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大研究團隊成功實現汞離子俘獲—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成舸 通訊員 徐珣)近日,國防科技大學光頻標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汞離子的俘獲,並通過專家測試和階段性驗收。這標誌著該團隊繼2013年突破深紫外連續雷射技術後,再次攻克「俘獲汞離子」這一關鍵技術。至此,我國科技工作者在研製汞離子光鍾道路上邁出階段性的重要一步。

光鍾是目前最精確的時間測量工具,而目前汞離子光鍾是世界上公認最難研製的光鍾系統之一,不僅可用於量子精密測量,也可用於深空探測和提高衛星導航系統精度等領域,準確性比現有的微波原子鐘高出3至5個數量級,不確定度可低至10的負18次方,相當於運行百億年才差1秒。

據介紹,與其他光鍾系統相比,汞離子光鐘的能級結構更簡單、能級間距更大、對環境變化更不敏感,更易產生穩定、可靠的原子鐘躍遷信號。然而,其實現難度非常大:一是所需的深紫外連續雷射極難實現,二是因汞離子質量大,需要很大的高頻電場電壓,且極易與真空實驗環境中殘留的氫等物質發生反應,因此「俘獲」條件極為苛刻。目前,國際上僅有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實現了該系統。

國防科技大學光頻標研究團隊在國家「863」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從2011年開始從事該研究,並於2013年首先攻克深紫外連續雷射技術。這一次,研究人員採用了離子阱方法,在目標汞離子周圍布設了一圈「橡皮筋」樣的高頻電場將其「囚禁」,成功攻克汞離子俘獲技術,為汞離子光鍾系統的研製攻克又一難關。

據悉,當前的時間頻率標準於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上通過,以銫原子的能級躍遷時間為基準定義秒,已使用近半個世紀之久。國際組織正在計劃重新定義秒,若相關研究取得進一步進展,我國科技工作者將有望參與其中。

