞微米尺度。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中國科大利用單自旋量子傳感器對新奇自旋相互作用做出新實驗限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利用單自旋量子傳感器,對超越標準模型自旋為1的軸矢量玻色子在微米尺度給出新的實驗限定,該結果相比針對這種相互作用的原有國際最好水平在力程500微米處提升50倍左右。
-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疑似發現新粒子,標準模型受到挑戰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疑似發現新粒子,標準模型受到挑戰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蔣晨悅 2017-04-19 21:50 來源
-
中國科大成功研製單光子頻率上轉換量子測風雷射雷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竇賢康課題組夏海雲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課題組張強經過三年的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研製了單光子頻率上轉換量子測風雷射雷達,實現了大氣邊界層氣溶膠和風場的晝夜連續觀測,在國際光學期刊《光學學報》(Optics Letters)和《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上發表了一系列成果。
-
中國科大在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建立了在量子系統中實現基於非厄米哈密頓量的量子調控普適理論,並通過對金剛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
-
為什麼說標準模型還不夠完善,宇宙中存在尚未發現的新粒子?
不僅如此,我們還建立起了一套描述微觀世界的標準模型,成功的解釋了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力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方式,那麼我們現在擁有的這套至高無上的「微觀世界寶典」是否就是宇宙的全部?自然界中是否還存在標準模型之外的粒子?
-
科大資訊 | 近期科研成果速覽
目錄1、中國科大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首次實現千萬核心並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2、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持續生物合成仿生多層級太陽能蒸汽發生器3、中國科大找到量子磁力儀測量磁場矢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4、誰如何「順」走了我的白金?
-
華中科大研製成功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這是中國首臺為行業部門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意味著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選項,更能夠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華中科技大學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正在進行測量。
-
成都科大勝英壓力傳感器
成都科大勝英科技公司是一家擁有自有智慧財產權的原創型研發公司,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公司前身專注於先進電子技術應用於測控領域十餘年,在軍工、安全工程的科研院所擁有一批忠實客戶,用自有產品組建過數百套瞬態測試系統、雷射光幕測速系統。
-
快訊|國防科大科研人員成功「俘獲汞離子」,汞離子光鍾研製獲重要進展!
近日,國防科大光頻標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汞離子的俘獲,並通過專家測試和階段性驗收。這標誌著該團隊繼2013年突破深紫外連續雷射技術後,再次攻克「俘獲汞離子」這一關鍵技術。至此,我國科技工作者在研製汞離子光鍾道路上邁出階段性的重要一步。
-
長沙研製出全國首輛磁懸浮列車
這一年的5月11日,我國第一臺單轉向架磁懸浮列車在國防科大實驗室試車成功,中國人正式圓了自己的磁懸浮列車夢。這一事件,入選當年我國的十大科技新聞。從此以後,我國的磁浮交通運輸技術向前邁進一大步,逐漸走在國際前端。 1995年之後,我國的磁懸浮技術開始遍地開花,在研究領域、應用領域都有很大發展。
-
打破技術壟斷:華中科大研製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已交付使用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圖 | 相關論文 在此基礎上,該團隊在聚焦前沿的同時,瞄準國家需求並研製出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型化量子重力儀裝備,為地震等行業部門提供了中國第一臺高精度原子重力儀,目前已於近期成功交付驗收。該儀器的成功研製和應用,意味著國產量子重力儀成功走出實驗室,距離服務國家需求更近了一步。
-
未來LHC還能發現新粒子嗎?
除了以上這些未知以外,目前所掌握的標準模型可以說非常完美,也就是說,在我們做過的每一個實驗中,在我們觀察到的每一個結果中,這些粒子和力的預測,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反應橫截面,振幅和衰減率完全一致。
-
中國航天科工成功研製石油鑽井的「金剛鑽」
中國航天科工成功研製石油鑽井的「金剛鑽」 2016-05-19 16:01:29記者19日從中國航天科工慣性技術有限公司獲悉,自主研發的小口徑陀螺連續測斜儀在江漢油田通過客戶驗收,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隨著中國陸上油田進入開發中後期,小井眼鑽井及老井側鑽等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國內已有的陀螺測斜儀,一方面受限傳感器尺寸,另一方面只能進行點測量。 2015年初,航天慣性啟動小口徑陀螺測斜儀的研製工作。
-
傳感器熱點:我國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首先,該成果可以作為開發緊湊型螢光生物傳感器的良好基礎,通過使用光子晶體增強螢光量子點,可顯著提高化驗分析的靈敏度,進行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另外,該成果可作為光學計算機或密碼系統的新元件,以代替大規模的單光子或光學邏輯元件。
-
英飛凌推出單片集成線性霍爾傳感器 用於開發滿足ASIL D的容錯系統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導,半導體供應商英飛凌科技將推出單片集成線性霍爾傳感器XENSIVTLE4999I3。該傳感器完全按照汽車應用安全標準ISO26262開發,有助於開發滿足最高功能安全級別(ASIL D)的容錯系統,包括電動轉向系統、電子節氣門控制系統和踏板應用程式。
-
α-半乳糖基抗原缺失模型兔的研製與評價
目的:研製Gal抗原缺失兔模型,預期用於評價植入性醫療器械,其局部植入後對宿主的局部免疫反應及非特異性炎症反應風險。方法:選用SPF級6-8月齡紐西蘭大白兔作為模式動物藍本,製備Gal抗原缺失兔模型。基因編輯成功與否通過凝膠電泳和基因測序進行驗證。Gal抗原的表達參照行業標準給出的方法(YY/T 1561-2017)進行檢測。研究經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實驗動物資源研究所動物倫理委員會批准[批准號:中檢動(福)第2017(B)007號]。
-
中國科學家主導發現新粒子 解答上帝書寫方程式差幾步?
而中國研究團隊在新發現中作出關鍵性貢獻。什麼是雙粲重子,為什麼科學家要尋找這種粒子,它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底夸克探測器中國組負責人、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高原寧。首次發現含有兩個重夸克的重子在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是一套描述基本力(強力、弱力和電磁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
-
浙江成功研製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1號機器人憑藉自帶攝像頭在場地巡邏,當發現堤壩缺口後,就呼叫負責工程的3號機器人前來修壩,同時搜尋受傷人員,當發現倒在地上的人體模型後,又呼叫負責救援的2號機器人……不同於現有機器人的是,這幾個機器人是在類腦計算機的控制下通過語音開展移動指令,並接受任務分配。「這臺類腦計算機是像搭積木一樣搭起來的。
-
中科大首次實現高靈敏的金剛石量子傳感器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等提出並通過實驗實現了一種以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單自旋為量子傳感器(簡稱「金剛石量子傳感器」)的電探測方法,並首次實現了金剛石近表面電噪聲信息的提取,為金剛石量子傳感器在電探測方向的應用提供新的途徑。研究成果日前以「編輯推薦」形式發表在的《物理評論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