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國防科大科研人員成功「俘獲汞離子」,汞離子光鍾研製獲重要進展!

2021-02-15 國防科大



  近日,國防科大光頻標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汞離子的俘獲,並通過專家測試和階段性驗收。這標誌著該團隊繼2013年突破深紫外連續雷射技術後,再次攻克「俘獲汞離子」這一關鍵技術。至此,我國科技工作者在研製汞離子光鍾道路上邁出階段性的重要一步。

俘獲的汞離子云

  光鍾是目前最精確的時間測量工具,而目前汞離子光鍾是世界上公認最難研製的光鍾系統之一,不僅可用於量子精密測量,也可用於深空探測和提高衛星導航系統精度等領域,準確性比現有的微波原子鐘高出3至5個數量級,不確定度可低至十的負18次方,相當於運行百億年才差1秒。

  據介紹,與其他光鍾系統相比,汞離子光鐘的能級結構更簡單、能級間距更大、對環境變化更不敏感,易產生更穩定、可靠的原子鐘躍遷信號。然而,其實現難度非常大:一是所需的深紫外連續雷射極難實現,二是因汞離子質量大、且很活潑,需要很大的高頻電場電壓,且極易與真空實驗環境中殘留的氫等物質發生反應,因此「俘獲」條件極為苛刻。目前,國際上僅有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實現了該系統。

  國防科技大學光頻標研究的光頻標團隊,在國家「863」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從2011年開始從事該研究,並於2013年首先攻克深紫外連續雷射技術。這一次,研究人員採用了離子阱方法,在目標汞離子周圍布設了一圈「橡皮筋」樣的高頻電場將其「囚禁」,成功攻克汞離子俘獲技術,為汞離子光鍾系統的研製攻克又一難關。

  據悉,當前的時間頻率標準於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上通過,以銫原子的能級躍遷時間為基準定義秒,已使用近半個世紀之久。國際組織正在計劃於2019年重新定義秒,若相關研究取得進一步進展,我國科技工作者將有望參與其中。