相關焦點

  • 快訊|國防科大科研人員成功「俘獲汞離子」,汞離子光鍾研製獲重要進展!
    近日,國防科大光頻標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汞離子的俘獲,並通過專家測試和階段性驗收。這標誌著該團隊繼2013年突破深紫外連續雷射技術後,再次攻克「俘獲汞離子」這一關鍵技術。至此,我國科技工作者在研製汞離子光鍾道路上邁出階段性的重要一步。
  • 強耦合效應二維異質結材料成功用於鋅離子電池—新聞—科學網
    V2O5/石墨烯異質結新材料,實現了對釩基正極材料的有效保護,極大緩解了釩溶解問題,獲得了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水系鋅離子電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近年來,水系二次鋅離子電池憑藉其安全性能高、成本低、環境友好和鋅儲量豐富等優勢,在儲能設備中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釩基材料是一種典型的高容量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但存在溶解、體積膨脹、電子導電性差等問題,導致器件循環性能差。因此,亟待開發長壽命、高容量、高導電的釩基正極材料。
  • 科學網—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開發成功可細胞選擇性標記細胞內重金屬離子的可視化螢光探針,這對於未來發展體內跟蹤技術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化學通訊》。 利用螢光小分子探針,動態標記特定組織及病理狀態下細胞對於特殊物質的內吞和表達,一直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雖然近年來這一領域發展迅速,然而為實現「靶向性」示蹤並減少探針的毒副作用,發展可高特異性、高選擇性檢測待測物的螢光探針仍然是一個挑戰。
  • 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中新網長沙6月22日電 題: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作者 陶社蘭 歐陽紅軍 張喆  被稱為茫茫海天「定位神器」的雷射陀螺,一直是世界各國國防科技競爭的制高點。40多年前,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錢學森將寫有雷射陀螺簡單原理的兩張小紙條交給國防科技大學。
  • 鉀離子電池電解質界面膜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記者6月23日從河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波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偉團隊等單位合作,成功製備一種具有生成穩定合理電解質界面膜的柔性無定型碳纖維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
  • 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新聞—科學網
    理論研究表明,這種異常晶體的形成是由於石墨烯表面的芳香環與鈣離子之間的強陽離子-π相互作用所致。由於其他金屬離子與石墨表面也存在強的陽離子-π相互作用,初步研究也表明,其他金屬陽離子也會形成類似的異常價態晶體。 此類二維CaCl晶體表現出金屬性,也顯示出明顯的類壓電性質。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室溫超導成功了!—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近日,研究人員完成了幾十年的探索,創造了第一個不需要冷卻就能消除電阻的超導體。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換句話說,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將這種材料穩定在環境壓力下,超導應用的夢想就有望實現,比如用於核磁共振機器和磁懸浮列車的低損耗電線和不需要冷卻的超強超導磁體。
  • . | 中科大研究團隊揭示第一個來源於植物的鉀離子通道結構
    . | 中科大研究團隊揭示第一個來源於植物的鉀離子通道結構 2020-09-24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防科大利用電磁波實現高精度穿透成像(圖)
    原標題:國防科大利用電磁波實現高精度穿透成像(圖)   對牆體內物體進行探測的場景   一款新型高精度全息穿透成像探測儀,日前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成功。   該款探測儀內部集成超寬帶電磁波收發組件,可以對非金屬物體內部進行快速電磁波掃描,藉助強大的數位訊號處理能力,將掃描對象內部的結構和異物的形狀清晰地顯示出來,是目前國內唯一利用主動電磁波實現高精度二維穿透成像的設備,其成像解析度居於世界先進水平。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滿足全固態雷射器實現多波段雷射輸出的關鍵核心材料,但目前仍缺乏性能優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零維非鉛鈣鈦礦單晶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徐卓博士、楊周博士等合作,基於近年在高質量大尺寸鈣鈦礦單晶生長的技術積累和完備的科研平臺,成功設計、集成了大尺寸零微結構非鉛(類)鈣鈦礦單晶高性能X射線成像器件。二是三維鈣鈦礦內部離子容易遷移,在高電場下離子遷移異常明顯,導致探測器在工作狀態下不夠穩定,器件信噪比低,基線漂移嚴重,響應不穩定,甚至器件本身都容易損壞。 如何獲得高質量、大尺寸的鈣鈦礦單晶,以及取代高毒性鉛元素而不犧牲光電性能,是該領域的較大難題。
  • 耐低溫水系鋅基電池用電解質溶液研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耐低溫水系鋅基電池用電解質溶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先鋒、張華民帶領團隊,在低溫水系鋅基電池電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發出一種耐低溫、經濟、安全、環保的水系鋅基電池用混合電解液。
  • 地大(武漢)團隊解決燃料電池電解質難題—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部分成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特性,把質子局域於異質界面,設計和構造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質子通道,從而助推超質子,獲得優異的電導率。 7月10日,《科學》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 燃料電池是繼水力發電、熱能發電和原子能發電的第四種發電技術。其潔淨、高效、無汙染特點越來越引起關注。
  • 上科大研發高效率高穩定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通過使用烷基胺鹽對三維鈣鈦礦薄膜表面進行後處理,獲得高效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同時利用同步輻射掠入射X射線衍射技術深入研究表面後處理形成界面層的成分和結構,進一步研究界面調控與器件性能之間的相互聯繫
  • 重金屬離子檢測有了新方法 試紙一測 汞就「現身」
    毒性強大的汞離子常常掩藏在工業排放水和一些地區的地下水中,一旦被排放或誤飲,危害極大。但是汞離子檢測的難度也很大。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智能所的王素華團隊,就找到了快速檢測水中汞離子的方法:只要通過試紙的顏色變化,便能快速篩選出水中是否有含有汞離子及其大致濃度。
  • 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順利引出200兆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
  • 螢光染料識別響應調控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呂東光 劉萬生報導) 1月10日,在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段春迎、樊江莉、何成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螢光染料識別與響應調控的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
  • 華東師大首次實現燃料燃燒高精度計算機模擬—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朱通團隊結合人工智慧算法、量子化學理論以及分子動力學方法,實現了燃料燃燒的高精度計算機模擬,在原子尺度和亞飛秒時間解析度下獲得了甲烷燃燒的化學反應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