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業內專家:中國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春天已經到來—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深耕「固體宇宙」 拓撲物態「領跑」國際
多位業內專家:中國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春天已經到來

 

2018年年末,對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而言,好消息不止一個。在剛剛公布的中科院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中,他所從事的拓撲物態研究位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15項之一。

與此同時,實驗室裡,他帶領的團隊在一種特殊的拓撲材料中發現了一種非常規的手性費米子,通過摻雜可能實現三維拓撲超導。

「近年來,我國拓撲物態研究發展迅速,中國科學家的一系列發現解決了深層次的物理問題,讓我們不斷向製造低能耗器件邁進。」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新時代歷史方位中,丁洪為中國科學家這些年來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從絕緣體到半金屬

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原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戴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中科院工作12年來,拓撲物態一直是他的中心課題。

拓撲物態是由量子效應導致的與拓撲性質相聯繫的新物態。對凝聚態物理學家而言,拓撲物態是近十年來這一領域內快速發展的前沿熱點之一。製造低能耗的電子器件,是研究拓撲物態最為現實的應用。

2009年,Bi2Te3、Bi2 Se3、SB2Te3族等拓撲絕緣體首先受到關注。中科院物理所研究人員理論預言在這些拓撲物態中能夠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即在這些材料中不用外加磁場就可以讓電子運動沒有能耗。2011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頒發給這項成果的研究群體。幾年後,這一理論方案得到實驗證實。

隨後,科學家們不斷擴大視野,將凝聚態中電子態的拓撲分類從絕緣體推廣到了半金屬。2012年-2014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方忠、戴希團隊與多個實驗組合作,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了兩個狄拉克半金屬鉍化鈉(Na3Bi)和砷化鎘(Cd3As2)。

尋找固體宇宙中新粒子

在尋找新拓撲物態的徵途中,新粒子的發現讓科學家們收穫了諸多物理問題的解答。

丁洪用「固體宇宙」來形容他所研究的對象。「億萬個電子和原子核通過相互作用形成一種決定母體材料性質的準粒子,這些準粒子與基本粒子可能遵循相同的物理規律。」丁洪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拓撲半金屬的發現為尋找這些組成固體宇宙的拓撲準粒子提供了可能。

例如,「狄拉克費米子」「外爾費米子」和「馬約拉納費米子」不僅可以以基本粒子的形式存在於宇宙中,也可以以準粒子的形式存在於固體材料的「宇宙」中,從而形成拓撲半金屬,如狄拉克半金屬和外爾半金屬。

圍繞外爾半金屬,2015年,根據中科院物理所翁紅明等研究人員的理論預言,中科院物理所陳根富小組製備出了高質量的大塊砷化鉭(TaAs)晶體,中科院物理所丁洪小組與合作者利用他們不久前在上海光源建成的「夢之線」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實驗站上對TaAs晶體進行測量,首次觀測到外爾費米子的特徵性現象--表面費米弧。

英國物理學會《物理世界》「2015年十大突破」、美國物理學會《物理》「2015年八大亮點工作」、美國物理學會《物理評論》系列期刊誕生125周年紀念論文集收錄49項成就中唯一來自中國本土的工作……國際科學界對這項研究的讚譽接踵而至。

這一系列研究讓科研人員推測,基本粒子理論中沒有的新型費米子可能存在於「固體宇宙」中。利用類似的實驗手段, 2017年丁洪團隊又發現在一類具有碳化鎢晶體結構的材料中存在三重簡併的電子態,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最近,有關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研究陸續發表。丁洪團隊與合作者首次用單種鐵基超導體FeTe0.55Se0.45(鐵碲0.55硒0.45)證實了穩定存在的拓撲超導表面態。緊接著,丁洪團隊與中科院物理所高鴻鈞團隊合作,採用掃描隧道譜手段在該超導體中首次觀測到馬約拉納任意子。

「馬約拉納任意子可以看成是馬約拉納費米子的一半,即一個量子比特可以一分為二,這就能有效地抵抗局域環境對量子比特的破壞,這對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丁洪介紹。

