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訊(記者 成舸 通訊員 徐珣)近日,國防科技大學光頻標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汞離子的俘獲,並通過專家測試和階段性驗收。這標誌著該團隊繼2013年突破深紫外連續雷射技術後,再次攻克「俘獲汞離子」這一關鍵技術。至此,我國科技工作者在研製汞離子光鍾道路上邁出階段性的重要一步。
光鍾是目前最精確的時間測量工具,而目前汞離子光鍾是世界上公認最難研製的光鍾系統之一,不僅可用於量子精密測量,也可用於深空探測和提高衛星導航系統精度等領域,準確性比現有的微波原子鐘高出3至5個數量級,不確定度可低至10的負18次方,相當於運行百億年才差1秒。
據介紹,與其他光鍾系統相比,汞離子光鐘的能級結構更簡單、能級間距更大、對環境變化更不敏感,更易產生穩定、可靠的原子鐘躍遷信號。然而,其實現難度非常大:一是所需的深紫外連續雷射極難實現,二是因汞離子質量大,需要很大的高頻電場電壓,且極易與真空實驗環境中殘留的氫等物質發生反應,因此「俘獲」條件極為苛刻。目前,國際上僅有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實現了該系統。
國防科技大學光頻標研究團隊在國家「863」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從2011年開始從事該研究,並於2013年首先攻克深紫外連續雷射技術。這一次,研究人員採用了離子阱方法,在目標汞離子周圍布設了一圈「橡皮筋」樣的高頻電場將其「囚禁」,成功攻克汞離子俘獲技術,為汞離子光鍾系統的研製攻克又一難關。
據悉,當前的時間頻率標準於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上通過,以銫原子的能級躍遷時間為基準定義秒,已使用近半個世紀之久。國際組織正在計劃重新定義秒,若相關研究取得進一步進展,我國科技工作者將有望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