  特約記者:成舸、徐珣

  編輯\版面:牛迪

相關焦點

  • 國防科大研究團隊成功實現汞離子俘獲—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成舸 通訊員 徐珣)近日,國防科技大學光頻標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汞離子的俘獲,並通過專家測試和階段性驗收。
  • 航天科工二院203所開啟汞離子微波鍾研製的新時代
    近期,航天科工二院203所開展了汞離子微波鍾研製,汞離子微波鍾作為新一代的原子鐘,在未來深空探測和衛星導航領域有明顯的優勢。
  • 新疆科研人員發現大腸桿菌可治理水汙染 可去除水體中汞和硒
    人體腸道中的一種寄生細菌——大腸桿菌,經過新疆科研人員的「改造」,可以用於治理水體中的汞、硒汙染。6月19日,新疆晨報記者從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博士研究生王瀟男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通過篩選得到一株大腸桿菌,此種細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同時去除水體中的二價汞離子和亞硒酸根離子。目前,這項研究已得到國家自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 科學網—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與華東理工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化學通訊》。 利用螢光小分子探針,動態標記特定組織及病理狀態下細胞對於特殊物質的內吞和表達,一直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雖然近年來這一領域發展迅速,然而為實現「靶向性」示蹤並減少探針的毒副作用,發展可高特異性、高選擇性檢測待測物的螢光探針仍然是一個挑戰。
  • 新疆生地所在應用微生物去除水體汞、硒汙染方面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應用微生物去除水體汞、硒汙染方面取得進展 2018-06-19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但是同時去除水體中汞和硒的研究鮮有報導。  硒是汞的天然解毒劑,相關研究發現元素硒(負二價硒離子)可以和元素汞(二價汞離子)結合生成硒化汞沉澱從而降低汞和硒的毒害作用。基於此,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博士生王瀟男通過篩選得到一株大腸桿菌,此種細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同時去除水體中的二價汞離子和亞硒酸根離子。
  • 重金屬離子檢測有了新方法 試紙一測 汞就「現身」
    毒性強大的汞離子常常掩藏在工業排放水和一些地區的地下水中,一旦被排放或誤飲,危害極大。但是汞離子檢測的難度也很大。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智能所的王素華團隊,就找到了快速檢測水中汞離子的方法:只要通過試紙的顏色變化,便能快速篩選出水中是否有含有汞離子及其大致濃度。
  • 全球汞汙染防控形式嚴峻!我國汞汙染研究與履約進展
    古代被廣泛利用的含汞化合物——辰砂(HgS,又稱硃砂、丹砂),是古人追求長生不老「煉丹術」的重要原料,也是一種廣泛應用的礦石中藥材。同時,古人利用汞與含金礦石中的金生成汞齊的性質,實現提鍊金的效果。此外,《水俁公約》還針對汞暴露敏感人群的保護作出了具體規定:要求加強衛生保健專業人員的培訓,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更好地診斷和治療與汞危害相關的疾病。
  • 陝科大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重要論文
    近期,陝科大張美雲教授團隊、王傳義教授團隊分別在國際工程技術與材料科學領域和重金屬離子吸附分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一起看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汞汙染的治理是全球環境科學技術領域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由於汞金屬被廣泛應用於農藥、氯鹼行業、電池、煉油等行業的生產,並且汞離子的持久劇毒性和不可生物降解性,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研究和發展能高效去除水環境中汞離子的環保技術成為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迫切需要。
  • 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汞是一種有毒重金屬汙染物,而甲基汞是毒性最強的汞化合物之一。甲基汞易於在水生食物鏈生物富集和放大,因此食用魚肉是人體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 固定汙染源汞排放監測淺析
    關鍵詞:總汞測量;汞校準器;汞CEMS人為排放汞源據估計一年在1960噸左右,其中工業汙染源就佔到了總排放量的85%,汞在大氣中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種:元素汞,離子汞及顆粒態汞。這些形態屬性各異:元素汞因其可以遠距離傳輸,是一種全球汙染源;離子汞遷移性較差,可溶於水並會隨著雨水進入水源中,在底層沉積物中汞離子可能會變成強毒性的甲基汞,在生物富集作用下會累積到對生物致命的濃度。甲基汞在汞再排放過程中又會重新回到大氣中。由於汞的毒性極強,人們一直在系統性的清除它的源頭。在2013年由102個國家共同籤署的水俁公約是世界汞減排任務的一次世界級部署。
  • 第五節 汞中毒
    第五節 汞中毒   汞有三種形態,即金屬汞、無機汞化合物和有機汞化合物。我國汞的年產量約為700噸左右(1991)。   在工農業生產中使用廣泛,如不注意防制,極易對人類環境造成汙染。   一、理化特性   汞為銀白色液態金屬。
  • 亞熱帶森林沉降汞研究取得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重要的汞匯,也是全球汞循環過程中活躍的關鍵地帶之一。從全球角度而言,森林生態系統能夠以凋落物的形式從大氣中轉移1000Mg-1200Mg的汞進入陸地生態系統,約佔全球大氣汞儲庫的20%。凋落物中的汞進入森林土壤系統中之後的歸趨,一直以來存在諸多爭議。
  • 改性沸石對水中微量汞的吸附性能
    為了更好去除水體中微量汞,研究了採用二氧化錳和殼聚糖對天然斜發沸石進行改性,著重考察了pH、溫度、離子強度、Hg2+初始濃度和時間對改性前後沸石吸附Hg2+的影響,並研究了其吸附機理。結果表明,改性沸石受pH、溫度和離子強度影響較小,在pH、溫度、離子強度和初始濃度為6、25℃、0.05mol·L-1和50μg·L-1時,二氧化錳+殼聚糖改性沸石(ZCM)對Hg2+的去除率高達99%,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一、汞的危害與沸石作用汞是一種劇毒物質,汞及其化合物嚴重威脅著人體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
  • 汞汙染:為什麼要淘汰水銀溫度計和水銀血壓計?
    他曾經是北京地球村的志願者,這個非組織6年來致力於宣傳汞汙染的危害。1克汞的旅程事實上,不少醫護人員對這個問題也是一無所知,而專家們給出的建議又「很難在普通家庭中實現」。撒硫磺,使其形成形態穩定的硫化汞;或是用注射器將汞滴吸起,再用水封存。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馮新斌團隊發現汞礦區大米可以富集甲基汞,食用大米是貴州汞礦區、貴州省甚至我國南方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水稻對於甲基汞和無機汞表現出不同的富集過程,稻田土壤是水稻甲基汞的主要來源,水稻對甲基汞的富集是一個吸收-運移-富集的動態過程。因此,定量示蹤大米甲基汞和無機汞的來源及富集過程,對汞汙染地區稻田汞汙染控制及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 一支來自上海的無汞玻璃體溫計
    8月16日,《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正式生效,我國作為128個籤署國之一,公約規定,到2020年1月1日將全面禁止生產和進出口含汞產品。含汞產品離日常生活並不遠,家庭必備的水銀體溫計就是其中之一。隨著2020年的臨近,生產不含汞的新型體溫計成了製造商競逐的市場藍海。這片藍海中,嘉興福寧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逐漸嶄露頭角。
  • 人為汞汙染已到達馬裡亞納海溝?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首臺國產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研製成功
    13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開專家評審會,該所東莞分部研製的我國首臺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簡稱BNCT)實驗裝置成功通過評審,並啟動首輪細胞實驗和小動物實驗,為開展臨床試驗做好了前期技術準備。專家組評審意見認為,該裝置的成功研製,是我國在癌症治療高端醫療設備整機技術開發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整臺裝置自主設計建造,掌握全部核心技術,為下一步建設臨床BNCT治療裝置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顯著提高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 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中的汞汙染治理
    根據調查發現,中國每年的汞生產量一直居於世界前列,但近年來,基本已經無汞可採,汞資源已面臨枯竭。當下汞生產已不能滿足工業的需要。由此可見,加強汞汙染的治理,提高汞資源的利用率是社會的需要,現已迫在眉睫。治理汞汙染,既有利於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實現清潔生產,也可以實現資源的重複利用,提高汞資源利用率,緩解我國目前汞資源短缺的現狀。
  • 合肥研究院在共振磁擾動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託卡馬克中高能離子的充分約束,對現今裝置運行和未來聚變堆成功具有重要意義。RMP作為邊界局域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廣泛使用,但其三維效應可能會威脅高能離子的約束。因此,近年來,學界廣泛關注RMP對高能離子約束的影響。合肥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利用數值模擬方式,研究RMP下高能離子損失,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