改革開放許下的科學春天

回首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發展,丁洪感慨,多年前,他們需要到國外的實驗室去開展測量,距離前沿科研要求相差甚遠。「今天,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的『夢之線』在發現外爾費米子與三重簡併費米子的實驗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看來,這得益於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是科研「硬」環境上的進步。

戴希也表示:「90年代中後期,我們在理論方面接觸到的最新的成果文獻,往往比國外慢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隨著如今資訊的發達,接觸到最新的進展與成果都是跟國際前沿同步的。」

同時,在「軟」環境上,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出臺了多項鼓勵原始創新的政策,也讓科學家們感到動力十足。

此外,在戴希看來,我國在人才培養方面有著明顯的進步。近些年,中科院各大研究所與國內頂尖高校加強學術合作,培養了高校內眾多優秀的研究組,本土畢業的博士生的學術水平也能達到非常高的水準。

「在國際交流方面,改革開放後大批中國科學家赴海外求學,國家也出臺了相應政策支持他們學成歸國。」丁洪表示。「這一領域最好的老師已經回國了。」當年,一名曾拜師丁洪的研究生原本計劃出國留學,只因為這句話留在國內完成博士階段學習。

在多位業內專家看來,中國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春天已經到來。

相關焦點

  • 專家談凝聚態物理:新材料新現象帶來無數可能—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羅會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以他對凝聚態物理的認識為契機,展望了未來的物理學發展趨勢。 凝聚態物理的新近突破 從凝聚態物理領域來看,羅會仟以一個基層普通科研工作者的視角對近十年來的突破作了大致的介紹。
  • 南方科技大學舉辦凝聚態物理「南山院士講堂」和「南方論壇」
    中國教育在線訊1月12-13日,南方科技大學舉辦凝聚態物理「南山院士講堂」與凝聚態物理「南方論壇」。12日上午,凝聚態物理「南山院士講堂」在人才公園求賢閣舉行,我校校長陳十一出席活動,副校長滕錦光主持開幕儀式,南科大/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俞大鵬主持院士講堂。  陳十一對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對南山區委組織部對論壇的支持表示感謝。陳十一介紹了南科大的基本情況以及物理系的情況。
  • 文小剛榮獲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巴克利獎—新聞—科學網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1日,美國物理學會宣布,將2017年Oliver E.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 傳播科學知識,為人民作貢獻。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 物理系再納賢才 將在國內凝聚態物理教學研究領域處於領先水平
    2005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在逸夫會議中心第三會議室召開了第二批引進人才答辯會議,會議歷時八個小時。學校人事處、科研處及教務處等部門的代表出席了此次會議。  本次答辯評審委員會由國內活躍在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領域的馮世平教授、方忠研究員、蘇剛教授、王楠林研究員以及人大物理系的李濤教授、王孝群教授和張清明教授等七位專家組成,並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王楠林研究員擔任評審主席。與會專家對參加物理系此次答辯的四位海外人才在學術背景與水準、研究成果和發展潛力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 這麼美妙的思想竟來源於凝聚態物理?
    朗道的相變理論 前蘇聯知名物理學家列夫·朗道(Lev Landau,1908-1968)是物理界的一位大師級人物,在理論物理多個領域中都有重大貢獻。在中國學術界的心目中,朗道和費曼一樣,是一位「學術卓著、特立獨行」的傳奇性人物。
  • 對稱破缺——美妙思想來自凝聚態物理 | 量子群英傳
    在中國學術界的心目中,朗道和費曼一樣,是一位「學術卓著、特立獨行」的傳奇性人物。費曼因他的數本自傳式讀物而廣為人知,朗道則以其一系列大厚本的經典物理教材而享譽學界。費米液體理論,讓我們可以在處理多粒子的凝聚態物理中繼續使用單粒子圖像。此外,朗道提出的相變理論與對稱性破缺理論相關,讓我們能夠用序參量來描述凝聚態系統的宏觀態,使用對稱性來給不同物相進行分類。一般的物質有固、液、氣三態,這是初中物理告訴我們的知識。後來,現代物理的研究結果,將「物質三態」的概念擴大——有了等離子態、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液晶態等等,見圖26-3。
  • 凝聚態物理近期論文精選|Communications Materials
  • 張富春教授回憶安德森:極具創造性的凝聚態物理天才
    安德森是凝聚態物理的一代宗師和長期的領軍者,197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在現代物理的許多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我幾十年來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沿著他開創的方向上做一些具體工作。現在他突然離開了,頗有一種天塌的感覺。記得第一次見到安德森,是在1983年3月的美國物理年會上。我當時在美國讀博,做了一個安德森建議的用大N展開法研究磁性雜質的基礎理論問題。
  • 專家解讀發現「天使粒子」新成果
    「當代凝聚態物理中涉及到的這些所謂『新粒子』,無論是外爾費米子還是馬約拉納費米子,都是在『準粒子』或『元激發』意義上而言的。」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戴希解釋稱。所謂的準粒子,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粒子,而是成千上萬的粒子運動模式(也就是波),對外而言,這種波如同一個粒子。
  • 科學的春天是這樣到來的
    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1978年,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郭沫若以詩人的豪情預言:「我們民族歷史上最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當年,新華社負責科技報導的記者,親歷並記錄了這年春天前後中國科技界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並採訪報導了其中有關的領導人和一些著名科學家。
  •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Oliver E.Buckley獎被一些人認為是國際凝聚態物理的最高獎。文小剛是唯一的無冕之王,他至今不是美國、中國科學院(或臺灣地區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只是人數較多的APS Fellow(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文小剛未來是否獲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令人好奇。誰是文小剛?1977年文小剛從陝西西安市48中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習。
  • 【中國科學報】尋找固體宇宙中的新粒子
    「近年來,我國拓撲物態研究發展迅速,中國科學家的一系列發現解決了深層次的物理問題,讓我們不斷向製造低能耗器件邁進。」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新時代歷史方位中,丁洪為中國科學家這些年來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 王鼎盛做客固體物理所「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
    4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員王鼎盛做客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第十六期「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作了題為「中國的物理論文——兼談科學論文的評價」的報告,從中國物理論文的數量、影響、中國作者的國際合作、兩類科研單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比較、「高端」刊物上的中國論文等方面進行了系統介紹和闡述,並對科學論文評價方式談了自己的觀點。報告會由固體物理所副所長曾雉主持。
  • 凝聚態物理:尋找自然美學中的真諦
    其中十有八九你會得到同一個答案—— 凝聚態物理學。是的,凝聚態物理學作為現代物理研究中最大的分支,據保守估計,世界上有八成以上的物理學家都來自此研究領域,作為科學家們助手的研究生,也一樣有如此龐大的隊伍。究竟什麼是凝聚態?我們熟知傳統物理將物體分為三態:氣態、液態和固態。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文小剛的答案是:「我們生活在量子計算機裡面。量子信息是真實的,而所看到的各種物質、人,都是量子信息的虛擬反映。」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凝聚態物理的鼻祖安德森,生前曾力挺楊振寧,反對中國建立對撞機
    人們稱他為「凝聚態物理學教父」「鼻祖」。人們誇讚說他的物理直覺前無古人,他的理論模型美感度極佳,如果沒有他,就不會有凝聚態物理。他大量地研究了關於凝態物理的很多問題,並首次發現局部化概念。上世紀七十年代,他被邀請去到劍橋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李平華介紹,轉錄因子在動植物生長發育及其對外界環境的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是調控基因表達的最關鍵因子之一,也是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焦點和熱點。真核細胞內部的轉錄調控網絡由轉錄因子的組合作用所決定,但業內對植物中轉錄因子的結合研究較少,對這種複雜的網絡仍知之甚少。
  • 物理所「凝聚態物理中關村論壇」成功舉辦60期
    2004年7月8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線性加速器中心的國際知名學者繆建偉博士應邀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凝聚態物理中關村論壇」作了題為Three-dimensional diffraction microscop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nanoscience and structural biology